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冲击

2018-03-26 07:40徐娇扬
祖国 2018年3期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冲击

徐娇扬

摘要: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兴起,产生了大量的网絡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同时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冲击,并探讨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网络语言 汉语言文学 冲击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中逐渐形成的,是人们在进行网络交流时,为提高效率和趣味,对已有语言进行的创新和改造。汉语言文学对字词的含义有明确的规定,在转化成网络语言后,存在改变原意的情况,对汉语言文学造成了冲击。

一、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冲击

(一)影响汉语言的学习

首先,引导学生写错别字。网络语言是在小群体聊天过程中产生的,在语言的创造与使用上不规范,过度追求新奇和独特,一些语言在形成后不能被普遍理解和认知,并且一些网络语言故意应用错别字、生僻字和其他符号,偏离了汉语言的词义和应用标准。青少年对汉语言还没有系统的认识,接触网络语言后对汉语言的正常学习造成不便,妨碍了日后语言能力的提高。比如谐音字混用在网络语言中较为泛滥,电影《从天儿降》的标题源自于成语“从天而降”,虽然这种改动迎合了电影主题,但会对小学生的学习做出误导,使小学生在应用时容易写错别字。

其次,不利于对文字的记忆。网络的普及使人们更加习惯和依赖于使用计算机、手机等进行文字书写,一方面,长此以往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另一方面,为方便输入创造出一些网络文字,比如“偶”是因人们在输入“我”时经常打错字,后来发现输入更加方便,逐渐在网络上代替“我”的意思。

再次,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的文明传播。在政府对互联网的整治行动中,禁止了一些低俗、污秽词语的传播,一些网民使用谐音字、英文、数字等语言的组合等创造出网络语言,避开关键字的屏蔽,用来表达一些不文明的含义,或者将一些常见语言作为污秽、骂人的词语使用。比如使用“草泥马”、“2B”、“SB”等,不利于网络环境的整治。

最后,网络语言还不利于汉语言文学思维方式的发展,这是由于网络语言有碎片化和谣言化的趋势,加深互联网传播时间短的特点产生了大量信息垃圾,使人们在思维上更加碎片化,不利于汉语言文学思维方式的继承和发展。

(二)影响文字发音和句意理解

一些网络语言根据发音上的相似性,用其他文字代替了原有文字。比如,网络语言“酱紫”、“你造吗”分别改造自汉语言“这样子”和“你知道吗”,还有今年来流行的“蓝瘦”、“香菇”是根据粤语对“难受”、“想哭”的改造,虽然具有方言特色,但不利于普通话的发音学习,大量使用这类网络语言,容易造成青少年发音不清,影响正常交流。另外,一些网络语言不利于汉语言句意的理解,比如,在应用汉语言“悲剧”时,很多人用网络语言“杯具”来代替,在原本的词义中,前者表示一种难过的心情或者不幸的遭遇,后者指的是一种喝水的器具,在汉语言上,两者在逻辑上没有任何联系,如果对后者大量使用,会对正常的句意理解偏差,产生歧义。青少年长期使用这种网络语言,会降低对汉语的使用能力,使青少年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产生偏差,特别是不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不能用标准化汉语进行写作。

(三)影响汉语言的传承和发扬

汉语言是在历史长期的传承和积淀中形成的,字词在语法的组成和应用上不断完善,在文化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网络语言的泛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冲击。比如网络语言“奇葩”是指一些超出正常人思维范畴的行为,多带有调侃和讽刺的意味,是个贬义词,而这个词语原来的意思是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或者出众的作品和人物,是个褒义词,在《红楼梦》唱词中“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仙葩”与“奇葩”同义,如果青少年大量使用网络语言,在阅读《红楼梦》时会误解作者意图,不利于文化传承。另外,全球化趋势下,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并且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其他国家对我国汉语言文学日益关注,掀起学习汉语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喜爱汉语言文学,网络用语会使外国人因文化背景的不同不能正确理解文章含义。比如网络语言中,“稀饭”是表示“喜欢”的意思,但在汉语言中是一种用米或小米等食材煮成的粥,“我稀饭你”这句话会让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百思不得其解。如果不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会给外国人的汉语学习造成误导和阻碍,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的发扬。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冲击的应对措施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语言的发展势不可挡,因此应对网络语言的冲击,因势利导促进汉语言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当前不可避免的选择。首先,杜绝使用具有不良含义的网络用语,当有人错误使用网络用语时,积极提出批评和建议;其次,规范汉语言文学的使用,特别是青少年教育中,教导学生分清网络语言的应用场合,禁止将网络语言用于教学活动;最后,取其精华,推进汉语言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汉语言文学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期间经历了长期持续的去芜存菁,比如,成语“胡言乱语”就是因人们对少数民族入侵的文化反抗而形成的,当前流行的网络用语同样出自广大群众的智慧,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要辩证的看待网络用语,汲取其中的精华并融入汉语言文学中,丰富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对汉语言文学造成了各种方面的冲击,但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我们不能因网络语言具有消极的一面就将其否定,应该客观对待,促进网络语言的规范化,使汉语言文学能够用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吴政坤.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分析[J].哲学文史研究,2017,(09).

[2]龚燕飞.探讨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J].语言,2017,(05).

[3]韩李楠.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J].普洱学院学报,2016,(01).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第七中学)

猜你喜欢
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冲击
试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一汽奔腾CA7165AT4尊贵型车换挡冲击
巴菲特给我冲击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