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贞
摘要:清末,封建社会开始解体,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剧院的逐步建立、交通运输的日益改善等客观影响,促使中国民间音乐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比以往更为迅速的发展。各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说唱音乐大体上都陆续程度成型,例如主要流传在北方各省的“鼓词类”曲种;主要流传于长江流域的“弹词类”;主要流传于黄河以北的“牌子曲”类和“琴书”类。
关键词:转型时期;说唱音乐;发展
谈清末说唱音乐,先要从宋代说起。宋代是中国说唱音乐趋于成熟并继而勃起的最早时期。虽然两汉时期已发现击鼓说书俑,唐代佛寺也有说唱变文留存,但在民间大规模地出现音乐表演比重较大、以说唱传统故事独立谋生的职业艺人,还是在宋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典型和最有代表性的乐调系说唱艺术作品,也都产生在此时期。陆游诗《小舟游近村》第三首描述的"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的情况,就是宋代说唱艺术普及城乡的客观写照。宋元时期的说唱艺术包括许多特点不同的曲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乐调系品种是"唱赚"、"鼓子词"和"诸宫调"。这些曲种所演唱的内容,主要是铁骑战争故事和民间爱情传说。
清末我国传统音乐进一步发展,各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说唱音乐大体上都陆续程度成型,例如主要流传在北方各省的“鼓词类”曲种,如山东大鼓、西河大鼓、京东大鼓、乐亭大鼓、梅花大鼓以及东北大鼓等;主要流传于长江流域的“弹词类”、刘传玉两湖地区的“道情渔鼓类”、主要流传于黄河以北的“牌子曲”类和“琴书”类以及“清音小曲”类。其中以较早进城的“北京单弦”和“山东大鼓”,以及在晚清以来享誉曲艺界的“京韵大鼓”“苏州弹词”和“河南坠子”的影响较为突出。
北京单弦,源自清初满族子弟,自编自唱以自娱的“子弟书”,或自弹三弦,或唱者边唱边击八角鼓、另一人操三弦伴奏。于1803年在华广生编订的《白雪遗音》中收录。到了1880年以随缘乐开始组织票房、到处演唱,自此形成独立曲种走向社会。唱本大多故事性很强,唱腔高昂活泼、优美爽朗。著名艺人有:德寿山、荣剑尘、常澍田等。单弦对北方的曲艺影响深远,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正式定名的北京的“曲剧”就是在单弦的基础上形成的。
山东大鼓,又称为“梨花大鼓”,是北方各种大鼓中比较早进入城市、较早成熟成型的曲种之一。山东大鼓的发展对后来的山东琴书、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等曲种的发展都有影响。如在刘鄂的《老残游记》中曾有关于当时济南大明湖女艺人白妞演唱《黑绿段》的生动描写。著名艺人:何老凤、郭大妮、黄大妮以及王小玉姊妹。山东大鼓的发展对后来的山东琴书、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等曲种的发展都有影响。
京韵大鼓,最早是流行于河北河间地区的“木板大鼓”,后与清音子弟书,合流而形成了所谓的“怯大鼓”,流传到平津一带,后又结合北京方言,吸收了京劇等戏曲艺术的念白、唱腔、表演方面的经验,逐渐形成了“京韵大鼓”。在形成过程中,以白云鹏和刘宝全作出的贡献最为突出。特别是刘宝全,他以高亢圆润的嗓音和生动细致的表演,给后人留下了不少优秀的曲目。如《单刀会》《大西厢》《白帝城》等等。之后不仅遍及北方各省,还流传到整个长江流域。在流传过程中又逐渐衍生出各具地方特色的新曲种,如河北的“河间大鼓”,天津的“西河大鼓”等,在京韵大鼓的基础上又派生了梅花大鼓,还涌现了一批演唱大鼓的女演员,如骆玉笙、赵宝翠、魏喜奎等。
辛亥革命以后,原来主要在华北、山东等地流传的各种大鼓,这时不仅遍及北方各省,还流传到整个长江流域,甚至达到长江以南的两湖地区。一些老曲种在流传过程中又逐渐衍生出各具地方特色的新曲种,如河北的“河涧大鼓”,到20世纪20年代进入天津后,衍生出了新曲中“西河大鼓”;原来的“五音大鼓”也是直到30年代才改用扬琴伴奏,并改名“北京琴书”。在京韵大鼓的基础上又派生了梅花大鼓等新曲种,还涌现了一批值得注目的演唱大鼓及时调的女演员。
河南坠子,是20世纪初,在“颖歌柳”或“三弦书”与“道情”合流的基础上,吸收河南曲子、大鼓等音调和形式,逐渐形成的著名新曲种。从20年代开始它已广泛流传到天津、上海等地,到30年代后又扩展到东北、西北、两湖、重庆等地,是新生曲种中流传面最广、最快的一种曲艺形式。是新生曲种中流传面最广、最快的一种曲艺形式。出现了乔清秀、程玉兰、董桂芝为代表的三大流派。
此外,像“山东琴书”最初只是流行于豫东和皖北农村的小曲,到“辛亥革命”前后进入城市,逐渐形成南路、北路、东路各流派,一直到1934年由著名艺人邓九如在天津演出时,才正式定名。同样,“西川清音”在“辛亥革命”前还称作“月琴”、主要刘传玉西川农村,直到1930年左右才在重庆、成都等城市中站住脚跟,组织了“清音歌曲改进会”,并正式改称为“四川清音”。
苏州弹词,原来已有较长的历史,从明末清初已形成名艺人辈出的局面,积累了像《白蛇传》、《玉蜻蜓》、《描金凤》、《珍珠塔》等著名的传统曲目。在乾隆嘉庆年间,叹词艺人陈遇乾曾对上述弹词曲本进行了整理、改编,并且首创了具有个人特色的偏重苍劲、浑厚的,比较适合于演唱老生的风格流派,即所谓的老“陈调”。
基本上以“俞”、“马”两调作为基础加以发展的。清末民初的时候出现了杨小婷和夏荷生,在五四运动以后,原来的“俞调”和“马调”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并发展了许多新的流派,如“祁调”“徐调”“马调”“周调”等。苏州弹词在短短几十年中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主要原因首先是它较早的进入城市,较早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次弹词艺人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处理的比较好,既重视继承自己的传统又敢于大胆创新,从别的艺术行驶中汲取有意的因素。再就是各流派之间相互支持,取长补短,以利于各自兼采各派之长而独创新腔。
辛亥革命前后,在不少城市中曾广泛流行宣传爱国,要求民族自由的时调小曲和新体弹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急剧变化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广大群众中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