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建议

2018-03-26 08:00孙浩冉
中州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应用型大学生

孙浩冉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化工食品学院,郑州 450044)

2015年11月国家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共同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1-6]本文结合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对在校应届大学生就业心态、就业途径、就业能力、就业指导与服务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从中发现问题,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一、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涵盖以下学科:理科、工科、文科和艺术类,共发放调查问卷402份,回收有效问卷396份,回收率98.51%,在所有参与调查问卷的对象中男性占41.2%,女性占58.8%,来自城市家庭的占40.2%,来自农村家庭的占59.8%。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就业心态调查

就业心态是指劳动者在就业期间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形式上表现为求职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和求职取向等。

(1)求职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针对这一问题,不同学科的受访者给出的排序不尽相同(见表1),文科和理科受访者一致认为:薪资待遇、工作稳定度和单位平台、能否发挥个人优势是他们就业时最看重的三个因素;工科受访者选择的前三个因素是薪资待遇、工作稳定度与单位平台、个人志向兴趣;而艺术类受访者的排序是:能否发挥个人优势、薪资待遇、工作稳定度与单位平台。分析后不难看出,大学生就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是一致的:薪资待遇、工作稳定度与单位平台、能否发挥个人优势,而社会贡献度位列最末。这体现了大学生择业时的真实心态、对现实生活的需求和对未来的期盼。

表1 不同学科学生求职时主要的考虑因素

(2)求职取向

职业的选择反映了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过程,求职取向则折射出就业时对未来职业所能提供的物质和精神上满足程度的期望以及由此产生的倾向。在单位性质倾向方面,不同性质的单位有着不同的特点,从而可能带给求职者不同的机会、资源和压力。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单位的性质没有特别明确的限定,仅要求合适即可:其中事业单位、国企和三资企业位列前三,而民营企业排在最末。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见图1)显示:工科大学生倾向于国企、事业单位或是出国留学,理科大学生倾向于出国留学、三资企业、事业单位,文科大学生倾向于进入三资企业、事业单位和国企,艺术类大学生更倾向于去事业单位、国企或自己创业。

图1 不同学科大学生就业选择方向

针对“毕业后愿意创业吗?”这个问题,40.7%的人表示很愿意试一试,42.1%的人表示比较愿意试试,只有17.2%的人表示不愿意,说明国家近年大力提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深入人心。在问及“你是否做好了创业准备?”时,高达80.5%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做好准备”,11.3%的大学生表示“已做好了准备”,还有8.2%的人说不清,反映了大学生们虽有创业的激情和梦想,但普遍缺乏创业实践的能力,容易受到资金、经验、人脉等条件限制,风险把控能力较弱。

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45.3%的大学生选择了竞争较为激烈的二线城市就业,27.1%的大学生选择北上广等竞争非常激烈的一线城市,而愿意去西部或偏远地区就业的仅占15.2%。我们以“一定要在郑州就业”为例进行了比较,63.4%的艺术类大学生和45.1%的理科生给出了肯定回答,而工科和文科大学生持相同看法的也在34%以上。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愿意留在郑州工作,部分原因是成立不久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区域发展中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从而吸引了国内外一大批知名企业安家落户,创造出的就业机会也越来越多,作为主力生源的河南籍大学生往往怀有浓厚的故乡情结,他们在同样的条件下不愿远离家乡,这也是近年来省内就业市场上出现的一个新特点。

在对收入的期望值方面,56.0%的工科生期望一份薪水在5000元以上的工作,41.9%的理科生期望在3000—4000元,47.1%的文科生和高达72.1%的艺术生期望在4000—5000元。综合来看,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们期望月薪介于3000至4000元之间,最低的心理预期也在2000元以上。

2.就业途径调查

信息时代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采取的就业渠道逐渐多元化。众多的就业渠道中,选准有效的渠道对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非常关键,目前大学生提及最高的就业渠道是招聘会和人才市场,其次是学校信息和推荐,第三位是熟人介绍。虽然经熟人介绍的就业成功率可能会比较高,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毕业生来说认识这样熟人的几率很小,因此人才市场和招聘会这种传统的就业渠道仍然是毕业生心中最现实也最行之有效的就业渠道。

然而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与总体数据会有一定的区别,因此我们根据不同的学科门类进行交互分析。分析后的数据显示,超过40.7%的理工科大学生倾向通过人才市场找到合适的工作,42.1%的文科大学生希望通过院系或老师的推荐就业,48.4%的艺术类大学生更愿意通过亲戚或熟人介绍找到心仪的工作。

实际职业获得渠道的情况与上述调查结果是相呼应的。此次调查前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中,通过人才市场和直接与用人单位接触或登录用人单位网站这两种就业渠道获得工作的人几乎占到了50%,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业实际获得渠道正是人才市场和招聘会。

