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乐感”视角下的高校声乐教学

2018-03-26 12:25王立军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教学研究

王立军

【摘 要】本文论述声乐教学中“双重乐感”的意义,并立足文化角度,提出“双重乐感”视角下科学选择教学内容、优化学习评价环境、优化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活动、开展艺术实践等教学策略。

【关键词】双重乐感 高校声乐 音乐文化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C-0176-02

20世纪80年代,美国音乐学家曼特尔·胡德提出了“双重乐感”理论,即双重乐感是以“双重音乐语言”为基础建立的音乐理论体系,是指音乐家在研究特定风格的音乐或某个特定民族的音乐时,为了更好地应用语言描述该音乐的风格,必须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够深入表达出该风格所代表的音乐,其实质是突破“单一”的文化,更加注重“多元”文化的发展,将传统追求音乐文化的“统一性”转向“差异性”和“历史性”。

一、“双重乐感”理论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高校声乐教学理念的革新。传统高校声乐教学中,常常是在吸收和借鉴西洋唱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而西洋唱法是一种重技术轻艺术的训练模式,是让学生从音乐基础知识、演唱技能技巧以及视唱练耳等训练中获得知识。“双重乐感”的实施颠覆了传统高校声乐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是通过不同文化的学习来认识声乐作品,实现了从“技术—艺术—文化”到“文化—艺术—技术”的转变,让学生以文化亲历者的身份学习声乐。

(二)有利于发展音乐的多元性。随着经济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多元的文化备受关注,而声乐是以人声为乐器的,是不同民族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的声音,与哲学、政治、宗教等共同构成了民族文化。而“双重乐感”的实施有利于发扬和传承民族音乐,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发扬、传承本民族的音乐,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少数民族的音乐乐感体系,使不同民族的人们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相互沟通,促使音乐多元化发展。

(三)有利于声乐教学方式的转变。传统高校声乐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民族”“美声”和“通俗”唱法的教学训练方法,然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着众多的音乐体系和风格,原有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本土声乐演唱的音色、发音习惯和审美能力。而“双重乐感”主张在充分认识本民族音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感觉,是把声乐教育放在民族、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之中,并通过科学的方式融入到现代教学体系中,有效推动特色的高校声乐教学。

二、“双重乐感”视角下高校声乐的教学策略

(一)科学制定学习目标,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具体如下:

1.科学规划学习目标。要组织学生仔细研究学习内容,明确本节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描述所要达到的目标。例如,在清唱教学中,笔者不仅让学生掌握清唱的概念和技巧,而且引发学生思考清唱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要选择清唱,引导学生平等地看待不同的音乐文化,构建一种和谐的音乐观。

2.分阶段设计教学重点。在“双重乐感”教学理念下,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生活背景等不同,在设计教学重点内容时应因材施教,适当地进行调整。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按照“具体地域具体规划”的原则,在大一阶段,对于汉族学生,教师应在汉族音乐教学的前提下,全面了解少数民族音乐。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由于他们所具有的观念与传统音乐有着一定的差异,应让他们在保留自己民族记忆的前提下,增强他们对不同音乐概念的理解、接受。大三、大四阶段,应在充分掌握我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基础上,讲授世界民族音乐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认识、分析世界不同音乐文化的能力。

3.注重本土作品的设计。音乐是由文化来界定,如果缺乏文化层面上的理解,则很难与世界音乐进行交流,而实施“双重乐感”理论教学正是基于这种文化进行交流的。传统声乐教材,則是以基础理论、作曲艺术等进行设计的,这种设计方式尽管是跨文化交流的媒介,但没有涉及到具体音乐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以及地域性,这样的教材只能错误地扩大世界音乐的重要性,轻视传统民族音乐。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榆林小调、河南坠子、河北梆子、京剧、泸剧、越剧等民族音乐的魅力,教师应常常邀请有浓郁地方特色、熟悉地方民歌分布和歌唱技巧的在校学生、优秀毕业生或民间艺术传人参与课程教学,与学生面对面进行示范和讲解,让学生真正感受最原始、最纯正的民族音乐。

(二)转变传统观念,优化学习评价环境。传统声乐美学都是按照创造过程、作品形成、声乐演唱体现所形成的,在音准节奏、音色、音量、音域都已形成标准,演唱方法是用“美声唱法”改造过的“民族唱法”。例如,在琴房练习时,总是出现唱高音、练气息、不断纠错学生音准和节奏,显然这种将声乐演唱强行用同一听赏方法的做法不符合各地文化,教师应该跳出这种传统评价的眼光,站在“双重乐感”的理念上寻找不同民族歌唱的美。要以生为本,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演唱中反映出民族文化特色以及符合本地区的审美趣味,强调教学过程中的自信,正确处理好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人际关系和学习资源。

同时,在声乐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错误,此时,教师应把教学的重点放置在寻找错误问题的根源上。对于学习过程中表现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和支持,增强学生学习声乐的信心;对于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好奇心,不能以另类的眼光对待,而应在教学实践中,主动与学生进行配合,通过帮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提供有用信息等方式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注重文化多样性,优化教学方式。要以文化多样性为基本观念,尊重和包容其他音乐文化,改变传统简单音乐知识教学,要在音乐教学中不断学习某一音乐所代表、产生的文化背景,要善于从不同音乐文化中吸取养分,在准确认识音乐文化后,不断提升多元文化影响的内在要求,建立母语体系的音乐教育。例如,为了让学生主动学习母语体系,把声乐演唱技巧、音色和音准跟舞台伴奏完美结合起来,笔者组织本班学生排演歌舞剧和对歌演唱,在歌舞剧排演中学生更多地了解到作品的背景、作品内容的习俗,了解到声乐中所体现出的传统文化元素和民族特征。在对歌演唱中,鼓励学生用自己最高的演唱技巧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同时,注重情境体验法、问题探究法等教学方法的应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为了激发学生内心歌唱的欲望,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获得情感体验、演唱知识与技能。例如,为了模拟演唱少数民族音乐时热情好客的独特韵味,笔者在声乐教学中引导民族歌舞律动与演唱相结合,引入头、臂、肩、腿等体势动作,并让民族乐器弹唱走进声乐课堂,通过伴奏烘托出唱歌的气氛,激发出学生的演唱情绪。

(四)丰富教学活动,开展艺术实践。很多学生课堂上唱得很好,但在具体实践中不能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教师应在声乐教学中提供学生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在不同演出环境中选择他们自己喜欢、能够胜任的曲目进行指导。例如,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笔者组织学生采用班级周末音乐会形式,每周由本班同学轮流排练演出。其中对于一些学生公认优秀的节目,由笔者组织赴社区敬老院、农村中小学进行义务慰问演出。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创造合适的机会,充分利用多种音乐艺术形态的多彩多样性,鼓励学生通过采风、访谈、拍摄、记录等形式走进各个民族,在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演唱特点和审美要求的基础上去搜集、体验丰富的民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不同的文化,丰富他们的民歌资源库。

【参考文献】

[1]张欢,王茗.多元音乐与和谐社会——双重乐感的音乐教育理念之实践意义的深层阐释[J].中国音乐,2012(2)

[2]张欢.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守土职责”——“原生”音乐的守护与“双重乐感”教学模式的探索[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1(2)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中国当下乡村“西乐队”音乐文化初探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