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应用普遍存在着价值认同不清、新载体的开发不够、自媒体的运用不足等问题,提出端正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大力推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开发、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网络化和信息化等措施,推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高校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C-0140-03
信息化时代下,高校学生传统的被动地接受和单调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必须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应用。在西方国家,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有价值澄清法、道德认知发展法、社会学习法等,每一种方法的代表人物有路易斯·拉思斯、柯尔柏格和班图拉等人。虽然每种方法的着力点不同,但其目标都是一致的,即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增强理想信念、推进学习效果。当前,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在于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公民,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目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在全国各高校得到普及和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情况如下。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现状
(一)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学校物质基础的感染力作用。通过对学校楼宇建筑、校园规划、教室设计和雕塑等形成的整体物质文化景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性情。例如北大的校园,未名湖和校门就是其精神象征;清华大学的荷塘和科技楼就是其神韵所在。
在精神文化建设中,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政策,各高校在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深入领会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高校学生日常教育教学甚至生活中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发展融入学生社团建设、开展实践活动中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实现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彰显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参考,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具体表现,是学生积极主动参加社会活动、践行社会公德和奉献社会的重要体现。自从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20多年以来,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志愿者的队伍日益壮大、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当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阵地,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试验场和实践地。
(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显”与“隐”的结合。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张以灌输的方式进行。这种教育方法早在西方教育学家杜威和弗洛姆那里就得到了大力主张和推广,这种教育方式影响深远,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然而,思想政治的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的互动过程,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灌输等手段必不可少。自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被提出以来,其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就目前来讲,高校实践体验式、隐性渗透式、环境熏陶式、情感感染式等教育方法,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与“隐”的完美结合。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实践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价值认同不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体验式、感悟式教育,有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系统工程,把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传授,无疑有失偏颇。”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在于以关怀教育、熏陶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内化其心,这就需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开展。在大力开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认同模糊的情况。
之所以为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在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态度上,依然没有转变过去传统式、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思维固化,面对新形势、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不及时、准备不充分,因而出现了难以适从、调整平衡的情况出现。二是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价值认同度较低,甚至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作用持怀疑、观望态度。在变革教育方法,引导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上,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运用不足,甚至不敢尝试。
(二)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开发不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一般来说主要依赖两个载体:一是物质载体,包括校园文化景观的规划和建设。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景观从每一栋楼、每一个文化建筑标志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格调高雅与凝聚文化精髓的学校建筑物,能够无声无息地影响学生,陶冶性情,熏陶心灵。在物质载体方面,一些高校在规划与建设上依然存在不足,需要继续开发。二是文化载体,也称活动载体。各高校都有相对应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对共建的大学生实践基地等,也有素质拓展、文化兴趣小组、知识竞赛等文化活动。这些载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帮助,但目前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一些高校的物质载体建设滞后,校园文化景观规划建设不合理,合理利用新景观、新载体的力度不够。在文化载体环节,常年沿袭一套实践模式,只依托一两处实践基地,不开发新的载体,使得实践流于形式,活动单调乏味,起不到教育效果。
(三)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自媒体的运用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要紧跟时代步伐,要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在自媒体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资源,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同样,谁能将自媒体运用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去,谁就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不做“低头族”,让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学生信息攫取主阵地,这是一项重点工程。
网络已经成为中国人群的主导信息获取工具,尤其是以手机为载体的自媒体网络信息已经成为主流。然而,目前各高校在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仍然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对网络信息的管控能力不足,面对网络舆情时无法进行有效引导。二是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不够,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网络课件和视频教学等方面。三是自媒体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力度不够,自媒体网络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显得不够。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一)端正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加大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首先必须端正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认同价值及理念。
第一,转变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态度,将其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转变传统式、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近代西方的教育学家早已经认识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性,主张学生通过自主的理智活动和实践活动获得道德上的发展与提高。
第二,端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建立起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隐性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理想信念教育的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端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是不断稳步推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二)大力推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开发。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身边的景致、色彩与静物,会对其精神、气质的养成,有着非同凡响的作用。”推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第一,要推进校园物质载体建设,合理规划布局,建设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物质文化景观。1997年清华大学首次提出创建绿色校园的倡议,建设绿色校园、文化校园是高校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物质层面上的努力。各高校在打造校园物质文化景观上,要结合本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学校的办学性质,整合利用好资源,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集群。例如,航空航天大学可以建设航天博物馆,地质大学可以建设地质博物馆,少数民族大学可以建设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物景观,如吊脚楼、风雨桥等。
第二,加强文化载体的建设与开发。文化载体包含了特色活动与学生实践。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学生文化活动,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丰富文化活动的内涵。组织开展师生体验式教学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增强学生对美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大力拓展学生的各种实践基地和空间,增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让实践教育不流于形式。
(三)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网络化、信息化。网络信息时代,必须不断加强新媒体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推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网络化、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健全主流价值观的网络主阵地,占据网络信息管理与控制的主导权。实行以校园网络为基础的一体化网络信息贯通制度,打造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在这方面,一些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好的借鉴。如北京大学“红旗在线”、清华大学“红色网站”、北京科技大学“红旗飘飘”、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党建之窗”、南开大学“觉悟网站”、南京大学“网上青年共产主义学校”、华中科技大学的“党校在线”等。这些学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建设得非常好,为其他高校开展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借鉴与模板。
第二,加强网络信息管理与控制,引导学生应对网络舆情与社会危机。信息化时代,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的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危害较大,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也会产生影响。要加强网络信息管理与控制,对不良的网络信息和学生不良的网络习惯要及时予以纠正和引导,避免网络舆情扩大化,避免不良网络信息侵蚀大学生。
第三,实现校园网络信息与自媒体信息的互动联通。在自媒体环境下,手机媒体客户端成为学生最关注的所在。在这种情况下,要开发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与手机媒体客户端的联通,让学生也能够通过自媒体学习相关的知识。目前,已经有开发手机上网选课、评教、缴费等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这方面也有了党建云平台和“易班”等APP客户端。但在推广和学生喜爱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开发吸引众多学生喜欢的客户端互动平台依然是目前一个需要突破的重大课题。
总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当前形势下,端正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大力推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开发,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网络化、信息化是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陈福生,方益权,牟德刚,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46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2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4]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261
【作者简介】刘胜蓉(1976—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治经济与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