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海菊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伴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食品安全谣言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相关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及社会的安定。本文首先对食品安全方谣言的类型、成因及传播渠道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遏制食品安全谣言的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够为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与参考。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微博、微信群、朋友圈等形式的信息交流方式迅速发展,人们动动手指便可获取海量信息。然而,伴随着这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食品安全谣言也层出不穷,呈现出多样化、频繁化的趋势,其传播范围、传播速度远超传统媒体时代,注胶膀蟹、毒紫菜、棉花肉松、塑料大米、人造鸡蛋、问题西瓜等一连串的食品安全谣言多次引发社会舆论热点,严重地损害了相关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食品安全已经不再是食品本身的安全问题,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食品生产消费领域的安定。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氛围,让百姓能够不信谣不传谣,放心健康消费也是食品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食品安全谣言经常以专家之口,并以科普形式来误导群众,以提升其可信度。例如出现“某某肿瘤研究所专家称”“某国食品安全研究小组发布”“某某营养学家称”等,造成一种权威的假象。实际上其所引用的专家或机构观点并不存在,或者是已被证伪,也可能是断章取义。
除了专家学者,以行业内部人员“良心发现”主动曝光形式发布的食品安全谣言也不在少数,此类信息有板有眼,配以照片、视频佐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曝光“黑幕”,足以让读者深信不疑。从后期被破解的此类谣言看,这些照片、视频大多为借用、拼接,所谓内部人员或者是因被辞退心生不满而报复业主,甚至是凭空捏造。
为了让读者能够信以为真,自觉转发,食品安全谣言发布者可谓是煞费苦心,他们往往从谣言的标题或内容摘要入手,利用群众对食品安全畏惧、多疑的心理,在谣言标题、摘要上采用故弄玄虚、危言警示的方式,比如“买了一个西瓜,切开一看……”“看了下面的话,你还敢吃草莓吗?”“惊呆了我的小伙伴,大米竟然是这么做成的”“吃了这种鱼后,已经有12人送进医院了”,等等。夸大其词并配上耸人的图片,由于不少消费者辨识能力有限,消费知识缺乏,容易造成恐慌的心理。
有些食品安全谣言为了达到快速传播的目的,会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加上一段鼓动传播的话,比如“为了你家人和朋友的健康,请转发本条消息到你的朋友圈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等,更有甚者还会出现“请转发本条消息到10个微信群,你的家人……,否则……”等用语,以此绑架群众的道德观。一些读者虽对内容存有疑问,但常因道德压力先转发再说,造成了这些谣言快速地传播扩散。
食品安全谣言产生并传播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虽然近几年政府对食品安全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食品安全涉及的环节复杂,累积的问题太多,即便是长期高压监管也无法解决全部问题;加之前几年查实曝光的苏丹红、三聚氰氨及各类非法添加等问题,消费者脑子里食品安全的弦一直紧绷着,对涉及食品安全的问题总是宁可信其有,稍有风吹草动就如惊弓之鸟,这种心理给食品安全谣言带来了传播基础。
一是利用谣言提升关注度;众所周知,衡量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关注度,账号关注的人数越多,也就是所谓的“大V”,其账号主体单位或个人就可通过其影响力获得更多的利益。于是,为了能够搞高关注度,散播食品安全谣言就成为了他们的一条捷径。据相关部门统计,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谣言占到近50%,数量之大令人震惊。二是食品安全谣言在某些地方形成了一条编造、传播、澄清的黑色“利益链”;有专门的写手编写食品安全谣言文章,再通过平台发布,发布后由推手进行谣言的快速扩散,最后由辟谣的出场“帮助澄清”,收取利益受损者费用,该利益链环环相扣,形成了一种“铁三角”关系。
为遏制中国发展的步伐,占领中国市场,境外势力通过食品安全谣言进行渗透,通过食品安全谣言的传播,引起群众的畏惧心理,引起民众的恐慌,逐渐使群众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营造出国外的食品把关严格、标准规范,普遍比国内的食品安全的印象,进而趁机打压国内相关产业,侵占国内市场。
随着科技的进步,食品工业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成分日新月异,一般民众难以搞明白日常食用的食品究竟会不会对身体有害,而且有些食品安全的不良影响也是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才可能反映出来。例如:近几年对转基因食品是否有害的争论。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群体中尤为普遍,老年人认知水平、甄别能力远低于年轻人,但是老年人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又远远胜于年轻人,同时老年人群体又具备大量闲余时间,这些因素就构成了食品安全谣言传播的温床。
随着食品安全谣言的扩散,群众逐渐出现了胆怯的心理,害怕有毒、假冒、不健康,于是很多人变成了“海淘一族”,一味追买国外食品,出国出境旅游时大包小包的往回带,总感觉国外的食品比国内的安全,有些人则到农村租地自己种,这些心理和行为损害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笔者认为,对于遏制食品安全谣言,可从以下几点考虑。
针对食品安全方面的不良舆论及谣言,公安、市场监管和农业等相关部门要加强联动,重拳出击,及时查明发出食品安全谣言的源头,深挖食品安全谣言利益链,严厉打击惩治食品安全谣言不法分子。要发挥网络平台自身净化
作用,对已被证实为谣言的信息,要通过多种途径及时辟谣并删除。
为有效遏制食品安全谣言大范围快速度的扩散,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食品安全谣言的监测力度,抢抓苗头,一旦出现某则食品安全谣言,应该在第一时间查明事实真相,并通过官方微博、微信、新闻发布会、报刊、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及时发布,以精准的科学解释消除疑虑,让发众树立消费信心,提升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可通过现场公开试验及网络直播等创新方式还原食品安全谣言的真相。比如“注胶螃蟹”事件,市场监管等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网络直播注胶螃蟹对比实验现场,让谣言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澄清。
食品安全谣言得以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众缺乏食品安全知识,可以通过各宣传媒体强化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辨识能力,可以在较大程度上让食品安全谣言不攻自破。一是要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依托电视、报纸等公共媒体或利用官方微信、微博、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方式进行,重点针对百姓日常生活中存在疑虑的食品知识安排宣讲;二是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共同监管,充分发挥地方协管员、信息员、食品安全志愿者以及社会监督员等的作用,将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作为首要工作任务;三是地方各级成立食品安全专家团,食品安全讲师团等队伍,定期开展食品知识专题讲座,食品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等活动,有效宣传食品安全知识。
食品安全谣言的传播,对于“中奖”的食品行业企业来说实属重创,很多企业会因此遭受损失,甚至可能导致整个行业全军覆没。因此,针对食品安全谣言,企业要充分调动自身的自救意识,提高应急能力。同行业的食品生产企业可通过协会发挥集体作用,自发地向群众进行本行业食品安全知识宣讲以及相关的辟谣宣传,增加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度。同时运用法律武器,让造谣者被绳之以法;政府的相关监管部门也要积极协助企业,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反击谣言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