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角下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非遗” 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18-03-26 08:25李萍
求知导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非遗一带一路

李萍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非遗”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西北五省区和四川、重庆、云南、广西西南四省区市。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开辟了沿线省区市发展的新机遇。广西处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区域。广西百色市是滇、黔、桂三地区的中心城市,是中国大西南通往太平洋地区出海通道的“黃金走廊”。

百色独特的地缘优势使百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具有极大优势。百色学院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密切配合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发展学科建设、促进学生就业。

二、广西汉语国际教育“非遗”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百色市非遗占整个广西“非遗”的三分之一,因此百色学院应全面整体地对本地“非遗”资源进行考察评估、统筹规划,在遗产管理、人才培训、社区发展规划等方面发挥有力的作用,为广西乃至国家“非遗”的传承保护提供更多的智能与技术信息支持。

然而,就“非遗”课程教学而言,纵观百色学院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单一的课程内容设置

传统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由语言板块(汉语、英语)、文化板块、文学板块和对外汉语教学板块四大板块构成。就目前百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出现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身课程特色不鲜明的尴尬局面。

目前百色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招生对象为国内本科生和东盟留学生(主要以泰国留学生为主)。对国内本科生,汉语国际教育开设的主要是以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如对外汉语教材分析与编写、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等;东盟留学生的课程主要有汉语听力课、汉字读写课、汉语口语课等。在“非遗”课程方面,国内本科生2014级开设有“非遗”概论、民间手工艺实践、方言研究、泰国社会与文化,东盟留学生开设有中国文化体验课。

至2015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增设民族民间文学、民俗学,“非遗”课程由原来的2门增至4门。众所周知,“非遗”课程内容包括“非遗”的基本知识、“非遗”保护的基本技能和“非遗”传承的职业素养等,目前百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非遗”课程内容设置过于单一。

据《亚洲史》记载,东南亚地区的许多族群与广西各少数民族,尤其是壮族有着“同源异支”的族群关系。研究发现,越南、泰国、老挝、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族群与广西世居民族的原始宗教有许多相类似的地方,比如相信万物有灵、祖先崇拜、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等。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培养的国内本科生不仅要到泰国实习、工作,也要到其他东盟国家实习、工作,还会有越来越多的除泰国之外的其他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到学校求学。因此,从以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设置的相关课程来看,内容过于单一和狭窄,实践性课程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迫切了解中国“非遗”和东盟国家传统文化的需要。

2.单一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主要有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教学、概念获得模式、巴特勒的自主学习模式、抛锚式教学、范例教学模式、现象分析模式等,它们各有特点。

传递—接受式是最早、最传统的教学模式。20世纪教学模式的主导是“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着眼点是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网络的不断普及,教师的教学模式应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

然而,由于受课时和教学经费的制约,目前百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非遗”课程任课教师几乎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传递——传授式,其结构是“讲—听—读—记—练”,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学生是靠机械地重复进行学习,教学地点也是拘泥于教室。

“非遗”课程承载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不仅有文献知识,更有音乐、舞蹈、戏剧、民族民间手工艺等实践性很强的内容。“非遗”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要扎实掌握 “非遗”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其传承“非遗”的技能,因此,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完善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非遗”课程教学的对策

对人才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一定要“多元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拔尖人才”“探索多种培养方式”的要求。面对科学技术和市场多元化的发展,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若不能适时做出调整,及时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的对接机制,将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继而影响他们就业。为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笔者以为,广西高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非遗”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丰富“非遗”课程

广西校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赴东盟等国进行汉语教学实习或工作,不但要掌握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也要深入了解东盟等国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知识,如此方能因材施教、因地施教和因人施教。

