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新动能:成都的竞速与突破

2018-03-26 18:34陈茜
中国新闻周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成都经济发展

陈茜

2018年开年,成都这座安逸的城市呈现出别样的忙碌。

1月23日,《成都市关于推进共享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出台,将发展共享经济明确落实在交通、住宿、医疗、旅游和生产等各个细分领域。同一天,“培育平台企业推进流量经济发展”研讨会举行,成都市新经济委、专家、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如何培育發展流量经济。2月5日,《加快新经济企业引进的工作措施》提出了8个方面新经济的具体招商举措。2月6日,《关于推进流量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出台,提出加快流量经济在消费提档升级、枢纽门户建设、对外互联互通及平台打造四个方面14个场景的深度应用。

“成都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正在持续出台新经济的配套政策文件,”成都市新经济委政策研究处处长周成说,“我们正在营造涵盖政府治理、技术、人才、资本的全要素新经济产业生态圈。”

成都新经济正式“上线”于去年年底。2017年11月9日,成都新经济发展大会召开,描绘出新经济的蓝图: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构建“七大应用场景”,力争到2022年基本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成为新经济的话语引领者、场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态创新区,培育独角兽企业7家以上、潜在独角兽企业60家以上。

数月内,各项新经济举措密集出台,一张城市新经济发展的蓝图初具轮廓。在全国,成都成为第一个系统提出发展新经济的城市,正在围绕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不是弯道超车,而是直线竞速

2017年以来,城市间的竞争愈加白热化,多个城市均对新经济做出相关部署。成都提出重点发展“六大新经济形态”,构建“七大应用场景”;北京以创业为核心引领全球产业变革;上海提出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深圳构建世界级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依靠腾讯、华为等产业巨头,新兴产业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杭州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依靠知识和信息门户,杭州正以较小的城市体量实现超越……

从各城市的举措中不难看出,新经济一跃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新一轮的城市竞争蓄势待发。对于这一点,成都看得很明白,“实际上成都发展新经济不是弯道超车,而是直线竞速。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谁较早地抓住机遇,谁就有可能占据城市竞争优势,抢占新一轮城市竞争的制高点。”周成说。

当前,成都正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并明确提出了站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和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现代化新天府和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成都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放眼全球大城市的发展,如纽约、巴黎、伦敦、洛杉矶等,有的依靠文化底蕴,有的拥有突出的产业特色,还有一些是靠科技、文化,甚至艺术上的引领作用。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分析指出,成都已找准城市发展的独特性。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成都依靠传统产业、规模经济远远不够,什么样的经济形态具有引领性、成长的爆发性?

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指向了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在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第三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创新驱动的作用。有关专家表示,创新可以为实体经济发展培育新增长点。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科技创新产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新服务模式,日益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2月11日傍晚,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视察期间,来到了位于成都市双流区的成都中电熊猫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深入车间观看新一代液晶面板生产工艺流程。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企业抢抓机遇,积极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成都中电熊猫将结合自身技术优势,加快推出4K、8K超高分辨率、超大尺寸液晶电视,提供顶尖品质产品,打造‘中国制造的标杆。”成都中电熊猫显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学军向记者表示,公司将围绕“三个转变”,推动质量、动力、效率三大变革。

在成都看来,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次产业更迭中,没有哪一次像新经济一样,更符合成都的比较优势。成都淘汰落后产能的包袱不重,得以在发力新经济时“轻装上阵”。成都市新经济委分析,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中,成都应该牢牢抓住机会,从人才培养、科技储备和城市文化等方面为新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事实上,成都提出发展新经济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研判。2017年7月2日,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提出要“支持培育分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智造经济、创意经济,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城市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2017年9月29日,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成立,为成都发展新经济建立了智力支撑;同期,成都在全国最早成立了新经济发展委员会,一条条贴近实际、发力精准的“靶向”举措快速出台实施。

着眼于全球视野,成都直指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新型城市。

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

将“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变为城市的新名片,成都的信心建立在这座城市坚实的基础之上。

1月12日,全球首个共享单车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出炉,在海内外12座城市中,2017年成都因骑行减少的碳排放量超68474吨,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和广州。《2017年Q4&年度中国城市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共享汽车发展指数增长160%,根据该指数,成都与北上广深四座城市位列全国城市前五。

“有一种生活美学叫成都,成都有一种生活之美是共享。”成都联合居住的创始人郑超说。

相较其他城市,成都人似乎拥有天然的消费热情。走在成都街头,前卫的打扮、新潮的穿搭无不传递出成都人敢于消费、愿意消费的独特气质。去年,成都的服务消费升级指数排名全国第一,被评为“年度推荐消费升级代表城市”。研究机构指出,良好的居民收入水平和增長速度、城市性格和居民习惯、商业丰富度、交通通达度等因素共同造就了成都作为中国内陆消费第一城的地位。数据显示,成都人在互联网理财、旅行订购、网络购物等方面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都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质量为新经济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周涛用“柔软”来形容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有时候携家带口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是需要有所放弃的。但来成都就会好很多,这座城市的文化包容性很强,非常宜居。在成都创业,可以说‘人生成本很低。”

