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贺双艳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指出文化建设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可见,党高度重视以五大发展理念来指导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各学科,各类课程都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内涵丰富,启发性强。本文拟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探讨《乐记》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启示,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乐记》是《礼记》中的重要名篇,是最早完整论述音乐理论的著作。它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乐记》并不仅仅具有美学功能,在儒家思想里它还具有道德教化的重要作用。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可以成为以乐育德的教育总纲。在《论语》中有多处论述音乐作用的语句,孔子本人也会弹琴吟咏。在儒家思想里,《乐记》可以深刻滋养人的感性,从而帮助人的理性实现内圣外王。
《乐记》对人的道德教育沿着一条主线进行,那就是“人心与外物相感——蕴含情感的乐的表达——以美导善——修身——政通人和”。由此可见,《乐记》主张如下教育理念。
一是强调人心对外物的自然感应。《乐记》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也就是说人心与外物具有一种“物我同构”的对应关系,从而达到天人合一。汉代董仲舒认为“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人心与外物在各种对称、均衡、比例、和谐之中,形成理解和顿悟,从而产生相似的心理体验。《乐记》里面说乐器的各种声音与人心直接相关。“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君子听磬声,则思封疆之臣”;“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蓄聚之臣”;“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这说明君子的心理结构与所听的乐器的声音特点有某种相符,由此可以在人内心中自然起反应。
人心对外物有自然感应,从中可以引申出两个方面的特点:首先,《乐记》强调自发自觉性。人心对外物的感应往往是在主体自身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自然发生的,从而不具有目的性,不刻意而为之。其次,《乐记》强调真实性。当外物与人心有某种同构关系时,人心一定是真实参与其中。不管是“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还是“爱心”都是人心的真实反映。《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因此人心感于外物而动所形成的乐贵在一个“真”字,《乐记》直接说“唯乐不可以为伪。”
二是将物我关系中的情感借助乐表达。人心中最真实的部分就是情感。《乐记》采用“乐”“舞”“诗”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来表达人的真实情感。“乐”并不是现代意义上单纯的音乐,而是音乐、舞蹈和诗歌的结合形式。《诗经》 的颂原训“舞容”。颂诗是歌舞的混合。汉魏《乐府》有《鼓吹》《横吹》《清商》等名,都是以乐调名诗篇。马承源先生在《战国竹简中的诗乐》一文中指出:“诗本是音乐的组成部分,诗句就是乐曲的词。楚书中的《乐诗》是残件,所见七支简上端正地抄写各种诗的篇名和演奏诗曲吟唱诗的各种音高。”可见,诗、乐、舞三位一体。因为三者的共性都是情感的真实表达。《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运用赋、比、兴手段来表达物我合一的情感。同时借助想象将生动的情感给予传达。林庚说诗歌“的确是作用于想象,并且在客观上给人们以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和激情生动的力量。”而音乐是“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音乐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精神的需要,情感表达的趋使。而舞蹈则是人们在音乐与诗还不足以表达情感时,不得不用肢体语言的形式来表现。因此,物我关系中的情感通过乐予以表达。
三是以美导善。乐并不是单纯的艺术,仅仅具有审美的功能,乐还直接与善有关。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可见,孔子对于《韶》《武》两种乐曲具有敏锐的分辨性。即《韶》可以增加人的品行德性,而《武》并不具有这样的功能。所以《乐记》非常看重 “雅颂之声”的“德音”。刘昼认为德音“上能感动天地,下则移风易俗。此德之音,雅乐之情,盛德之乐也。”这样的音乐可以治心,由此“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而生矣。”乐由心生,反过来又可治心。此外,乐将情感与行为相结合,让人的行为由情感激发而来,那就是“乐”“礼”的合一。“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记》之所以是《礼记》中的一篇,就是因为乐可以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即“礼”的表现。礼的外显形式是一套行为规则,但它并不是僵硬而刻板的,而是情动于中而表现于外。没有对他人的敬重之情、感激之情、怀念之情等,所表现于外在的礼不过是种虚伪的客套。因此,由乐而熏陶出的礼是诉诸外显行为来表现真实情感,它让人的行为看起来有着心生感动的诗意和美感,是一种特别高级又不露痕迹的行为艺术。而这种出自人内心真实情感表达的礼直接表现为一种善行。郭齐勇说“冠礼在明成人之责;婚礼在成男女之别,立夫妇之义;丧礼在慎终追远,明死生之义;祭礼使民诚信忠敬,其中祭天为报本返始,祭祖为追养继孝,祭百神为崇德报功;朝觐之礼,在明君臣之义;聘问之礼,使诸侯相互尊敬;乡饮酒之礼在联络感情以明长幼之序;射礼由体育活动可观察德行。”可见乐和礼的目的在于辨事非,明善恶,行忠义,由此完成人的品格修养。
