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政素养是指一个人对时事政治即近期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发生的大事的关注度、敏感度,还有分析、辨别时政是非的能力。近年来,我国教育越来越以社会热点为载体来检测学生,这就需要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在关心自身学习的同时,时刻关注时政热点。但是农村学生消息闭塞,不管是在升学考试还是自身观念的形成过程中,都严重缺乏时政素养。
关键词:农村 初中生 时政 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亚里士多德在其名著《政治学》中对人与政治的关系有精彩的解释,他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是必须过政治生活的,只有在政治生活中人们才能实现最终的“善”。可见,政治和社会的关系难以泾渭分明,社会是政治的社会,政治也是社会中的政治。而作为社会基本组成单位的人,人的政治化就是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必经阶段。中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让他们认识到政治的重要性对将来走入社会有莫大的帮助。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2012年2月23日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时事教育的意见》,文件指出,必须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生时事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时事教育。然而,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时政教育非常欠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搞清楚如今农村中小学生的时政素质现状。
2017年8月,在西北师范大学2017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的支持下,在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精心策划和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组成社会调查小组并进行了以“喜迎十九大·青春建新功”为主题的暑期社会调查活动。我有幸通过选拨加入了这一队伍,针对农村学生如何提升时政素养问题,我做了关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红旗乡红旗初级中学生对时政学习的情况的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总结并发现其中的问题及原因,为加强农村中学生时政素养提供有效的建议。
二、调查内容分析
(一)调查方法、过程
8月9日调查小组在学院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调查地点临洮县红旗乡红咀村红咀小学,开始了为期10天的社会调查活动。在进行正式的调查之前,我根据自己调查课题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资料收集工作,设计访谈问题,访谈的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设问,分别为学生问题、家长问题和教师问题。主要询问学生“平时看不看新闻、报纸?”,“会不会在手机上浏览新闻?”,“与同学们讨不讨论时政新闻?”。主要询问家长“观看新闻联播的次数?”,“有没有要求孩子观看?”。主要询问教师“有没有要求学生看新闻?”,“在课堂上会不会讲时政新闻?”,还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和他们对提升时政素养的看法。
在调查的头几天,调查小组走访了乡政府所在地红咀村,我所要调查的红旗中学就在红咀村,离乡政府100米左右。正值暑假期间大部分初中生正好都在家,也为我的调查提供了便利, 接着调查小组走访了乡镇郊区的茨摊,调查方式和上述相同,也是先寻找人群聚集点,然后挨户走访的形式。由于地处农村小城镇的郊区,所表现出的现代农村的问题也更加突出。在走访的过程中,有时也深入田间地头,可以更直观的感受现代农村小城镇郊区的农村状况。为了获得更为详细和全面的资料数据,调查小组步行至10里外的出卜啦村进行走访调查并参观了红咀村的新农村。最后成员们走访了村委会和乡委乡政府,他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们的调查准备资料,并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而认真的回答。从村委会和乡委乡政府获取的资料数据更为全面和准确,更有利于调查分析。
(二)调查结果
红旗中学今年经过小升初考试,总共有48名同学被录取。其中35名来自临近的红咀小学,6名来自何家湾小学还有其他7名来自上堡子小学。可见,红旗中学的大量生源还是来自红咀小学,他们大都住在红旗村并且学生大多都在家中。通过这些学生的回答发现这些学生平时并不会主动去关注时政新闻,有的偶尔在父母看新闻联播时一起看看,并不会主动和同学们讨论。还有的同学平时看学校提供的一些报纸,但是只浏览自己的感兴趣的内容,比如航天新闻、军事武器等等。一部分今年刚升到初三的学生说他们要准备初升高考试,没有时间看新闻和课外书,而且考试也不考时政新闻,家长也不让他们看课外书。通过调查发现他们对提升时政素养是没有认知的,很多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是时政素养。
红旗村在家的大部分是60岁左右的老人,通过访谈发现,老人们尤其是爷爷们非常关注时事,他们没事的时候聚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互相交流看法,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也比较了解。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了解时政对孩子们的影响,对于孩子们时政素养的提高并不关注。还有一部分30岁左右的年轻家长表示,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手机的大众化,他们已经很少在家看电视,经常在手机上看新闻、看电视剧、玩游戏等等。家长对提升学生时政素养的态度分为两种情况。文化程度高的家长会要求孩子们阅读课外读物,了解热点事件。而文化程度相对低的家长只要求孩子关注课本知识。
红旗中学的老师来自临洮县的各个地方,在调查走访期间只找到了一位老师。通过对这位老师的访谈发现,时政新闻学校会以贴报纸和订阅课外读物的方式给学生们提供,但是并不是每门课的老师要求学生观看新闻,主要是思想品德课的老师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讲一些时政热点。关于提升学生的时政素养这位老师认为很有必要,但是鉴于农村地区的种种条件限制和家长们的重视程度等等原因这一目标暂时没办法得以实现。虽然只是对一位老师进行了访谈,但是也可以反映出来乡村老师对提升学生时政素养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
三、对策和建议
(一)弱化“经济人”,强化“政治人”
“经济人”假设是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财富作为评价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的标准之现实生活中得到了较高的认可。“经济人”价值的普遍推广和认可使得人们只关注财富,而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就直接影响到能不能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挣更多的钱、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一价值观对中学生提高时政素养无疑阻碍重重。相比而言,“政治人”假设最早是由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这个假设通常的表达是:“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一假设的基本内涵就是:人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具有利益协调能力的,并追求友善合作,追求社会的至善和谐的动物。事实上,政治并不神秘,也并不、,政治就在人們身边,是存在于人们中间的、具体而实在的东西。必须强化“政治人”意识,引导人们关注社会、关注政治。
(二)弱化考试分数,强化时政素养
学校应该不以学习成绩论高低,多形式推进中小学时政教育。把新鲜的时政教育内容及时深入地融合到初中《思想品德》等学科课程教学中去,促使学科教学联系实际、生动丰富。在校园里显眼的地方设置时政宣传栏,时政宣传栏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关注点,以新闻摘要的形式突出宣传国内外重大新闻、党委政府重大工作部署、社会重大事件等。内容选择要让学生看得懂、感兴趣、多受益,时政宣传内容最好至少每周更新一次。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在学生上学、放学、就餐等课余时段播出时政新闻。每个教室的读书角要配置一定数量的报纸、时政刊物,供学生阅读。同时,鼓励师生开展时政演讲、征文、讨论、知识竞赛等活动,各个班级利用国旗下的讲话、班(团、队)活动等向学生开展时政教育,积极吸引广大师生关心时事政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开展时政教育尤其是时政宣传栏设置情况的日常检查和指导。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中小学开展时政教育情况作为督导评估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到中小学德育工作年度考核指标体系。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家长的支持对于学生时政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通过社会和老师的宣传开导,让家长认识到关心时政,了解社会发展对孩子以后学习和生活的帮助。开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关注时政新闻,利用吃饭时间观看新闻联播,一起讨论分析国际大事和国内热点。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才能帮助他们养成关注时政的习惯。通过学校提供的平台,让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时政话题做一篇演讲或者辩论等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认识社会和世界。深入了解发生的重大事件本质,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打开学生思考问题的视野,培养学生法制观、政策观、创新精神以及分析国内外大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亞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2]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4.
[3]陈贵志.浅谈农村中学生的时政观[J].内蒙古:文理导航,2011,(08).
[4]张冬梅.农村初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时政素养[J].考试周刊,2015,(67).
(作者简介:周璐,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