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重庆市长寿区教师进修学校 黄 凤
2017年秋期,在学校工作安排下,我参加了多所学校初中语文学科的校本教研活动,现场观察多校本教研的实际开展情况,同时与教师详细交流,了解他们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感受,从而对初中语文学科的校本教研活动现状有了一定了解,对校本教研的实施产生了一定思考。
1.观念的转变。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各级学校对校本教研的认识逐渐深化,从学校层面制定了较为规范的校本教研方案,每学期均有具体的教研计划;教师参加的各级培训也为他们带来了观念的转变,普遍认可教研活动对自身教学水平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乐意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从学校到教师都充分认识到,校本教研使教师从封闭的个人教学走出来,在集体的交流研讨中实现同伴互助、共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教学质量。
2.行动的推进。在一所农村中学,整个初中语文组只有5位教师,他们的教研活动,无论年龄大小,都能勇于承担教研课,研讨中都能积极大胆发言,非常具体地研讨教材处理、课堂教学的得与失。在一所乡镇中学,一位年轻老师主动要求在校本教研中承担教研课任务。她上课前精心研读教材,研读大量教学资料,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在同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用心打磨,在年级备课组中已先进行小规模教研。在校级教研活动中展示教研课后,她并没有止于在课后研讨中仅仅听取大家的意见,可贵的是她吸纳大家的意见,改进教学设计,再次教学,在反复实践中提升自己。在这个校级教研活动中上一堂公开课,她就试教了五遍,这是一个年轻教师主动追求进步、走向更好的过程,在这样的态度和行动中,教师快速地成长起来。
3.校本教研初显成效。回顾自己刚参加工作那个时期,对“校本教研”这个词语几乎毫无概念,印象中没有参加过什么规范的校本教研,教师教学更多的是个人行为。后来开始开展校本教研后,很多老师都不知道在研讨中该如何发言,如何点评,因此大家都怕发言,都推脱不愿说。但是现在,研讨中大家都愿意说了,想说的很多,说得很实在很具体,点评者愿说敢说,被点评者愿听乐听,讨论的氛围很好。这样的讨论中,无论说还是听,都对教师的成长有促进作用。
1.学校的校本教研机制乏力。校本教研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完善有力的实施管理机制。目前很多学校有相应的制度,有学期教研计划和管理办法,但这些计划和管理办法大多套化僵化,激励和评价机制缺乏活力,校本教研的开展比较形式化、浅表化,不能激活老师坚持教研的内在热情,不能让教研行为成为老师们的自发行为。
2.教师的职业倦怠消解了教研热情。城区学校教师工作量大,一个语文教师带两个班,有的还是班主任,大班额,学生管理工作繁重,课后督促及辅导任务重,并且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作业文字量大,尤其是作文,因此作业批改任务相当繁重,备课任务也很繁重。教师的日常工作都在紧张忙碌中完成,一天工作下来身心俱疲,难以静心对教学作深入思考,教研的需要和热情也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被消解和淡忘。而农村学校呢,学生数量少,教学任务相对轻松。但是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教师的专业素养偏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职业成就感低,导致工作热情不高,对教学的钻研思考很少,对教研活动态度冷淡;同时学校班级少,有的学校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同学科的老师太少,教研活动也难以开展。因此,尽管老师们认可教研活动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职业的倦怠感,也难以积极主动、持续深入地投入教研活动。渐渐地,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应付的态度明显,既没有想在教研活动中为大家贡献什么,也没有想从教研活动学到什么。
3.教研能力不强。教研活动需要一个引领者,但是很多学校缺乏教学能力、研究能力、指导能力强并且有教育热情的教研组长,就像一艘船没有舵手,教研活动就没有方向,不知该往哪里走;教研组就像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谁也不愿承担教研任务。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疏于思考,不擅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有的发现了问题,要么无视问题的存在,要么找不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路径,教师研究能力很弱。教研活动中观课评课没有理念指导,不见大树只见枝叶,看到什么说什么,说得具体却不得要领,说得面面俱到却不能切中要害。一个学科的校本教研通常是两周一次,一学期教研的次数不少,但真正有质量能给教师带来影响的教研活动却很少。