笔者认为,在“非遗”课程设置上,广西高校管理层可在统一教学大纲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重新编制广西高校自身和学生需求的教学大纲和“非遗”课程。考虑到广西和东盟国家文化上的渊源关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到东盟国家实习和工作,和越来越多的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到我区高校求学等现实因素,在教学内容定位上,应从掌握基本“非遗”概念出发,强化实践应用,努力实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除了开设“非遗”概论、民间手工艺实践、民族民间文学、民俗学相关国家级课程外,还应开设相关的广西“非遗”文化课,如开设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广西民族音乐鉴赏”“广西民族影视鉴赏”“广西传统戏剧鉴赏”“广西民族舞蹈鉴赏”“广西民间艺术赏析”等鉴赏类课程。

在实训课或者实践课程设置方面,百色学院可以借鉴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成功的办学经验,完善实践类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该学院建有铜版画实训室、中国画临摹实训室、影像艺术实训室、数字绘画实训室、雕塑艺术实训室等实训室,学院美术馆为师生的作品展示、课程成果展示以及国内外院校的艺术交流展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百色市实践类“非遗”项目众多,如右江区的麽乜、靖西的壮锦和农民画、乐业把吉造纸技艺、德保壮族麦秆花篮制作工艺、那坡土陶、隆林少数民族服饰染织技术,等等。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建设相应实训室,使各种知识相结合,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从而有层次、有步骤、有方向地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是百色学院2013年以来新增硕士专业学位立项建设项目之一,目前项目立项建设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我们应未雨绸缪,以专业为基础,借鉴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山西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成功经验,设置与“非遗”相关的专业,如借鉴云南民族大学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研究生和本科专业,开设相关的民族传统文化课,通过开办民族文化类应用型专业,以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并培养相关人才。

(二)丰富教学模式

如上所述,单一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已不能够适应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也不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和课程性质的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重新制定。根据“非遗”的实质内容,笔者以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是上好“非遗”课的最基本的方法,笔者在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上“非遗概论”课时,充分利用文字、图画、影像、音频、视频、动画等来展现“非遗”项目的场景,教学过程中注重对“非遗”音像、视频、民间手工艺品制作过程等内容的直接展示。除此之外,还结合自身“非遗”田野考察的经历,将“非遗”调查资料做成PPT,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展示“非遗”项目,讲活“非遗”知识,使“非遗”项目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问答、讨论、辨识,真正讲透、讲细“非遗”项目的深层意蕴。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又能够使教学的效果更加直观,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2.观摩式教学

观摩式教学即是学生通过对教师或者是艺人的展示示范,在经过自己的思考后进行总结学习经验的过程。观摩式教学的实施是由任课老师组织或指导学习到实验基地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

研究型的学生社团,是课堂专业教学的延伸。为充分调动百色学院各二级学院科技型(学习研究型)学生社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广大学生自觉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经学校领导同意,从2016年开始,校团委立项一批科技型(学习研究型)学生社团活动项目。笔者指导的“非遗”保护协会成功入选学习研究型。这两年来,“非遗”保护协会申报的“平果砻文化考察”和“平果壮族师公文化考察”连续获得立项。笔者带领“非遗”保护协会会员深入该“非遗”项目所在地,观摩砻文化、壮族师公文化传承人现场表演。在进行观摩前,笔者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提前收集有关资料,设置疑难问题;观摩过程中做好访谈记录;观摩结束后,要求学生及时整理观摩笔记,写出调研报告,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为加深学生对“非遗”项目的直观认识及其保护传承现状,笔者利用每年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带领学生去隆林各族自治县开展“颠罗颠罗那”壮族山歌、壮剧、江管村“敬田节”,靖西壮锦、平果甘桑石刻等“非遗”项目进行调研。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能了解百色的民俗文化,也有助于汉语国际专业学生加深对相关国家风土人情的了解,以备将来出国从事教育教学时,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完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应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观摩式教学,使课堂教学从封闭型走向生活开放型,让学生深入民间对“非遗”项目进行观摩、观察和思考,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了解“非遗”生成的传统生态文化背景,深刻理解当地民众在心理、生理、思维和行动方面的深层含义,了解“非遗”项目的本土文化傳承与创作模式,最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3.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指通过模拟实际的工作场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际工作的案例进行实践。这种教学方式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学习,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在专业技能、工作方式、实践积累、集体合作等方面得到进步与提高。实训教学是对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促进了对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由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百色市是“非遗”富矿区,为让“非遗”有“家”可居,百色市各级政府针对不同“非遗”项目建立了数量众多的“非遗”传承基地。如百色的麽乜制作传承基地、隆林壮剧艺术传承研究基地、右江壮族岑王庙会习俗传承基地、右江瑶族歌堂习俗传习基地、那坡平孟镇黄皮酱传习基地、田东义圩村 “壮族排歌”基地、平果嘹歌耶圩传承基地、靖西凌准村夹砂陶传承基地、乐业把吉造纸传承基地,等等。这些传承基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训教学资源,我们应好好利用。