四是达到修身的教育目的。《乐记》说:“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在作者看来,知乐是系统训练和教育的结果。一般老百姓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因此,其人性仅仅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而君子是受过系统专业的乐的训练,包括诗、乐、舞、礼等综合艺术的训练。因此,有助于其人性的提升,从而实现修身的目的。《乐记》说“乐以象德”,“观其舞而知其德”,又说“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通过乐的熏陶让人自觉追求一种行为的限度。也就是孔子说所“克已复礼”。这种行为的限度有效地处理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先王作乐崇德”。古代贤君深知乐的重要性,因此用雅乐来彰显德性,起到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乐记》为了达到修身的教育目的,采取了以下两种方式。其一是终身教育。诗歌、音乐与礼的内容伴随人的终身,渗透于人的日常生活中。《乐记》说“礼乐不可斯须去身也”,就是说二者应该伴随人的一生,成为人生本体论意义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其二是教育内容和手段有极强的参与性,受教育者自觉创作、积极参与。中国的诗乐传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改变着她的题材与内容。从《诗经》到后来的《宋词》、《元曲》是诗与音乐的同步创新。其原因就在于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和人所面临的环境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儒家非理性教育极强的开放性。而受教育者本人完全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境和内心的感觉来创作,从而又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五是最终走向政通人和。《乐记》并不停留在修身这个阶段,而是走向更宽广的世界,那就是与治国密切相关。《乐记》所强调的治国方略并不依靠法制与制度,而是以君子人格修养为基石,靠每个人内心的慎独自律来实现。《乐记》从人心对外物的自然感应出发,真实表达情感,从而以美导善,完成自我人格修养。而这样的君子人格可以使国家实现不治而治的目的。此外,乐的内容直接指向人所关心的现实生活各个层面:恋爱、婚姻、宗族、国家等等。指向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例如《诗经》中的诗篇,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众多内容。诗歌和音乐又包含了人的七情六欲的各种情感。《礼记.曲礼篇》更是在人的日常生活细节上作了规定。因此,只要把礼、乐、诗教的内容贯彻到现实生活中,就可以实现政通人和。
《乐记》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感性对人的影响。理性与感性对人的道德成长都具有重要作用。理性让人区分“应该”与“不应该”,主要在人的意识层面起作用。然而理性有时是脆弱的、不持久的、表面的。这就需要感性的参与。感性是很柔软的东西,但正是这个很柔软的东西会让人无比刚强,正如老子所说“柔弱胜刚强”,感性强大的人外可以御强敌、胜倭寇,内可以拒小人、建功业。而这些都是感性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乐记》对道德人成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让人与自然合一。《乐记》强调人心对外物的自然感应。因此,自然不再是一个与我无关的非存在。宗白华说“自然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也就是说这样的自然不再是一个物理现象界的自然,而是深深打上了人的主观烙印的自然。正是在以乐所表达的自然里面,我们才看见了一个真实的自然。例如原本杨柳、雨雪只是一个物理存在,我们并不注意它,匆匆走过。但一句歌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枝的随风飘舞好像诉说人内心的不舍离别,雨雪的冰冷映衬内心的冰冷。自然立刻生动地呈现在眼前,不再距离人心遥远。对于这样的自然,人们何忍践踏与破坏?面对自然,人有了强烈的悲悯心。
二是让人“情深而文明”。人的情感越是深厚,越变得文明。《乐记》就是要通过人们所忽视或隐而未现的情感的自然表达,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品格和行为。也就是“反人道之正”。通过情感的熏陶让人回归人的本性,即一种向善的德性。《乐记》把人是否知音看作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不知音者,禽兽是也”;把人是否知乐看作众庶和君子的区别,“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也。惟君子能知乐。”乐能起到荀子所说“化性起伪”的重要作用。因此《乐记》说“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三是开启人的道德自觉。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已,而由人乎哉?”这种克已复礼并非让人很难受的刻意,相反,由于乐来自于人心对外物自然真实的感应,强调一种情感共鸣,以已之心度他人之心。因此,通过乐的熏陶,自觉为自己立限,从而塑造具有道德仁义的个人。“实际上,只有当礼不符合人性的完善、拓展和丰富时,礼才成为束缚人性的桎梏;而当礼符合社会文明的进步,符合人性的完善、拓展和丰富时,礼往往能够成为人们自由自觉的活动,人们就自觉自愿地维护礼,发展礼。”《乐记》所倡导的修身是一个让人乐意,并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的过程。并非外界强加给个人,更不是以让人不舒服的批评的方式实现。
四是让人自觉追求美,从而成为审美境界很高的人。中国传统文化或许在科学技术、民主法制方面很滞后,但在审美方面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这不能不与《乐记》以美导善的教育理念直接相关。而美是情感的真实表达。艺术创造心理学证明,主体的情感愈丰富,愈强烈,就愈加容易激发主体的创作灵感。因此,乐熏陶了人的深刻情感,同时又激发起人们创造美的动机,从而不断丰富了乐的内容和题材。