3.就业能力调查

就业能力即劳动者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⑴就业中自身的优势。关于这个问题,27.1%的大学生选择专业技能,38.5%的人选择实践经验,23.2%的人选择口才和社会交往能力,只有11.2%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优势。⑵自身最缺乏的素质。23.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沟通协调能力,43.5%的人认为是相关工作经验,认为缺乏专业知识技能和难以承受工作压力的人分别占29.1%和3.1%,还有1.0%的人说不清楚。⑶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条件(多选)。排在前列的分别是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社会经验和发展潜力,均超过了60%,思想品德占54%,学校名气占21%,而专业知识只占13%,说明在今天的就业市场上学校名气并非灵丹妙药、包治百病,用人单位也不再仅仅看重求职者的学习成绩,更多考虑的是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尤其是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就业指导和服务调查

⑴就业培训内容

61.5%的大学生认为在学校除专业课外的学习上,应再加设就业指导实践平台的锻炼,25.3%的人认为应加设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内容,13.2%的人认为应开设就业面试技巧方面的内容,说明大学生更注重就业指导课程的实用性。

⑵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的满意度

仅有8.3%的大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感到满意,超过半数(56.4%)的大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感觉一般,17.6%的人不满意,还有17.7%的人说不清,说明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

⑶对政府就业市场管理的满意度

仅有1.6%的大学生感到满意,45.3%的人认为政府对就业市场的管理一般,42.2%的人不满意,不满意主要集中在就业市场上充斥的信息真真假假,普通人无法辨别,遇到问题政府管理部门往往互相推诿或不作为,还有10.9%的人说不清楚。

二、启示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问卷,我们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心态、就业途径、就业能力和得到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情况有了基本了解,这对我们调整就业工作的重心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为就业指导和培训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有利于今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一)制定专项政策,调节就业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失去平衡时,仅凭劳动者自身努力所产生的效果是相当有限的,这时政策的及时制定将会产生积极的放大效果。

政府的专项政策可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取消各省市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户口限制,取消各种形式的行政干预,帮助大学生实现在全国范围内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第二,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加大政府机关、军队及其他社会服务单位对大学生的招聘力度,并以此提高事业单位人员整体素质。第三,进一步增加偏远地区和基层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提高老少边穷地区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

(二)加强就业意识教育,调整好就业心态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把薪资待遇和地域作为就业标准,迷恋大城市,回避基层和偏远地区,说明我们的就业意识教育效果不明显,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过于脆弱,就业行为显得较为盲从。因此在今后的就业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放下对偏远地区的地域歧视,大学生还要学会对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的把握,根据自己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形势和未来经济社会中地位等情况进行分析,不断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放低就业期望值,顺利就业。[7-8]

(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首先,大学生应该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专业上胜任未来的岗位要求。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清楚自己的定位、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认真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藉此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各种可能的机会锻炼并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处理突发事情的应变能力。当然,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优秀的职业精神是人们在工作中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9]

(四)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

目前尽管各个高校已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必修课管理,但是该课程内容的编排缺乏实践性、实用性和参与性,任课教师自身也往往缺少企业工作经历,没有说服力,且教学手段单一,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这也是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和服务满意度不高的一个原因。因此我们应从打造一支过硬的职业指导培训队伍入手,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同时聘请行业或企业人士担任就业指导师,开发校企合作教材,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更多采用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案例讨论、情境模拟、资料分析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一起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的让学生坐下来、听进去。同时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管,取缔违法中介,及时处理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净化市场环境,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10]

(五)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从根本上看,经济增长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持续增长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氛围,当前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和淘汰落后产能更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而产业结构转型与淘汰落后产能又受到积极创业活动的促进。因此,政府大力提倡的创新创业,尤其是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也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有助于形成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11]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将更为有效地提升我国创业者的整体素质和层次,对于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长期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既有经济、社会、高校等外部方面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原因。推进大学生就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既有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引导、就业环境的改善、高校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又有大学生自身就业创业意识的改变、素质能力的提高等原因。要通过制定专项政策,调节劳动力就业市场,增加就业机会与岗位;加强在校生就业相关课程建设,及早树立就业意识,调整好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放低就业姿态,鼓励毕业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继续加强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制定专门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改善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学生等各方面互相配合和努力。

[1]黎勇.转型发展背景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初步实践[J].高教论坛,2017(1):23-27.

[2]陈方红,王锋.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理论诠释与改革取向[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6(2):93-98.

[3]李亮.技术本科院校创客教育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6(2):42-44.

[4]贺鸿莉.地方高校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途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5):103-105.

[5]陈正权.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的SWOT分析及对策[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6(4):46-51.

[6]黄东升.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依赖和破解之道[J].教育评论,2017(1):21-25.

[7]殷玉萍,陈忠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34-136.

[8]王云秀.研究生就业调查与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2(17):91-92.

[9]王星.浅谈高等职业学校职业素质教育[J].科学大众,2008(8):148.

[10]袁海涛.推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措施探究:许昌市大学生就业调查与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9):42-43.

[11]王仲德.大众化背景下农业院校就业导向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7(6):74-76.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应用型大学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