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春节回到家乡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发现这个地处苏北的曾经的经济薄弱县正通过创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调整村庄布局实现村民集中居住,实现土地集约规模经营,上万名从事家庭农耕的村民变身职业农民,不少人住上了农村别墅。
土地入股,农民成为“职业农民”
记者了解到,农村土地入股先在睢宁双沟镇进行试点,取得成效后再进行全县推广。
双沟镇是睢宁下辖的经济强镇,目前共有20个行政村、5.8万人,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城镇化步伐正快速推进,该镇农村人口越来越向镇区集中,3年多来,镇上相继建成幸福里小区、官路小区等,一共安置9个村4900户农民,约有两万人。
双沟镇党委副书记沈凯介绍,双沟镇大量人口不再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已成为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村民集中居住和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制约因素,农民流转土地的愿望非常普遍而且强烈。镇里因此顺势而为,在全镇范围内大力发展以镇农业公司托管服务为引领、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为纽带、集体农场为主体的土地规模经营,形成了“双沟模式”。那么,“双沟模式”的运作机制如何?
沈凯告诉记者,在镇级层面,成立了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办公室,负责全镇农业规模经营的组织协调,镇财政出资2000万元注册成立了秋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秋歌农业”),负责镇域产业规划,与全镇的农机和种植等专业合作社签订协作协议,根据村需求和托管合同提供农资供应、农技、植保、烘干、仓储、销售统一服务,产品收获或销售时进行结算。秋歌农业还在全镇范围内按1万亩服务半径设立3个区域服务中心,分别建起了农机机库、烘干仓储和物流设施。
在村级层面,按照“合作社建在党支部”的思路,村党支部成员发起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并经依法选举担任合作社的有关职务。各个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村民入股的土地实行内股外租,村集体农场直接经营800~1000亩,余下部分经过整治后租赁给了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完全按照专业合作社管理,收益根据村集体和成员入股的资金或农机比例来分配。
在收益分配方面,秋歌农业在经营方面自负盈亏,按照公司章程规定提取公积金、公益金、折旧费等,其余盈利用于公司工作人员的考核奖励,给村民分红和增加公司积累。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保证每个农户每亩每年的承包土地保底收益为800元,农田整治后的新增耕地收益归村集体和入股农户按照51:49进行分红,村集体农场的经营收益归集体所有,村民也依股份享有股东分红收益。
睢宁县委办主任艾丹告诉记者,双沟镇的做法,既增加了镇村集体和入股村民的收入,也解决了分散个体农户面临的经营风险。
记者了解到,睢宁县委书记贾兴民此前长期在土地管理系统工作,是农村土地管理方面的“专家能手”。双沟镇的试点取得成功后在县级层面进行推广,并构建出覆盖睢宁全县的“1184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即全县以1个县农业公司为龙头、18个镇全部组建农业服务企业、400个以农业为主体的村成立集体土地股份合作社和集体农场、带动培育了1万名新型职业农民。
贾兴民说,两年时间,按照“双沟模式”运作,睢宁县实现土地流转68.18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58万亩,睢宁还将继续推进80万亩土地流转的目标。
“雙沟模式”下农民收益怎么样?
睢宁县“双沟模式”的实践效果到底如何?农民收入增加了多少?
