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重庆市南岸区怡丰实验学校 晏 浪
记忆中,父亲总喜欢对我说,“在其位,谋其政。”小时候,懵懵懂懂,觉得这大概就是要我做好我自己的事情,负起责任来。走上教育岗位后,发现父亲的两鬓也有了白发,惊觉父亲已不年轻了,为人子女,我该如何尽孝呢?
前段时间,我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君子之道》,里面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君子”这个词,多有风骨。从楚大夫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决绝之姿到陆秀夫负帝投海的铮铮铁骨,从班超弃笔从戎的凌云壮志到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赤子之心,从秦良玉经年奋战的满腔赤诚到秋瑾身死民族大义的荡气回肠,无一不彰显着“君子”这二字的熠熠光芒。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历来不缺君子,但我们身边的君子又在哪里呢?
有人说,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君子或已死。但我想说,总有那么一些人,即使隔了茫茫的人海,隔了万水千山;即使身无长物,四壁清辉;即使穷山恶水,踽踽独行。他们也仍然在坚守,因为“德不孤,必有邻”。道德不会孤独,那么,践行道德的人又哪里孤独!
在鹤庆县龙开口镇大箐村的最北端,就有一位这样甘于寂寞的辛勤园丁,他的名字叫赵增。
1990年,他孤身一人来到这个离自己家有一个多小时山路的小山村。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山高坡陡,人口稀少,农民收入低微,教学资源极其匮乏,这些都注定了赵增要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但他毫无怨言,毅然地走进大山。也就从那一天起,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和青春年华播撒在漫长的岁月中,播撒在大山深处,播撒在山里孩子的心中。或许,就像歌中唱的那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就像是一粒不起眼的种子,深埋于赵增的心中,让他无论身在何处,也总要回到大山之中。
由于长期劳累和艰苦工作,赵增经常感到腰酸背痛,但因放心不下学生,直到假期才上医院检查,一查才知患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双肾多处结石等多种疾病。有时候他腰疼起来,只得一会儿站,一会儿坐,但他从来没有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一直默默坚守着的妻子几乎用哀求的口吻劝他申请病休,他劝慰妻子说:“我身体没大事,可以坚持的,我不能对不起国家对我的培养,也舍不得我的学生!”就这样,在25个年头里,到大箐口教学点任教的老师走了一茬又一茬,唯有赵增一直坚守了下来,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在大山深处播撒着知识的种子,用自己的挚爱编织着山里孩子的希望。学习了这个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想,这就是父亲所说的“在其位,谋其政”。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把他的全部热情和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他就像一束火把,照亮了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照亮了整座山村,也照亮了我的心。赵增用他的实际行动来告诉了我何为教书育人,何为爱岗敬业,又何为“师德”二字。他用他25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奉献,书写了苍劲有力的“君子”二字!做一名君子般的教师,就是像赵增那样坚持做一个平常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有恒心的平常人。
作为一名平凡的小学教师,我们可能穷尽一生也不会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成就,但是坚守和平凡,谁能说就不是美德呢?我们班有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他好动、爱哭闹,总是喜欢和周围的同学发生矛盾,经过我多次教育收效甚微。直到有一天课堂,我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母爱”的点点滴滴,他怯怯地走到我面前对我说,“晏老师,我爸爸说我没有妈妈”那一刻,我的喉咙酸涩,如鲠在喉,我紧紧握住了他的小手。后来,我开始认真地观察这个孩子,我发现他特别喜欢看课外书,而他父亲却不愿给他订课外书,我自掏腰包为他订了几本课外书。看着他捧着课外书那晶亮的眼睛,我知道那光亮叫希望。再后来,他还是会哭闹和同学闹矛盾,但他安静时那专注阅读的样子,让我明白——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孩子,你慢慢来。
这只是发生在我工作中的一件小事,我想父亲不时的那句“在其位,谋其政”的真谛,对于现在的我而言,就是不管什么时候,都尽力地本着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初心,让爱继续在我的教书育人事业中生根,用我的爱去浸润孩子的心田,使他们成长在爱的氛围中滋养、成长,也许小树尚不可参天,但总有一天这些小小的种子,会开出一片绚烂。
谦谦君子,师者之道。不忘初心,不负自己,不负父亲的教诲,就是尽孝。这条路上,我们都是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