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亮
她再遇到他,是一个黄昏。
她下了72路公交车,走向街心广场。广场上响着喜洋洋的音乐。一群半老的女人,穿着艳丽的练功服,喜气洋洋地扭动,扭得豪气干云。杜雨洁头脑里突然出现了一个词,“中国大妈”。据说这个词,就要被收入《牛津英语词典》了。和去年四月的旧闻相关,“高盛退出做空黄金,中国大妈完胜华尔街大鳄。”虽然情势急转直下,但是大妈们仍是士气高昂的模样,“输钱不输阵”,令全球瞠目。
在《最炫民族风》豪迈的节奏中,杜雨洁看见了自己的母亲。母亲的步伐显然还有些跟不上趟,又担心周遭的人发现自己的笨拙,神情未免有些牺惶。她的衣服是新的,也鲜亮一些。腰上的飘带过于长了,衬得她的身形更为瘦弱。当她扬起脸的瞬间,杜雨洁将头低了下去。她不想让母亲看见自己。她并没有停下步伐,却不小心撞到了一个人。撞得猛了,一副眼镜掉在了地上。她嘴里忙不迭地说“对不起”,蹲下去捡那眼镜,抬起眼睛却看到一个人。男人用身体支住未停好的自行车,从她手里接过眼镜,摸索着戴上。
杜雨洁却愣住了,说:聂老师。男人看了看她,也有些意外:杜,杜小姐。真巧。杜雨洁想一想说:真巧。您怎么在这儿?
男人用中指将眼镜在鼻梁上顶了顶,说:我,我找找灵感。
在这儿找灵感?杜雨洁脱口而出。
说出来,两个人都有些尴尬。男人终于使劲握了握自行车的把手,说:我先走了。
他垂下了脸。杜雨洁看到他微秃的头上,一块浅红色的头皮,有一些细幼的头发覆盖着。
男人的肩膀挺了一下,让自己的姿势不那么僵硬,慢慢地走远了。杜雨洁想,他应该是意识到自己在看他了。
杜雨洁回了家。母亲已经回来了,手里拎着一篮菜。自从退休后,她坚决地将小阿姨辞掉了。理由是,以后要由她来掌管家里的起居用度,说不想就此成为一个无用的人。
跟外面又磨蹭了好一会儿,还是撞上了母亲在厨房里劳作的情景。在母亲的强迫下,她只能选择袖手旁观。这在杜雨洁看来,简直是种罪恶。但是,母亲说,君子远庖厨。有工作的人,无分男女,都是君子。她要将自己迅速嵌进一个家庭主妇的角色。
几十年大学的教学生涯,让母亲觉出了人生尘埃落定的意味。她略带兴奋地投入了另一种开始。杜雨洁看着她戴着老花镜,将一颗香菇放到鼻子边上,闻一闻。然后有些笨拙地掰开了刚刚洗好的西芹,放在了案板上。杜雨洁几乎起了身,她想母亲还未准备好,如何处理这么庞大的蔬菜。但是,她终于忍住了。她知道,或许母亲更需要的,是鼓励。
这时候,她不由自主地望了一眼父亲的遗像。父亲烧得一手好菜,宠坏了母亲,却教会了她。她知道,父亲是欣赏她身上某种来自于遗传的粗粝劲儿。母亲的存在,只与诗词与歌剧相关。父亲对母亲的影响,也是如此的形而上。她第一次陪着母亲去买菜,在退休后那个秋天的午后。母亲在一个摊档上,精心地挑选了番茄、花椰菜和茄子。然后很客气地对档主说:麻烦你将这些菜的价钱∑一下。这个中年男人茫然地望着她。他抬抬手,望着这个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微笑的大妈,犹豫地说:那你,买是不买?母亲镇定地说:买,我挑了这么久,请你∑一下。她在旁边,终于抢过话头:这些菜,一共多少钱?说完这些,她迅速地付了钱,拉着母亲离开了。这一路上,母亲没有再說话。她看到母亲微红着脸,眼睛里是难以形容的黯然。她想起,∑是做数学教授的父亲最喜欢用的一个词。“听说香港一个奥运冠军,说培养一个小孩长大,用掉的钱∑有四百万”;“扩招得也太离谱了,今年的名额∑起来,是去年的两倍都不止。”这个词被父亲用得自如而入世,怎么换到了母亲身上,就笨拙了。
母亲终于做好了两个菜,一个汤。给杜雨洁盛了一碗饭。还好,米没有夹生。母亲在菜里翻了一下,捡起一块香菇,放在女儿的碗里。杜雨洁笑了笑,嚼一口,就听到嘴里发出碎裂的声音。是个小石子硌了牙。香菇里的泥沙没淘洗干净。她本能地想吐出来,可看到母亲那期待的眼神,便一狠心,咽了下去。她对母亲报以一个微笑,说:真好吃。母亲脸上便露出松心的笑容,说:你还别说,我把这菜谱研究了老半天,就是琢磨不透这“少许”究竟是多少,下个胡椒粉心里都抖活。杜雨洁说:妈,这就是个经验。您说您教课教了这么久,“一片孤城万仞山”,“白发三千丈”,不都是个虚指吗,差不离就行了。
母亲说:真是除了教书,我啥都不会。今天去跳那广场舞,就数我笨了。混在一群老太太中间,怎么都跟不上,我也真不喜欢那曲子,吵得脑仁都疼。杜雨洁将一块炒老的咕噜肉,使劲地咬下一块,说:上回给您报个书法班,您不是嫌那老师写得还没您好不是?您腰椎不好,多活动活动有好处。谁也不认识谁,就搭个伴儿锻炼身体。母亲就放下碗,低了头。半晌,声音突然有些哽咽,说:我就想和你父亲搭个伴,他不是一走了之,不要我了吗?