4.教研形式单一。目前学校最常见的校本教研就是听课评课,这样让大家在活动中有事可做,有话可说,这是最易操作的模式,做好了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形式。但很多时候,这种听课评课没有主题,没有重点,完全随意而为,听完评完就结束,没有形成什么结论,没有解决什么问题。长期以来,似乎不上课教研活动就没法开展,这个学科就不知道可以讨论什么,这其实是一种教研惰性的蔓延。每次教研活动只对一堂课的课堂教学进行研讨,评课时没有聚焦的主题,不同的老师从不同的关注角度观察评价,看起来把一节课剖析得全面具体,实则没有教研目标,不知道要在什么问题上深入探究,也不能形成探究的有效成果。结果是教研活动解决了教学中一些零碎的问题,但却没关注到内在的教学理念,形成学科的专业研究。
1.创建有效的校本教研机制。建立有效的校本教研管理、评价、激励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能激活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动力,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自发需要和自觉行为,使校本教研保持长期活力,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教学实力的提高。
2.打造本校校本教研的骨干队伍。每个学校至少有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做引领,他应该有执著的教育梦想,有深厚的语文专业知识,有高超的教学技巧,更重要的是有思考和研究的习惯和能力。他可以给本学科老师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的引领,带领大家走上教学研究之路。在他的影响下,培养一批骨干教师的教研能力,进而带动普通教师,形成一个有实力的教研团队。
3.教研内容主题化、教研主题系列化。为避免校本教研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每次教研活动必须有明确的主题,这些主题要形成一个有序的系列,如本学期重点关注写作教学,那么每次教研活动就可以选择一个写作的点进行研讨,或者围绕教材上的写作专题,反复研讨这几次写作课怎么教才有实效,反复实践,提炼出每个专题有效的写作指导策略。
4.教研形式多样化。这里,针对比学科教研组更小的单位——备课组活动形式提一些建议。备课组就是一个最小的教研团队,每次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活动内容,每次内容小而实。(1)集体备课。方式:三层备课。第一层,独立备课。根据每位教师专长划分备课任务(人多的备课组可两三人一小组),每位教师先独立备课,得出初步的教学设计。第二层,集体研讨。进行教案研讨,可采取印发材料或说课的方式,经过备课组研讨,补充,确定一个完善的集体教案。第三层,吸收内化。课堂教学前,每位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需要,考虑本班学生实际及自己的教学风格,对集体教案进行梳理调整,吸收内化为自己心中的教案。需要指出的是,有了集体备课的成果,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对教材没有自己的研读,独立研读教材的环节应该在集体备课之前。(2)研课、磨课、上课、评课。每当有赛课任务的时候,教研组的教研氛围就最好,不仅是赛课老师,只要认真参与到磨课过程的老师,都会有很多收获。除了赛课,我们组内的转转课,能否认认真真地研、磨、上、评,能否形式多样一点,比如同课异构,能否我们每个人把同一篇课文都上一遍,然后比较,可能更容易发现教学内容该如何选择更好,在此基础上形成本课成熟的教学设计,当然可以是几个版本共存。(3)教学反思、主题研讨。共同探讨教学中产生的疑惑、思考,或围绕某个主题,进行多层次地研讨梳理,从经验中提炼理论(理念),让理论经受实践检验,进而指导教学,并形成固化的成果,逐步提高教师的教研和科研能力,以研促教。(4)学习提升。开展读书沙龙,小组内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提升理念上的认识,理念先行,实践才有成效。还要走出小组,走出学校,走出区域,每学期至少一次外出学习,学校之间的互动学习研讨,区里的教研活动,市里组织的优质课名师课,与名校结对帮扶等,开拓教研思路。有学习,才有提升的持久动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之路才会一直向前。
一所学校如果形成了教研文化,就会有浓厚的教研氛围。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样培养教师的教研素养,当教研能力成为教研素养,对教育教学的很多的想法和做法就会自然而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