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江
摘 要:主体性原则上,是课堂教学中选取的最佳原则。本文从分析学生主体性缺失的现状出发,提出更新观念,选取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阐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几点建议,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和实施主体性教学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缺失;重认;发挥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4-085-02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1.学生主体性缺失的现状
1.1课堂教学的“满堂灌”
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根本目的。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过分要求教师学的识水平和授课水平的高低;极少考虑学生的因素。在这样一个因果颠倒的理论下,在这样一个本末倒置的模式下,学生主要是“听客”,教师才是主角。这样的模式必然导致“灌输”,以知识为中心。这是应试教育的产物。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听的习惯,做听客,习惯于做笔记,课后靠死记硬背出成绩。久而久之,学生严重缺乏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所以学生总是在被动的学习,被动的接受。学生虽得到了知识的躯干,却没有得到知识的灵魂。
我刚担任初一数学科老师的时候,继承的就是灌输式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认为凭自己的全面教学,时刻监督,学生一定会学到相当丰富的知识。在半个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我也那样去做了:认真备课,按时作业,严格监督,严厉治班。然而,我在各个方面都遇上了问题。在课堂上,氛围极其压抑,学生昏昏欲睡,总是我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在练习上,有很多学生互相抄袭,我也只能大声责备;在考试中,全班64位同学,90分以上7人,80分3人,60至70分17人,其他37位同学不及格,最低分5分。我很震惊,知道自己遇上了非解决不可的问题。现在看来,根源就是藐视学生主体性,我的严格在某一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积极主动。
1.2考试制度的“应试化”
学业考试进一步加剧了学生主体性的丧失。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中考和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至高无上,课堂教学紧紧围绕考试进行。学生成了答题机器,只要能准确无误地把问题解答出来就可以了。为了了解和准确,教师和学生都各从各的角度发现题海战术对考试的重要作用。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学习,学生得到的,考试出现的,结果均是机械的,不真实的,学生只是将课堂听到的,看到的再现,没有创新的成份。这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又将如何培养?因此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
当我知道自己要接手初三年级的数学教学并担任班主任工作时,我就想,九年义务教育所培养的青少年应该拥有哪些能力?对数学来说,我不能赞成考高分就意味高能力的观点,相反,我认为,一种灵活多变的思维更能成为数学能力的标志。所以,我要在各个学科的基础上去思考数学的能力并以此为出发点去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经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数学的逻辑性与物理证明息息相关,数学的集约性与语文的结构性惊人相似等等,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在讲解概念的时候,思维非常活跃,学生们也是兴致勃勃;在设置考题的时候,我的材料相当丰富,而学生的思路和大体也显得条理明晰。我认为,要发挥考试的检测作用,必须要从各个学科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设置问题,才能培养并能筛选出具有很强综合能力的学生。
2.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学生的主体性
旧的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权威。然而,新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才是课堂的实践者、认识者,是课堂的主体。
2.1时代要求的紧迫
在当今的信息技术时代,信息也就是知识的流量不仅庞大,而且迅速,人们对知识的获取已从单纯的接受和记忆过渡到对知识的制造,知识是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再现。
基于这一点,我们在课堂上,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才能活跃课堂,在课堂中培养人才。
2.2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过去,我们总是把眼睛盯着少数尖子生的做法,这是片面的。当前,我们提倡应面向全体学生,变“精英”教育为“大众”教育,由重学生的成绩转轨到重整体素质,化消极的“灌输”为积极的“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课堂上,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做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从旁协助,加以引导。
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成为质疑、讨论、比赛、表演的舞台,这些形式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促进了学生的主动精神,从而也就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3教学评估的激励性
教学评估,顾名思义,应该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但在以往的教学评估中,大多是看教师讲的怎样,而很少去考虑学生学的如何,即使考虑到了,最多只是以“反馈”因素作为参考,实质上就是把学生看作是“配角”,配合老师完成课上“精彩的演出”。這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有一项调查表明,课堂上学生用于读书的时间不足5分钟的占到80%以上,相互讨论的时间就更少了,以至于学生学到的新内容未能充分地与已学过的内容建立有机的联系,削弱了对新内容的理解。因此,一份有意义的教学评估,它应该注意的不仅仅是看教师讲的怎样,更要看教师在课堂上是否给予学生创设了相应的情景条件,是否激发了他们自主、主动的学习热情,是否让积极思考的学生得到体验成功的机会,坚持了这样一个标准,就能真正发挥教学评估在课堂教学中的激励作用。
也就是从这一点出发,我要求自己在课后一定要与学生扩大交流,从学生那里得到课堂教学的具体反馈,要求学生在作业上把对课堂的意见和建议写出来让老师了解和思考。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当我们把学生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的发展必须在探究与实践中实现。学生的知识,不是来自教师的给予,而是来自学生自身的实践和探究。学生的发展基于实践和体验,基于临床的行动获取。
3.1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收获。如果一堂课,只有教者一人在讲,学生在下昏昏欲睡,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效益可想而知。因此,在组织教学中,教者应注重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有助于建立和维护师生间融洽的关系,使彼此间有一种感情的共鸣,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期望上课;我们之所以强调教师不要轻易批评一个学生,原因就在于如果一上课就对学生大加责难,使师生间感情产生对立,那么学生将很难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愉快的感受,有成功的喜悦。每个课堂,都像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平台,学生是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要微笑地提问学生,给他们勇气,严肃地应对偏离主题的氛围,把全班的焦点拉回所问问题上。这也就是我所理解的有紧有松。
3.2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功
课堂教学是个平台,学生如果能乐于参与,就能提高和进步。教师把一节课的问题摆了出来,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争论。学问,就是有学也有问。问题教学,就是以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探究,将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这往往会让学生成为每一天的成功者。人们总是以自身的经验去教育人,这是一种误导。教育就是让人自新,让人发自内心的感悟。
3.3让学生明确每堂课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和争辩
问题教学,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课堂所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和争辩,显得尤为重要。讨论是合作学习,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互相启发、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益。在实践中我发现,有些后进生向同学请教的学习效果比老师教的效果要好。究其原因是,向同学求教是主动学习,是合作学习,同学关系平等融洽;而老师教时学生往往心存畏惧,可能会难以静心思考。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始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说出自己的观点。
当然,在具体的实践中,不可能事事完美,比如,有时课堂时间不够,可能会影响到知识点的教学,但是,既然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知识的传授,根据知识的内在功能对学生进行思维、判断、推理、应用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个人以为,即使将其它知识点移到下节课讲授也是值得的。
关注主体性,运用主体性,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上,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要做到这一切,就要从根本上尊重学生主体性,并千方百计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自己的教学设计服从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尚安《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新乡教育学院,2006年.
[2]高芳课堂教学应关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书育人》2006年.
[3]王新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合作与交流《职业》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