沈凯介绍,目前双沟镇以村为单位共成立了25个土地股份合作社、2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入股土地5.6万亩,其中集体农场经营3.12万亩,购置和入股农机250台套。
据记者了解,“双沟模式”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首先,农民以承包地入股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每亩每年有旱涝保收的800元流转收益。此外,土地入股村集体后,经过集体农场运营获得的收入村民还有分红,2016年村民每亩获得分红收入56.3元。同时,村民还可以外出打工或到村集体股份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打工,获得务工收入。
该镇村民杨恩会告诉记者,他家共有10余亩承包地,去年将家里一半土地流转到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自己到合作社打工,除土地租金外,每个月还能获得2400多元的务工收入,他正打算将剩余的承包地全部流转到村里。
据当地家庭农场负责人介绍,双沟镇每个村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的常态用工人数在10人以上,人均年工资在2万元以上。合作社每年还要用到2000个左右的临时工日,每个临时工的日均工资在80元以上,常年在合作社打零工的年均收入可达6000元。记者走访数个农户,均称家庭年均增收在1万元以上,镇村还对零散经营的特困户和低收入户实行全免费和机械免费服务,优先让其进社务工,在进行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同时还带动了扶贫工作。
双沟镇的村集体经济也得以壮大。据统计,2016年双沟镇25个村的集体农场实现销售收入1763.99万元、盈利359.27万元;秋歌农业2016年也实现盈利50余万元,服务实力进一步增强。
双沟镇过去是“田散地瘦成本高,缺人少技收益低”,通过实施土地规模经营,农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变小了,全镇的经济作物一年扩大6000余亩,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双沟镇官路村种植合作社的鲜食玉米试验田为例,去年3月中旬,他们开始了200亩的鲜食玉米种植,7月份完成收割,主要销往超市、酒店和机关事业单位食堂,每亩收入4000元,总收入80万元,经营总利润为60.4万元,亩均利润为3020元,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农民告别旧瓦屋住上别墅
经济发展带来生活改善。睢宁县已启动了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先期示范建设的高党社区引人注目。该社区位于该县姚集镇高党村,一栋栋整齐有序的联排别墅矗立在公路边,道路管网配套齐全,同时还建起了卫生室、商超、幼儿园、村史馆等。
春节期间,记者来到了这片白墙黛瓦的别墅群落,这是睢宁县两年来集中建设的72个新型农村居住社区中的一个,被住建部评为“国家美丽乡村示范村”。从睢宁县城出发,沿着徐淮盐高速和251省道,进入宽阔崭新的新修324省道和村里柏油路后,只用一二十分钟便可来到高党社区。
記者来到村民宋之昌家中,跟村里其他人家一样,他住的是排房,跟城里的“联排别墅”一个式样,楼上楼下一共144平方米,墙上挂着60英寸的彩电,家中厨房用的也是干净清洁的煤气灶。
还没开始聊天,宋之昌就笑得合不拢嘴,他告诉记者,“我1963年挨饿跑到洛阳要饭,一直到春节才回家,过了55年,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做梦也想不到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过上城里人也羡慕的幸福生活。”
他说,在高党村生活数十年,一切变化他都看在眼里。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通过分田到户终于能吃上饱饭,但生活依然很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那时的高党村连一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一下雨脚陷进泥地里拔都拔不出来。有一次,他看见一对老年夫妇,在下雨后的泥地里走不动了,干脆把鞋子脱下来,用鞋带系在一起,搭在肩上,赤着脚走,边走边埋怨。
宋之昌觉得,最近两三年,睢宁农村的变化就像是在“变戏法”,以前是“有女莫嫁高党村、有儿莫娶高党女”,现在是争抢着要把女儿嫁过来。以前高党村的村民穷,怕过年,“过年如过关”, 现在高党村村民是“天天过年”“天天过节”。
统计资料显示,两年时间里,睢宁集中建设了72个新型农村居住社区,置换的宅基地复垦新增耕地2.8万亩。集中居住还给群众带来了产权收益,原来农家院三间房一个院,占地1.3亩左右,如今集中居住只需要0.3亩,每户老宅基地可平均多出一亩地的复垦农田,目前该县72个集中区,每个集中居住区平均可新增耕地500~1000亩。
贾兴民说,“十三五”期间集中居住区数量将会超过100个,加上改造50个旧村落,可以实现新增耕地10万亩,全县一半的农村将会实现就地“城镇化”安居,届时,睢宁县整个农村面貌将会焕然一新,农业将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将会成为体面的职业。
(除压题图外,文中图片均由本刊记者刘照普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