杜雨洁一边安慰母亲,一边知道自己又说错了话。想不说错也难,千兜万转,母亲总是能兜到这一块来。说到广场舞,一忽悠地,她竟又想起傍晚撞见的那个人,不免有些分神。
母亲这说了老半天,竟全都没听进去。直到问她:怎么了?她才笑一笑,宽慰老人家,说自己好得很。
杜雨洁和聂传庆认识,实在是个偶然。那天她拜访一个熟人,去了临近的小区。出来的时候,远远地,看见几个保安在推搡一个人。她本不是个多事的,但那天不知怎么回事,竟然就走过去。和保安发生争执的,是个中年的男人。样貌原是本分的,但因为脸色此时通红,有些扭曲。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衬衫,在拉扯间,领口的扣子已经崩掉了。一个保安揪着他的领子,他用力要挣脱,肩膀便暴露出来,白惨惨的。他看见了杜雨洁,似乎突然觉得难堪,停止了动作,只是不问断地问:你们到底要干什么。
好像动作激烈的默剧。杜雨洁拿掉耳机,问保安:怎么回事?因为是这个小区的老住户,保安们都认识她,也就很客气地说:杜小姐,这个人,在我们小区贴小单张,贴得满墙都是。上次就被人投诉,抓到一次,说了又不听,又来贴。我们不抓他,住户们就又要骂我们,说我们收了管理费不干事。我们冤不冤。
杜雨洁捡起地上的一张单张。印刷质量不太好,字却还看得清。写着:“聂老师,钢琴演奏级,7-14岁,上门教学,风雨无阻。”在单张的下方,是个很夸张的爆炸样的图框,里面是墨黑的美术字:“为您打造未来之星,超越郎朗,傲视云迪。”然后是一串手机号码。
杜雨洁拨了这个号码。有声音从男人的腰间传来,是德彪西的《月光曲》。循着声音,杜雨洁看见男人的西裤上,有一块油渍。她挂了线,对保安队长说:我认识这个人,让他走吧。
队长迷惑地看她一眼,说:杜小姐,他可不是第一次了,下次又来,跟个狗皮膏药似的。
杜雨洁打断他,说:我认识他。谁也有个没办法的时候,我劝劝他。如果再犯,你们就找我。
保安走了。男人弓下腰,将地上的单张捡起来。一阵小风吹过来,有一张被吹到绿化带的冬青树上。杜雨洁从树枝上取下来,递给他。男人没有抬头,接过来,塞到口袋里。
他走了两步,扶起辆漆色斑驳的自行车,将车龙头正了正。
聂老师杜雨洁唤他。大概是本能的反应,男人“嗯”了一下,转过头。她看见他青白的脸上恍惚了一下。然后,他说:你真的认识我?声音是很厚实的男中音。
杜雨洁扬了一下手里的单张:你不谢谢我?
男人明白过来,叹了一口气,说:斯文扫地,斯文扫地。
杜雨洁这才注意到他的自行车是女式的。在靠近龙头的位置上,缀着一个Hello Kitty的绒毛玩具,也已经很肮脏了。杜雨洁说:你为什么老到这个小区来。
他想想回答她:他们说,在这个小区住的人,平均素质比较高。
他们?他们是谁。
他没有再说话,对她点点头,慢慢地推着车子,走了。身形有些佝偻。在临近大门口的时候,才上了车,蹬了几蹬远远地不见了。
晚上的时候,杜雨洁听到手机响了一下,看到一条短信:“萍水相逢,谢谢你。”
她笑一笑。母亲问她:笑什么,谁的?
