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 海 黎 楠
说起空巢老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独孤、寂寞、可怜等词语,然而,空巢老人孙绍楼在进入宝鸡市南苑老年公寓后却获得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晚年。
孙绍楼老人今年85岁,60多年前从老家江苏迁入宝鸡。丈夫去世较早,是她一个人将三个儿女拉扯大,其中的艰辛自不必说。儿女长大后因种种原因都在外地成家立业,家里只剩下孙奶奶一个人,这份孤寂可想而知。好在孙奶奶身体硬朗,日子过得还算舒坦,但三年前因心脑血管等疾病,老人落下了腿脚不便的毛病,生活无法自理。在外地的儿女得知后,便想着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费用他们平摊,这也算是对老人尽孝了。
刚进公寓那会儿,孙奶奶心里也没底儿,总想着这里肯定不会比家好,所以情绪显得比较低落。工作人员很快注意到了孙奶奶的情绪,想了很多办法让孙奶奶开心,可总是收效甚微。工作人员决定把她当作特别关注对象,终于发现了问题的所在。由于孙奶奶是20多岁才来到宝鸡,之前一直在江苏生活,早已在那里形成了偏清淡、偏甜的口味,可宝鸡的臊子面、扯面、羊肉泡馍等饮食基本都是重口味、重油腻,不适合南方人,饭菜不合口,老人怎么会开心呢?于是工作人员王旭东专门叮嘱食堂的师傅每次打饭时少放辣子和盐,让老人吃得清爽。后来,大家又顺着这个思路,了解到孙奶奶一直喜欢听黄梅戏,他们又从网上下载了《梁祝》《状元媒》等黄梅戏经典选段。听到乡音的老人十分感动,她说:“我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等着放黄梅戏的节目,这下可好了,随时都能听!”为了让老人活跃大脑,预防老年痴呆,工作人员还经常陪老人一起玩牌、打麻将,时不时还悄悄点一炮,哄老人开心。每逢那种时候,孙奶奶便沉浸在欢声笑语里,她在公寓终于找到了家的感觉。
“来到这里后,他们几乎天天陪我做康复,现在我基本能走路了……”72岁的王秀琴老人进入老年公寓两年多了,她的最大收获就是经过专业康复理疗现在已能基本行走。
两年多前,王秀琴因病导致半身不遂,儿女无法时刻守在身边,只能将她送进老年公寓。坐着轮椅进入老年公寓时,王秀琴想,晚年可能就得在轮椅上度过了,即使这里条件再好,环境再优越,和自己也没多大关系。李丹蕾、毛欢欢等护理员、护工们在了解了老人情况后,详细阅读了她的病历,通过咨询医生、上网查询等方式,给老人制订了科学合理的康复计划。一开始,王秀琴总是拒绝,她认为连医生都没办法治的病,这里还能有啥好办法?然而,工作人员却不放弃,她们积极鼓励老人建立信心。有一次,工作人员又来让她进行康复,王秀琴却说:“我连站都站不起来,还锻炼啥啊,就坐在轮椅上不是也一样能活么?”护工们听了也不气馁,她们继续耐心地劝说,还给老人举了很多靠科学康复重新站立起来的例子,可老人依然听不进去。这时,路过的食堂师傅说:“给你们留着的饭都热了好几次了,你们咋还不来吃呢?”王秀琴这才知道,为了自己的康复,护工们顾不上吃饭,一直这么陪着她。在这份诚心的感动下,王秀琴老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配合工作人员迈出训练的第一步。经过不断努力,王秀琴老人渐渐感到了身体的变化,双腿开始有了一定的力量,这变化让老人欣喜不已。随着康复计划的步步深入,老人也渐入佳境,今年年初,王秀琴基本可以扶着栏杆行走了。她激动地对护工们说:“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要不是你们,我真不敢想象自己还能站起来!”现在,每当工作人员指导其他老人康复时,王秀琴总会主动去当“宣传员”,她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让大家相信科学、相信护理员。这个活教材的力量还真是不小,带动了很多老人自觉加入康复理疗的队伍,怪不得很多老人都说,老年公寓不仅是个家,更是个充满爱心的医院。
今年77岁的蒲志成进入老年公寓时已瘫痪在床,独居的他仅靠弟弟一家人照料。万般无奈之下,家人只能将他送进老年公寓,却没想到,老人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关怀。由于无法下床行动,公寓将蒲志成定为特级护理,一天24小时都有人轮流值守,吃饭、喂药、翻身、接大小便、擦洗、做理疗按摩,各种繁琐小事,一样都不落下。护理员袁艳琴说:“这些事在平常人看来也许是小事,但对老人来说却是头等大事。”的确是这样,瘫痪在床的人最需要格外精心护理,少翻几次身可能就会得褥疮,少接一次大小便老人就得遭罪,少喂一次药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为了让老人过得舒坦,工作人员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7年来,蒲志成在护理员的精心呵护下身体状况稳定、气色一直良好,而且房间里从没有过异味,这些对于一个瘫痪者来说实在不易。现在,为了让老人躺在床上也能活得精彩些,工作人员时常利用照顾他的时候和他聊以前的往事、聊近期看的电视节目,还给老人介绍宝鸡开展的重大活动和城市的变化,不仅给老人带来了快乐,也让老人躺在床上就做到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工作人员王旭东说:“因为长期照顾老人,我们和他也有了感情,很多时候都把他当做自己的亲人。”蒲志成老人感动地说:“就我这种情况,就算有儿女在身边也不可能照顾得这么周到,这些护理员真是比亲人还要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