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安
摘要:陶行知先生提出六个解放:解放学生的眼睛,敲碎学生固有的思想,教大家双眼看清事实;解放学生的头脑,将迷信、偏见、幻想从头脑里肃清;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有动手的機会,亲自从实践中得出结论;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得到言论自由,提出自己的见解,对知识有更进一步的掌握;解放学生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大社会,拓宽认识眼界;解放学生的学习时间,从容消化所学,从容思考所学,课程上争取时间以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主要是对前三种“解放”作出阐述。
关键词:中专物理;“解放”思想;陶行知
职中物理的教学现状是知识点覆盖广,主要有运动、力、能以及电和磁的知识;所学知识点简单,没有高中学得深入,而恰恰这个浅显既要让学生理解,又要让学生掌握就很难了,因为很多知识都是相关的,你不去讲,他就很难理解。所以更需要方式方法。而运用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让我在职中物理教学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我们要会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充分观察生活现象,比如在学习自由落体时,原先头脑中会有印象,重的落得快,轻的落得慢,在课堂上展示实验:同一张纸,展开掉落速度慢,团成一团掉落速度快。充分观察该实验后会发现,同样的质量都有可能速度不同,所以掉落的速度不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觉得重的物体下落快,而轻的物体下落慢呢?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就会发现,下落是有空气阻力在影响,抛去空气阻力这一因素,物体的自由下落就更易于理解了!再次展示真空管中的物体,发现鹅毛和小铁珠可以同时落下,从而证明物体掉落的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没有关系。然后提出自由落体的概念,初速度为0,只在重力作用下运动。这时再提出在空气中什么样的运动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他们也很容易得到,初始速度为0,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地自由下落运动。最后再让学生观察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轨迹,记录数据,就容易发现它是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运用匀加速直线的规律,学生往往能自己得到自由落体的规律,最后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这节课所要学的知识。所以用眼观察,再加上实时记录,使我们的物理学习从表面现象到实际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了!
其次,我们还要能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充分思考,对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比如,摩擦力这个知识点,原来我们往往是觉得摩擦力就是阻力,想要克服它。其实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也有可能为我们提供前进的动力。比如我们的步行,就是靠我们踩下去,然后摩擦力提供向前的动力,使我们前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鞋底是各种花纹样的,而不是尽量光滑的。不同的情况要作不同的分析,摩擦力是阻碍相对运动而不是阻碍运动。我们骑自行车时,后轮是驱动轮,它所受的摩擦力是向前的,而前轮是靠后轮推动,它的摩擦力向后。所以不同情况我们一定要好好分析,不能想当然地做出决定。另外,还有质点这个概念,我们初始会觉得小的物体就能看成是质点,实际上并不是,它是研究問题时,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时,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所以我们思考时,一定要首先明确研究什么问题,比如地球很大,但是研究地球的公转时,由于地球的体积和形状相对公转轨道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可以把地球看成质点;蚂蚁很小,但是研究蚂蚁的触须运动时,就不能把它看成质点。所以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不能仅仅因为原有的想法,就很快得出结论,一定要联系实际问题,充分思考,得出结论,这样我们的思考才有意义,才能更容易地掌握知识。
最后,我们谈谈解放学生的双手,物理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操作,可以说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最好途径之一。比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我们原来常常会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如果仅仅是靠眼睛观察,头脑思考,学生不一定能很快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所以我们还要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验,我们让学生重复机械能守恒的探究实验,让学生沿着U形轨道滚动小球,小球往下后会再向上运动,把u形轨道的上升沿再换一个平缓的轨道,小球仍是下降后要上升到几乎同样的高度,再换一次,学生会发现小球仍然要回到同样的高度。这时,再设置这样的问题,如果这个轨道的另一边是平的,而小球因为达不到同样的高度会一直滚下去,所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那么我们经常看到物体动着动着就停下来是因为该物体受到阻力作用。通过这个实验,再加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物体总是要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外力使它停止。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直观地得到结论,并且比老师讲更容易记住。所以常常开展有趣的实验是让学生物理成绩得到提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让我的物理课堂教学更有效,让学生能更主动地参与到物理学习当中,让中职学生学物理再也不是“填鸭式”的模式,而是变得有趣,变得让他们自己想要去学,自然而然,上课效率就得到显著的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