她摇摇头,将手边的美剧看完。然后将电话拨回去。对方的声音有些紧张。她说:我有个朋友,在给孩子找钢琴老师。小学三年级,有二级的基础了。你给她打个电话吧,号码我发到你手机上去。
对面沉默了很久。在她准备挂断时,声音传过来:你为什么帮我?
杜雨洁说:喜欢音乐的,不会是太坏的人。
这话是父亲说的。想到这里,杜雨洁起身,帮母亲收拾了碗筷。
待收拾好了。陪母亲坐下。母亲正襟危坐在酸枝椅子上。她不喜欢坐沙发,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要坐硬的。
杜雨洁说:我去给你泡杯龙井。新出的雨前茶,陈叔叔送来的。
母亲没吱声,只喃喃地说:又有人丢了,这是什么世道,老是有人丢了。
她回过头,看电视上有张照片一闪,是张年轻的面庞。很快便切换了画面。某个城郊的豆腐渣工程曝光,工程负责人一脸的恶形恶状。
杜雨洁接受图书馆的这份工作,算是两代人意愿的折衷。那年高考落败,她就没打算再复读。毕竟她从来没将心思放在读书上。依她年轻时的性格,很想与更多的人打交道。自己去应聘了一家涉外酒店的前台,录取了,父母却终究不让她去。
最终還是父亲托了个老熟人,让她做了市立图书馆的管理员。毕竟是两个教授的女儿,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天天能有油墨味道熏一熏也是好的。刚去的时候,真是觉得闷。那个时候,馆藏还没有电脑联网。一天里,倒有半天整理图书卡片。要不,就一头埋在“过刊部”的故纸堆里去。有一日,眼看着一只书虫从本民国的旧杂志《紫罗兰》里钻了出来。她一个机灵,一抬手将它拍死在杂志上。青绿色的污迹印在发黄的纸页上。她心里泛起一阵恶心,左右望一望,用张纸巾擦掉了。
“户枢不蠹”的道理她是懂的。她似乎从这本杂志上看到了自己前程的惨淡。心一横,决定改变,就主动要求调到柜台“借还处”。长期以来,借还处都是给职员轮班,或者磨练新人的部门。放弃了份轻松的工作,到了这么个偷不得懒的地方。在旁人看来,有些不智,但杜雨洁乐在其中。看来来往往的,都是素不相识的人。真真假假地聊上几句,也可以打发大半的时光。渐渐的,也有了常客。一个穿着校服的高中男生,总是借各种推理小说,从横沟正史,到铁伊、劳伦斯·卜洛克。他并不怎么说话,只是将书轻轻放在柜台上。办好了手续,会说一句谢谢。自己的脸先红起来,脸颊上的青春痘也成了赤红的颜色。还有一个女孩子,则很健谈。人少的时候,她就会说上许久。她是附近一家餐厅的红案配菜员。话题总是离不开厨师之间的龃龉,餐饮界互挖墙脚导致的异动。这些事情,在她的口中并不像是杯水风波,总是有些人生苍凉的意味。“到头来还不是……”这是她的口头禅。她爱借的书,是琼瑶和张小娴的小说。后来竟是全套的张爱玲。有一次,还来的一本《十八春》封面上有了油斑。另一个管理员小张就要她赔偿。小姑娘这才没有了往日的神气。杜雨洁就将同事敷衍了过去,这事就算了。女孩因此与她有了更好的交情。还有一个,是个退休的工程师,一口的烟台腔。他借的书也奇怪,多是些小县城的《地方志》或者是偏门极了的明清笔记。像是《白下琐言》,《客座赘语》什么的。经常为了给他找书,要费去许多周章。书还回来的时候,往往会包着玻璃纸的书封。问起来,他便说:书是好书,别可惜了。说完这句,他看杜雨洁一眼,说:闺女,你是个好人。
这天老人走了。旁边的同事小张就说:老头的眼神,不大规矩。杜雨洁就说:你这孩子,他年纪都够做你爷爷了。
小张是个九0后,本科读的是资讯管理专业。大学扩招了几轮,毕业以后工作越发不好找。家里就想办法给她安插到了这里。不要动什么脑子,也好一边准备考研。这姑娘是有些生冷的性格,这来了一年,才和杜雨洁算熟识了些。虽然整天埋着头,却也并没有看什么考试的资料。只是盯着手机和iPad。电话一响,就跑到后面房间里去,打上一个小时才出来。好在杜雨洁厚道,从来不说她。总算暖了姑娘的心,能说上些体己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