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学生的朗读问题及解决办法

2018-03-26 09:07重庆市沙坪坝区双碑小学校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句末标点符号符号

□ 文/重庆市沙坪坝区双碑小学校 陶 婷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经过一个月的反复强调,班上的学生早上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放下书包,拿出《日有所诵》,开始早读。正当我听到书声朗朗,心花怒放时,却发现孩子的读书声让我特别难受:就像是一口气提不上来,又咽不下去。于是,我便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观察日常,发现问题

我发现,班上的朗读出现了严重的唱读、拖拉问题,虽然我们在教学拼音时,告诉大家: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可不知从何时开始学生读书像对山歌,三声“拐弯”特别厉害,像是汽车走向了谷底才慢慢爬上坡。

二、多方思考,找出内外因

我开始反思自己有哪些对方做得不恰当才会导致学生唱读的现象出现。首先,学生刚刚接触课文朗读,他们的自发性很强,都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读着读着就像唱歌般唱读,因为这样他们觉得更有节奏感,特别是在齐读的时候更容易受他人影响,速度会着朗读时间的延长降下来,越来越慢;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有反复、正确的示范,因为学生的模仿性很强,“见贤思齐焉”,潜移默化,教师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会对学生有极好的促进作用;接着,要注重汉字的读音在某些词语中的声调变化。如:“朋友”的拼音应该是“péng you”,而不是“péng yǒu”,“家里”的读音应该是“jiā li”,而不是“jiā lǐ”;最后,还有就是学生朗读时没有停顿。不仅标点符号处有停顿,句子之间也应有停顿,这叫做“语意停顿”。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确的停顿应该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三、找到方法,指导实践

于是我便从朗读形式、教师示范朗读、加强声调变化的教学以及停顿等方面着手改进。首先,在低年级“齐读”要慎用,因为前面已经阐述了学生容易受到他人影响。

(一)朗读形式与教学目的一致

我们要选择哪种朗读方式需要从我们的教学目的出发,即做到教学形式要和教学内容相统一。

1、个别读

检查朗读情况,以个别读为佳。如,要检查学生的前置性学习,对于课文朗读的正确度和流利度,以点名个别读为最佳,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读问题。

2、分角色朗读

体会人物心情、性格,以分角色朗读为最佳。分角色朗读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朗读形式,因为可以借此展现他们的“表演”才能,这样也更能体现学生是否对人物心情和性格准确把握。

3、齐读

要感受氛围,读出气势,以齐读为最佳。齐读时,气势磅礴,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语境中,在读中感悟,品味。

4、默读

篇幅过长,需要了解文章大致内容,以默读为最佳。默读就是要集中精力,不发出声音,一目十行地浏览文章,但不适宜低年级的孩子使用。

(二)教师示范作用不容小觑

在一篇新课文的学习开始前,学生在脑海中要有一个全面、正确、规范的朗读示范。于是,我会在课文学习前,示范朗读该篇文章,学生一边听一边用朗读符号作下标记。“”表示停顿,“”表示连贯,“”表示易读错的字。教师在示范朗读的时候要读得夸张、明显,学生才会听得清楚,标得正确,读得准确。

(三)加强声调变化

在平常的教学中要重视轻声的教学指导,遇到轻声多读几遍,培养语感。根据《现代汉语》的标准普通话的轻声词语教学:

1.“子”字结尾

大多数以“子”结尾的词语,如:“儿子”、“车子”、“房子”……依旧读三声的属特殊现象,有:“王子”、“女子”……

2.称呼中的叠词

关于称呼的叠词,第二个字也读轻声。如:“爸爸”、“妈妈”……

3.特殊词语

特殊词语中的轻声。如:“月亮”、“时候”……

(四)句中的抑扬顿挫要注意

标点符号起停顿作用,一个长句子中没有标点符号,也要注意停顿。要想做到抑扬顿挫,就要明白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对于低年级我们要循循善诱,步步引导,再读长句。在《端午粽》一课的教学中,要读好“外婆一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这句话,可采取提问式引导教学,“谁/干什么”,即“外婆/一掀开锅盖”,“什么/怎么样了”,即“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读好句子的停顿的同时,还要读出标点,让语句立体饱满。如,句末是“?”,就要读出上扬的语气,用朗读符号“”表示,句末是“!”,就要读出惊讶,命令的语气,用朗读符号“”表示,这些符号在低段学生的朗读中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孩子的朗读能力,但最终还是要靠积累、沉淀而来的“语感”。

四、经验总结,坚持探索

通过教师的不断纠正、指导和学生的反复朗读,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想,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潜伏期”太长,以至学生的思想也根深蒂固,难以纠正。因此要感谢这次朗读指导的成功经历,并在今后坚持下去,一边摸索,一边改进。

猜你喜欢
句末标点符号符号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学符号,比多少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符号的由来
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
变符号
标点符号争吵记
标点符号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