为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办学机制,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从2014年起,百色学院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建设,并从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中择优遴选30个作为校级示范基地进行重点建设。当中就有文学与传媒学院建立的靖西旧州绣球实践教学基地、广西僚家香火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美术与设计学院建立的凌准村夹砂陶实训基地等。美术与设计学院根据的开设陶艺课程,找准民间陶艺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与陶艺教学的契合点,组织专业教师多批次带学生深入靖西县凌准村,学习夹砂陶制作技艺。

2013年10月2010级艺术设计专业民族工艺设计开发方向学生在薛云老师的带领下,赴靖西县凌准村结合当地夹砂陶制作技艺进行了为期8天的陶艺课实践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先由砂陶制作技艺传承人现场讲授,对砂陶制作技艺做示范和讲解,演示出完整的砂陶制作过程;接着学生设计草图、准备材料,大体勾勒出作品模样,最后按作传承人制陶过程,完成了陶艺坯体作品86件。文学与传媒学院也曾多次带学生到靖西旧州绣球实践教学基地,向绣球制作技艺传承人、被誉为“中华巧女”的黄肖琴学习绣球制作技艺,然后进行绣球制作。德保广西僚家香火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秉承“根植于民族,根植于本土”的文化理念,致力于打造中国壮族影视文化精品。2016年1月22日上午,百色学院——广西僚家香火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在德保隆重举行。此前,文传学院师生曾参与僚家香火影视传媒公司《真情无悔》《哥哥爸爸》等微电影拍摄工作并获奖。《真情无悔》荣获公安部政治部主办的“我奉献我快乐”微电影大赛一等奖,《哥哥爸爸》荣获广西公安微电影创作大赛一等奖。百色学院——广西僚家香火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为双方今后在更多领域开展更深入广泛的合作提供了保证。

实训教学针对“非遗”的传承,将教学任务放在了“非遗”传承人的身上,传承人大多来自民间,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细致地传达“非遗”技艺和操作方法。学生利用艺术实践或课余时间,向民间艺人、当地群众学习,在操作过程中建立“角色转换”意识,感受到“非遗”的艺术熏陶,在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同时,传达出年轻人特有“非遗”的优秀艺术内涵。

观摩式教学和实训教学都属开放式教学。这种开放式教学使师生平等,关系融洽,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空间。在这种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空间中,学生大胆交流,敢于创新;思考的问题多、新、奇、活,使学生丰富知识、增加阅历、培养情操、健全人格。

四、结语

据2012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所培养的是对中英双语教学和培训有着扎实的基础,对中外文化、中外文学和中外文化交流有着全面的了解,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现代化需要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完善中外文化、中外文學和中外文化交流等课程应是广西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重中之重。

总之,高校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进行“非遗”教育,可以采取多形式、多侧面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不论是在课内或者课外都能在兴趣的牵引下,沉浸在“非遗”的独特文化氛围中,进而提高人文素养,提升实践能力,为今后进一步继承和传播“非遗”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2]王 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境下的艺术设计实训教学探索[J].设计,2015(5).

[3]李 萍.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教学的创新[J].百色学院学报,2012(5).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改革非遗一带一路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