成都的受欢迎程度也在数据上得到了印证,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成都成为海归创业第三喜爱的城市。成都还拥有56所高等院校,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近500万各类人才,在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领域人才储备丰富,科技人才资源富集。

成都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基因流淌在这座城市的血液里。无论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纸币——交子,还是新中国的第一只股票都诞生在成都。在成都看来,天府人民骨子里的创新意识,为成都向新经济的进化奠定了基础。

过去一年以来,众多引领新经济发展的行业巨头把目光瞄向了成都——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鲜生”在成都开业,58集团投资30亿元打造“58新经济产业园区”,京东方在成都投资60亿元建首家数字医院……在经济发展浪潮中,领先企业的布局总是惊人地相似,在众多地理坐标中抢先一步,落子那些有着良好资源禀赋和巨大发展潜力的城市。落户于成都的企业还包括百度、苏宁云商、京东、微软、紫光等新经济巨头,它们沿着天府大道向南北纵深展开,共同组成了一幅成都的新经济地图。

在这些企业巨头看来,成都拥有内陆开放的优越区位,是最重要的市场,更是适合新经济成长和谋局的城市。在自贸区建设、蓉欧快铁提速发展、天府国际机场建设等平台和通道的交织作用下,成都从对外开放的边缘转身成为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对欧合作”亦成为成都一张名片,为成都融入全球价值链提供了契机。

从给优惠到给机会

“在起草《关于营造新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过程中,我们召开了很多企业座谈会。原来起草意见是关起门来的,现在我们是开门写意见,按照配菜变点菜的思路,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周成介绍道。

在周成的办公桌上,多了好几本书,吴声的《场景革命》、马化腾的《分享经济》……在周成看来,新的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构成了新的场景,新的场景催生了新的连接方式,成为新商业模式的出发点。

换言之,谁控制了流量和入口,谁就赢得了发展的主导权、占领了竞争的制高点。此次出台的《意见》不仅提出了六大新经济产业形态,同时指出了高度契合的多元化应用场景。《意见》提出实施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工程、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工程、“双创”平台提能增效工程、人力资本协同示范工程、消费提档升级工程、绿色低碳建设示范工程、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工程。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主任张新宇表示,“培育新经济的多元化应用场景,是成都的首创。”

在走访当地企业时,《中国新闻周刊》发现,很多企业都用“务实”来形容成都。为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成都变“事前设限”为“事中划线”“事后监管”,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式监管,对新生业态采用包容期管理,降低企业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

成都创新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释放了更多积极信号。根据城市评级机构GaWC的最新城市排名,成都跃升四位进入“Beta-”,显示其影响力、资源配置能力在逐步提升。在赛迪发布的2017年城市新经济竞争力百强榜上,成都位列中西部城市第一,新经济竞争力得分超过杭州、武汉、天津、南京等“新一线城市”。

打造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成都正在赢得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挑战与突围

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兼容并包,但也难免让外界疑惑,成都新经济的产业标签到底是什么?

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周涛表示,成都在医疗健康、电子信息、现代金融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应该是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以医疗健康产业为例,周涛认为,随着成都社会的老龄化,市民对医疗健康的需求日益旺盛,成为驱动成都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健康产业的强大市场动力。与此同时,成都拥有全国综合实力前三的医疗机构——华西医院,在精准医疗、基因配型和靶向治疗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具备发展医疗健康的产业基础。

2017年以来,城市人才“争夺战”打响,各大城市纷纷向人才张开怀抱,放宽落户条件。相比较而言,成都的力度可谓空前,为了吸引人才,成都推出了“最强人才新政”:2017年,成都实施“蓉漂”计划,当年7月推出的“人才新政12条”,让人才先落户后就业、先安居后乐业,不到半年时间内,已引才逾11万人。为了留住人才,成都拟建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新经济人才库。在一系列专项引才工程的推动下,仅在成都市高新区,就成功引进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14名院士、105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除了在人才上发力,成都还要解决资本这一难题。成都市新经济委对两百多家获得风投的企业进行了统计,其中50%的风投来自北京,40%来自深圳和杭州,成都本地的风投机构只占10%。“企业发展起来后,红利都被外地分走了,曾经成都成了‘风投的围猎场,未来成都应该投资培育属于自己的企业。”周涛说。针对这一问题,周涛表示,“新经济企业往往都是轻资产,无法通过重资产的质押来获得大量的债权融资,又面临流动性缺口。建议建立一个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撑体系。”

在《意见》中,记者注意到,成都已针对企业投融资问题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政策,如创新评价方式,改进单纯以规模、收益为指标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为新经济企业融资增信。

数据显示,成都目前有潜在独角兽企业31家,分布在包括医疗健康、文化娱乐、大数据、新媒体等行业领域。在这座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如何让这些“准独角兽”发展壮大,考验城市治理者的智慧,同样考验企业的韧性与远见。

猜你喜欢
成都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成都生活
成都生活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数看成都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