让“非遗”技艺鲜活起来

2018-03-26 06:43刘卫红
出版人 2018年10期
关键词:非遗图文丛书

刘卫红

技艺传承不再只是枯燥的文字宣讲,而是图文声影并茂,精妙的展示引领大家直观体验“非遗”之美、生活之趣。

“非遗”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身份象征,它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在薪火相传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非遗”的传承,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延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中国非遗传承人口述技艺丛书》(4册),从内容构架和风格形式都有独到之处,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其一,秉持文化传播的理念,立意高远,立足技艺传承。

2016年,非遗保护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开启。作为地方重要培训基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相继承办了剪纸艺术、木版年画、陶瓷烧制和葫芦技艺四期培训班,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丛书就是以此为契机进行了组稿。

怎样弘扬“非遗”技艺最为有效?怎样使老技艺为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编著者秉持文化传承的理念,探寻技艺的发展轨迹,了解技艺背后的传承故事,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加以呈现。采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一问一答的表达方式,把传承人的从艺经历、风格的形成确定、心路历程、代表作品、精湛的技艺及工具的使用生动地展现出来,脉络清晰,使人真正领悟其精湛技艺的由来和发展,感受到它蕴藏的价值,让鲜活的“非遗”技艺走进大众生活,并使其在普及中得以保护和发展。

其二,“田野式”作业,走访“非遗”技艺传承人,掌握第一手资料。

为获取鲜活的一手素材,丛书的编撰者、编辑奔赴十几个地市,对几十名传承人进行实地访谈,考察沟通,带着问题采集资料、采访录制,记录了相关技艺的历史传承、风格特点、技术创新及衍生发展等方面的宝贵资料,为丛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丛书涉及的主要传承人年龄跨度很大,身份各异。他们对技艺的提升精益求精,在现有技艺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不断挖掘源头活水,期望让老技艺绽放新的活力。就像剪纸技艺传承人齐秀花说的那样,“生活的地方虽然贫瘠,却不匮乏,你不需要刻意寻找,乡野中到处是鲜活的绽放的生命,这些构成了艺术灵感的来源”。传承人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普及技艺,不断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反馈社会,反映了传承人心中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这种基调在丛书中有明确的体现。

其三,图文声影并茂,引领大众体验“非遗”之美、生活之趣。

陶瓷、葫芦、年画、剪纸,这些技艺各有特色,都有各自的工序和讲究。例如制作陶瓷,基本过程分为过筛、揉泥、陈腐、拉坯、修坯、阴干、装窑、烧制;剪纸包括构图、订纸,剪刀、刻刀的使用等……这些记忆从生活中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以生活化的态度创作,表现生活中的人和事,作品中透着生活的影子”(传承人语)。为了达到直观晓畅的效果,“让老百姓一看就明白”,丛书采用AR技术,将图片和音视频进行链接,打开图书,用手机扫描作品图片,即可观看传承人技艺精华部分的操作视频,需要哪些工具、步骤共有几步、关键点在哪些地方。视频制作精益求精,扫描用图均为传承人代表作,精美生动。可以说,新技术的应用给老技艺的传播增加了新思路,也为传统书籍增添了趣味,在“非遺”保护、传承、研究等方面有独特之处。

如此,技艺传承不再只是枯燥的文字宣讲,而是图文声影并茂,精妙的展示引领大家直观体验“非遗”之美、生活之趣。这套丛书设计精美,特色突出。用纸古雅,封面构图淳朴而不呆板,意在体现民间技艺生气勃勃的特点;书眉、切口构图均别出心裁。整体为彩色印刷,鲜亮生动。

传承是一种使命,匠心是一种信仰。发现生活之美、传统工艺之美,让技艺在交流之间升华,文化在激荡之中融合,感知“非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是每一个有文化自觉的人应负起的责任。

猜你喜欢
非遗图文丛书
画与理
“人梯书库”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社会组织培训教材丛书》简介
图文配
图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