五是整合人心、道德与治国的关系。诗礼乐对于人心、道德、治国三个方面的影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乐记》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并且还举了例子。“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桑闲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巫上行私而不可止也。”《论语》也记载:颜渊问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孟子.公孙丑上》子贡认为“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治国安邦需要一大批有着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而人是由七情六欲、五味杂陈组合起来的复杂系统,能够调和这个复杂系统的是乐。经过乐熏陶的人才能有一种道德自觉,进而担当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因此,孔子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因此,乐就像一个桥梁,架通了人心与政通人和的关系。由人心自然形成的乐,影响到人心的真善美,进而形成一种道德自觉,最后达到天下不治而治的政治目的。“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因此,乐对人心、道德、治国有深刻的影响。此外,乐可以使人同心同德,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乐记》说“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同民心而出治道”。并且举了例子:“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所以乐具有“与民同和”的重要作用。三、五大发展理念视阈下《乐记》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也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还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做人的工作。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乐记》可以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找到新途径。
一是树立“绿色”教育理念,重视人心与自然的合一。《乐记》具有宏大开阔的视野,将人放在自然之中去建构心灵,它所追求的是人与天地宇宙自然的和谐与统一。正如斯宾诺莎所说“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一致。”首先,树立绿色教育意识,不仅仅指树立环保意识,而是启发人对自然的悲悯心和敬畏心,培养人对自然的细微感受能力,强化人在自然中所体会的各种心情。“一片飞花剪去春,风飘万点更愁人”的惋惜,“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遗恨,“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的喜悦……如果放到音乐中唱出来是很有感染力的。校方可以鼓励学生多接触大自然。万事万物都可以作为素材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此自觉构建人与自然的和合关系。《乐记》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其次,增加绿色教育内容,不仅仅指环保等内容,需要把儒家诗、礼、乐的内容直接进课堂进头脑。因为他们所表达的主题就是人心与自然的合一。要加大这部分内容在原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的份量,最好系统性地呈现。最后,重视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绿化校园,而是建设一个对自然有敬畏心和悲悯心的校园文化。乐教更重要的是功夫在课外,一个积极向上、重视礼乐、诗意氛围深厚的校园,学生可以不教而教,自发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
二是树立“协调”教育理念,促进人的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理性主导人的意识层面,让人具有道德选择的可能性;感性主导人的潜意识层面,激发人的真实情感的表达。例如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理性,学生知道“应该”爱国;通过感性,学生培养起对祖国的认同感、自豪感、价值优越感,感性与理性协调,最终激发学生的爱国行为。首先,需要重视感性教育功能。《乐记》认为“情深而文明”,这是人通向文明之路的必经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理性教导,需要重视人们内心情感发展的需要和情感表达的需要,重视人对美好事物的直觉感知能力,引导人抒发健康、积极、正面、真实的情感。感性教育虽然很柔软,短期内也不一定能见成效,但经过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人的内在是很有风骨的,也就是老子所说“柔弱胜刚强”。其次,需要调整师资结构。情感的表达与传递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经过系统训练才能胜任。因此,除了开设系统的礼乐课程之外,还可以从高校音乐专业、诗词专业、国学专业的师生中培养专职思想政治教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师由政治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这种培养模式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成分。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感性是人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因此建议从音乐专业、诗词专业、国学专业中培养专职思想政治教师。其职责就是启发学生的高尚情感,从而使其行为自发表现出理性教育期望的样式。
