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承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与自然观新的理论境界、开放视野和博大胸怀,着眼中国生态发展严峻形势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立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进行艰辛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提出了一系列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科学论断,全面、系统、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当今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面临的诸多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这是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的共同思想财富。
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文明史,归根结底,是一部人与自然、生态与文明的关系史。马克思指出,我们仅仅知道的一门历史科学,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文明就能兴盛;反之,人类将遭受到自然的惩罚、报复,其文明就要衰落。
历史上,作为西亚最早文明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居民为了耕地而毁灭了森林,渐为沙尘所掩埋,而成为不毛之地,自此文明不复。历史的教训令人十分痛心。当今时代,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问题十分普遍,系统性、区域性、全球性生态危机十分突出;当今中国,西方发达国家一两百年积累和发展起来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一下子集中显现,不仅生态环境中的历史欠账难以归还,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涌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和确立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战略等,从生态与文明的战略视角,将人与自然视作生命共同体,号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调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而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思想昭告我们:如果不从现在立即行动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恐怕会更大。我们必须遵循生态与文明发展的历史规律,坚持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历史定位,以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历史文明负责、对即要到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负责、对人类文明整体进步负责的历史性、时代性和全球性态度,始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充满哲学辩证思维的科学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对生态文明建设一以贯之的主张。正如他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上所指出的,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个朴素的道理正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总纲,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就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尽管这条道路要走半个世纪、一个世纪乃至更长,但这标志着“生态纪元”时代的到来。它是东方智慧、中国方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我们需要从战略视角,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判断,并在生产生活中践行好这一理念。
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一切文明都以其交织性、竞合性和转化性,由低级走向高级,以波浪式、螺旋式发展形态向前推进。原始文明时代,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极其有限;农业文明时代,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与天地参、众生平等的儒释道精神,极大地促进了生态平衡,其生态治理的智慧和手段举世称道。工业文明时代,社会化大生产创造出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紧张。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人类崭新的文明形态,要求重新审视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以促进工业文明传统产业结构、經济结构、文化观念、伦理道德、消费理念等的全面生态化、绿色化转型为路径,构建公平、正义、绿色、生态、和谐的全人类共享的新文明模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文明模式,是人类文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体现。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新五化”高度融合的经济新常态下,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的科学技术,正在以分秒必争日新月异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和融合,使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飞跃,促成绿色生态产业广泛兴起。
科学认知“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的重要论断,需要与科学认知习近平总书记“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相统一。唯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的“新常态”“新发展理念”“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思想理论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党的十九大首次赋予现代化 “绿色属性”的科学界定和理论创新。
四、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又指出:“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这些重要论述都凸显出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的不懈探索。
在“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认识论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出了实践层面的方法论。其实质就是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这就要求必须打破 “一亩三分地各种各的”思维定式,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生态保护监管体制,对所有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整合,实施科学有效的综合治理,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做好资源上线、环境底线和生态红线的全方位、全系统界定,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逐步增强环境容量。
五、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梦强调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历史传承,这种理念促使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向中华文明、向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寻求思想资源,而中国近代170多年来探索民族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也会促使我们理性地看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曲折性、复杂性和艰难性。习近平总书记有一个论断:“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生态文明搞不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不全面,势必影响中国梦的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更好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重要表述。
统筹认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科学论断,能够明白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必然、时代应然,显示出生態文明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目标定位。换言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一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丽中国梦,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
六、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从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人类胸怀,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持续思考、探索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的重要内容。他反复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在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布,中国将全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这句话高度概括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为应对气候变化所作出的贡献、所发挥的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
毫无疑问,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话语、中国原创、中国表达,如今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具有传播力,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不论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还是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都意识到需要摒弃,或用生态文明改造和提升工业文明下的伦理价值认知、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而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恰恰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政策经验,更有中华传统文明的古老的东方生态智慧。2015年达成、2016年生效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实际上正是推动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议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必须从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论断为遵循,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博大性,着力统筹国际和国内、世界和民族、全球和区域两个大局,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共同引领文明互容、互鉴和互通,从合作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进程中,加强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相关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科技、产业和能源技术革命的合作中,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治理,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独特的“东方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世界上高高举起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旗帜,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专项工程项目“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研究”[16ZZD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智库理论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尹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