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晨浩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高昂的国歌如同一把把钢锤,敲打在十三岁少年的心坎上,久久不能平息。
他第一次听到国歌是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上了年纪的女老师正耐心地教他们学唱国歌。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我们是中国人,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我们要学习祖国的文化,将来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
“好的!老师!”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稚嫩的歌声里夹杂着地方的俚语从教室飘出,越飘越远……
“下面,请大家翻到《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R同学,你来朗读一下这篇文章。”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渍。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读着读着,喉咙仿佛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读书的鼻音越发浓厚,压抑的感觉自脚底贯串全身。
那一刻,他想到了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三十余万国人,想到了在卢沟桥旁坚守到底的第二十九军,想到了那堵在长城保卫战中用爱国将士的尸骨堆积起来的高墙……往日里被当作消遣的故事,再次一一浮现在眼前。
泪珠在眼眶里打转,那种为国家命运而痛心的感觉来得突然且真切。他感觉自己读不下去了,由原来的朗读变成了刚才的蚊鸣,再到现在的哽咽,整个人有些恍惚,失常。
“好,请坐,看来R同学特别有爱国精神啊……”
讲台上的老师连忙打圆场,试图缓和教室里凝重的气氛,而他也在尝试用深呼吸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可惜在短时间内,似乎并没有起作用。
他又想起了国歌,那铿锵有力的旋律再次在耳边回响起来。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首传唱了近百年的歌伴着他走过了近三年,陪着他走进了他夢寐以求的初中。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昂扬的国歌在周一的晨会上一如既往地响起。
“看,这次的升旗似乎慢了好多!”
“就是,就是,那个升旗手是几班的,手法怎么这么生疏!”
…………
他昂起头,动作比刚才更慢了。看着那面缓缓升起的鲜红色的旗帜,他感觉到那缕透过五星红旗的光芒照在了他身上,也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浙江乐清市康德寄宿学校七·11班)
点评
这篇作文用了极大的篇幅讲述着文中主人公的所思所想,并恰到好处地渲染了全文的气氛。
小作者采用一系列铺垫将读者的情感拉到高潮后,又转而将文中的“我”与现实中的其他同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尊重国旗的主人公,漠视历史的周围同学,两者相差之大,令人震撼,读后引人深思。
(黄忠、卢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