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与世界》8月下半月刊,在高考新生入学之际,刊发了有关公费教育和扶贫助学的文件内容、政策信息和政策解读,非常适时而实用。如P5.P4刊登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办法》的文件;封面刊登的“重庆市教委解读2018年重庆市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从资助对象、金额到办理方法路径、乃至防骗防花措施都解读得十分简明清楚。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在《高端论坛》栏目中刊登了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总会计师郭小萍的“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文章,对重庆市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进一步作了详细解读,其中内容有“学生资助政策概况”、“2018年高校学生资助的主要亮点”、“高校学生资助办理途径”等等。文章平实而直白,从标题开始就充满深情,很接地气,贴近资助对象。这样的文章放在《高端论坛》无疑会改变读者认为高端论坛就是宏观大论、高不可及的错觉,常给读者“可望而可及”、“可读而可用”的亲切感觉。
▲《重庆与世界》8月下半月刊,P14刊登的“为什么要学做人?——关于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主题的思考”一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我们常说的“教书育人”、“立德育人”的一种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会让人在新的层面上开思启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哲学一个永恒的命题,饱含着对“人生”不懈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容,文中也多有例举和论证。“学做人”的哲学思考与我们的传统教育、现代教育的主旨是一脉相通的。本期选登这样的文章也体现出了本刊及其编者的不凡眼界。
▲《重庆与世界》8月下半月刊,从P18到P97都是“第二届教师发展智库论坛”的报告和论坛论说的选登。其中共有论说论文33篇,内容涉及教师发展的方方面面,篇篇各有灼见,精彩纷呈,读后会让人受益匪浅。如P32的“着力弘扬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P53的“‘一花六瓣’教师发展共同体的课题研究”、P82的“智能教育与教师数据库智库基地建设思考”等等,都无不体现出其固本性、引领性、思辨性和实践性。概括起来正如“第二届教师发展智库论坛成果报告”的精到的大标题所言:“弘扬中华师道,推进新时代智能教育”。当然,这同时又一次体现出本刊下月期的“立时代潮头,发时代先声”的秉性。
(以上评价来自重庆赖炳福)
▲看完《重庆与世界》8月下半月刊中《着力弘扬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一文,感触颇深。回望自己三十年的执教生涯,有过作为年轻老师时锐意进取、奋斗创新的教育激情;有过教育热情慢慢消退,只抓学生成绩的懈怠。到现在我才明白,无论是年轻的新手老师还是熟悉应试教育规则的“老手”教师,都处于个人执教生涯的蒙昧期,始终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道。而现在才是我作为教师正好的时光,经过传统文化的洗礼和长期教育经验的积累,我渐渐懂得做教育不能仅凭一腔热血疾风骤雨般的撒下来,更不能只看重学生成绩,甘于平庸。我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育之路,读孔子的教育方针,明白了穷理为先,修身为本,培养人才,学以致用。读阳明心学,懂得了教育要“知行合一”“致良知”。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
(四川 于龙)
▲《重庆与世界》8月下半月刊中有关智能教育的内容让人眼前一亮,引人深思。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必定是智能化、信息化的,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小平同志说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智能教育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头戏,将高新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领域是之前闻所未闻的。这给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信息技术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为适应时代发展,教师首先要热情拥抱人工智能,积极学习完善自身。其次,要主动借力,善假于物。利用智能机器人答疑解惑、监控学情、精准教学、因材施教,更好的服务于自己的教育。智能教育,未来可期。
(海南 陈清)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在教学中我遇到过很多问题,很是迷茫,读本刊8期中《新时期乡村教师师德建设策略》一文让我渐渐找到解决自身教学问题的办法。我明白自己与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教与学的师生关系,更应该是心灵交融的朋友关系。作为乡村教师,我接触的学生情况复杂多样,有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这些孩子虽然表面顽劣,但内心极度敏感,渴望被关怀、被爱。课堂上,经常有学生打闹或者做小动作,扰乱课堂秩序。他们很容易被认为是“坏”孩子,贴上标签。可是,只要有老师愿意走进他们的世界,耐心倾听,就会发现他们所有的小动作只是为了得到关注,他们扰乱课堂秩序的小动作也藏着可爱与温暖。所以,作为一名乡村教师,需要将加倍的爱付出给学生,亦师亦友亦父母。
(贵州 李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