三是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激发人的道德生活自觉参与性。纵观中国文化史,不难发现,中国的音乐随着诗词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她一直变幻着内容和题材。在此过程中,人的德性行为自觉地被强化着。音乐与人的情感相通,决定了音乐无限多样的可能性,为乐教的创新奠定了人性基础。而音乐主导“克已复礼”,为乐教的德育功能奠定了伦理基础。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激发人的道德生活自觉参与性。首先,可以在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创作。体现出乐教的创新性和参与性。笔者曾在实践教学中要求音乐学院的学生给中国古典诗词配乐,效果很好。如果能把诗与乐相配合,发展出新的题材和内容,例如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古诗及音乐,这将是更高层次的创新,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爱国行为。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创新《礼记》的相关内容。《乐记》主张“乐由中出,礼自外作。”而且《乐记》本身也是《礼记》中的重要篇章,所以礼乐是不能完全分开的。我们可以创新一些符合现代社会的礼的规范,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例如师生问候礼、面试礼、用餐礼等等。礼并不是一套繁琐的仪式或束缚人的枷锁。相反,在《乐记》里,正是礼将人与兽、文明与野蛮、道德与非道德区别开来。因此,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创新礼的实践,并且形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动自发的行为习惯。最后,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考评机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们不是去考评结果,而是去考评过程。要相信诗、礼、乐自身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当教师能讲出其内涵和精髓时,学生会被这些内容自然吸引,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觉修身。因此,不需要为结果作考评,只需要监测过程。第一需要考评乐教是否实施;第二考评乐教是否有效传达了情感,这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第三考评学生是否会真实表达情感。
四是树立“共享”教育理念,搭建德育与美育的共享平台。首先,实现教育观念共享。这是《乐记》“以美导善”思想使然。美育并不是单纯的艺术修养教育,在《乐记》里,它具有塑造人格、政通人和的重要作用。著名教育家、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在中国提倡并推进美育,他认为美育可以陶养人们的情感,使人有高尚纯洁的人格,活泼敏锐的性灵,“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念,以渐消沮,”逐步培养成文化进步的国民。所以他认为:“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他号召“吾人急应提倡美育,”他本人则“愿出全力以提倡之。”并且“很希望致力于文化运动诸君, 不要忘记了美育。”美育也不仅仅是艺术熏陶,更有德育的重要成分。只不过是潜移默化影响人,不刻意而为之。其次,实现教育内容、方法共享。美育需要普及,正如德育需要普及一样。美育不应该仅仅存在于艺术院校,或者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而应该在每所大学广泛开展,成为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这是我们的传统使然,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所独有的特色。我们也可以继续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将美育贯穿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使人终身受教。
五是树立“开放”教育理念,将德育放到治心、修身与治国的大思路中去实现。《乐记》架通了从微观(人心)到宏观(国家)之间的关系,因此,乐是游刃有余的。小到治心,大到治国,乐都可以起作用。因此,乐具有开放性、兼容并包的特点。首先,在个人层面,要将治心作为伴随终身的过程,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乐记》说“礼乐不可斯须去身也”,就是说二者应该伴随人的一生,要建立自觉参与的教育方式使人终身受教,例如举办古典音乐交流会、诗词鉴赏会等等。其次,在学校层面,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增加诗词、音乐、礼的内容。这并不是单纯的艺术审美教育,而是具有塑造人品、治国平天下的功能。可以直接讲授中国的诗词、古典音乐、《礼记》的内容。也可以开发新课程,将诗、礼、乐融入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最后,在国家层面要重视官方音乐的重要性。可以在汉乐府机构设置的基础上作现代改进,设立当代乐府,取名“新雅乐”。但要注意除去汉乐府的御用功能。重视官方音乐对人心人性的建设意义。音乐不应该成为只供娱乐的商品。而应该成为政府的公共行为,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新雅乐”可以为古典诗词配乐,也可创作新诗并配乐,还可以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普及化。但要注意所有作品贴近每一个具体而真实的人,还原他们的真实情感和需要,要遵循“唯乐不可以为伪”的原则。
习近平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乐”,由于直接进入人的感性世界,深刻影响人的心灵和情感,对人的道德行为有决定性作用,进而对治国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借鉴《乐记》的内容和方法,可以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