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记者 许初鸣
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是一个成长变化中的有机体。目前,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由于传统村落是一种“活态”,其保护工作比一般的文物保护工作更复杂、更困难,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任重而道远。
传统村落不同于一般的文物保护单位。“文保单位”里面可以不住人,圈起来保护就行了。而传统村落是农村社会构成最基层的单位,是农民生产生活的社区,是村民聚居繁衍的家园,民居农舍需要宜居和发展以适应村民的居住、生活,需要经常修缮乃至更新、改建。民居不是文物性古建,可以采取有机更新的“活态”保护模式。修缮和更新改造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规划引领,哪些可以修缮,哪些可以改建,哪些可以重建;怎样修缮,怎样改建,怎样重建,都要严格按照规划,遵循规划,保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防止新旧混杂,风格不一,特别要注意防止没有依据的重建和仿制。
村民作为传统村落的主人,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主体力量,是“活态”保护的主要依靠对象,因此村民必须首先自己提高保护意识。“活态”保护,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福建省南靖县在编制好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同时,通过村规民约强化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宣传力度,提高村民保护传统村落的意识,变“要我保护”为“我要保护”。即使是自家的房舍,修缮也要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进行。
传统村落那些较偏远的角落有些古老建筑,如古厝、庙宇、戏台、祠堂、桥梁等,残破不全,孤单难保,日久必毁,按照有机更新的理念,可以采用冯骥才先生提出的“露天博物馆”做法,把这些零散而无法单独保护的遗存移到村落中集中保护,组成一个活态的“历史空间”,这种方式使那些分散而珍贵的历史细节得到了妥善的保护与安置,也是一种重要的“活态”保护方式。
传统村落存在于现代社会中,即使那些所谓“世外桃源”也无法与所处社会大背景割裂开来。村落进入当代,生产和生活都要现代化,村落里的人有享受现代文明和科技成果的权利。要用现代文明来审视、保护并有机更新传统村落。要让传统村落留住人,就要使村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创造宜于人居的居住生活环境,使人们生活其中感到舒适方便,传统村落的保护才能得到居住生活其中之人的真诚认同和自觉参与。
改善农村特别是传统村落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把人留住,特别是把年轻人留住,是一个紧迫的任务。福建省住建部门在全省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大力整治乡村环境,促进了包括传统村落在内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取得有目共睹的可喜成效。南靖县积极推进传统村落绿化、美化、亮化,实施河道整治建设工程,加快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星级公厕、垃圾收集点,实现污水收集到位、垃圾日产日清,确保传统村落环境整洁亮丽,让村民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实现安居乐业,吸引年轻人回村创业。
由于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体现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每一座传统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如福建省南靖县梅林镇坎下、官洋、璞山三个村落傍着溪流,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神奇土楼民居和灵山碧水、幽长古道、百年老榕等自然要素巧妙融合、相互映衬,形成了人类理想的聚居地,成为电影《云水谣》的拍摄外景地。这些村落在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上往往构思巧妙,经历很长时期的传承,包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智慧、文化积淀,是个充满蓬勃生机和活力的有机体。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的做法是坚持“六多六不”,就是多依山就势、多因地制宜、多做庭院菜地、多搞村庄绿化、多用乡土材料、多搞地方特色的建筑,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搞村里的宽马路、不过多使用水泥钢筋、不在门前屋后搞过度硬化。这样做既改善了村落生态环境,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又确保了村落的历史格局和传统的风水理念。
对传统村落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合理利用,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升村民对自己生活处所的自信和热爱;增加保护资金,增强村落活力,有利于更好保护。笔者认为这可以称之为“利用”,而不宜称之为“开发”,因为“开发”容易被理解成只顾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势必造成对传统村落的伤害。利用应该是在确保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包括适度发展乡村旅游,获得经济收益,反哺村落的保护工作。
传统文化是传统村落的根基灵魂,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欣赏传统村落不能只欣赏传统村落别具一格的特色建筑和布局,保护传统村落也不能只保护看得见的建筑、物质文化遗产,更要保护其中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埭美村是中国传统村落,一律的红瓦白墙,一式的燕尾翘脊,横平竖直的排列,绕村回环的河水,遒劲葱郁的古榕,青黛起伏的远山……276座几乎一模一样的闽南传统大厝,如同秦皇陵兵马俑一般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给人以视觉和心灵的震撼。
传统村落蕴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传统习俗和传统技艺,有大量独特的历史记忆、宗族传衍、俚语方言、乡约乡规、生产方式等,它们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村落的存在而存在,并使村落传统厚重鲜活。漳州市的传统村落重视民歌、布袋木偶戏、大鼓凉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传承。南靖县认真搜集整理土楼山歌曲目、民间工艺,加大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力度,传承弘扬传统民俗、技艺。目前,全县共有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29件,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2人。和贵楼等许多土楼里经常飘出悠扬动听的山歌,华安县官畲村民还把收集的畲族民歌汇集编印成书。
在闽南传统村落中,宗祠往往是最美丽也是最壮观的建筑。在福建省漳州市,每一个村落特别是传统村落都有一座甚至几座宗祠。宗祠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体现了“追本溯源”“敬宗睦族”的中国传统理念。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经常到漳州的宗祠来寻根,宗祠成为维系两岸乡亲乃至海外乡亲的精神纽带。
传统村落保护,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很难。难就难在传统村落是一种鲜活的有机体,既有物质文化遗产,又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物,更有人,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既要保护,也要发展,一不小心就可能把“活”的弄死。要处理好现实中繁杂的矛盾,把握好各种关系之间的“度”,要专心、细心,更要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