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与守望
——对振兴乡村文明和乡村旅游的思考

2018-03-25 13:57:25
创意城市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农民旅游农业

◎ 方 淳

提 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本文阐述了我国乡村建设中耕读传统的由来与继承,以及当前乡村耕读传统的没落和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当下需要做的一些切实工作等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18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争创乡村振兴示范区。2017年9月1日《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如何留住独特的田园牧歌,防止乡村景观 ‘城市化’、乡村建筑 ‘西洋化’、乡村生活 ‘空心化’?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 ‘形’,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 ‘魂’,在宜居宜业上留住乡村的 ‘人’”。指出这三大要素,正是要发挥乡村独特禀赋,以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为核心组织要素,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形成更有生命力的“乡村美学”。

乡村的魂,笔者以为“耕读”传统即是最具特色的村魂。在与乡村建设的镇、村干部接触中,了解到镇村干部的思维特点和当前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并进行了一番思考,整理如下。

一 我国乡村建设中的耕读传统

耕读传统是农业文明的产物。耕与读形成相辅相成、互相支撑的良性体系。

(一)读的内容来源于耕

劳动人民在耕作过程中,将劳动中产生的一些感受写下来,进行记录,形成一种关于农业生活的记述性质的表达,逐渐形成健康、质朴的文学,供人阅读和欣赏,这就是耕读传统的由来。我们可以在最早的文字造型中推断,文字的产生与劳动的密切联系。譬如“艺” (藝)字的本源,上半部就是手拿着秧苗等等。文学阐述了耕与读的关系,《诗经》中“十五国风”中,大多是劳动人民创作的诗歌,不乏劳作中的感叹,如“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等等。诗的产生与歌曲的产生一脉相承,都是劳动人民在劳作过程中的创造。

(二)农业记事延续至今

今天,当我们翻开农家记事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简单记录,譬如,购买化肥几袋,尿素几包。这些简单记录还保留着原始社会的痕迹。春节来临,我们会看到农家在灶头上贴红纸,上面写“年年有余”,如果是年画,“余”就成了一尾鱼。农家的牛栏、猪棚上会挂一副春联,写“六畜兴旺”。这些情况涉及节日祭祀。我们知道祭祀活动是跟农业劳动密切相关的一个行业。巫师、神婆是最早的知识分子。

(三)农民成为文艺的创作者

随着农业文明的崛起和兴旺,这种一边劳作一边进行原始记录与祈祷的方法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且继续发展延伸,形成了波澜壮阔的田园文学。劳动人民不仅成了粮食的创造者,也成为文学的创作者。“晴耕雨读”这个词,就是将劳动与读写活动相结合的田园生活的反映。可以说,这种生活状况延续至今。记得十年前,笔者曾收到一个农民创作的土诗,他在城市生活的儿子将他日常劳动中的创作整理出版。我们今天还能看到许多农民画家、渔民画家、农民摄影师、农民诗人等等。这些都说明,虽然乡村与城市比较,呈现衰落萧条的面貌,但耕读传统至今还在延续。

(四)耕读形成良性循环系统

文学家着意表现田园风光、劳动人民的疾苦,成为弘扬耕读精神的优秀传统。“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是文人追求田园诗意生活方式,将日常生活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表现。农业劳动哺育了田园文学,反过来,文学又反哺着农业劳动,虽然社会分工造就了一批知识分子可以离开农业劳动获得生存与生活,但是,这些知识分子依旧关注农业劳动,从而形成了农业与文学之间的良性共进关系,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

二 传统乡村耕读文化精神衰落的原因

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尤其是如今进入信息社会和互联网时代,农业文明确实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耕读精神也渐趋凋敝。

(一)拜金思潮对乡村建设的冲击

农业文明时代,我们从陆游的诗歌中了解到淳朴的民风。譬如《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那个时代,只要是丰年,看起来农民的生活还是不错的,有自家酿的酒,有鸡肉、猪肉。村庄的风景也很不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农民也有自己的文化娱乐,“箫鼓追随春社近”。对农民的着装和精神面貌也有反映,“衣冠简朴古风存”。农村的田园风光和生活具有这般诗意,因此,诗人看了还会再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诗人与农民之间,没有什么嫌隙,来去自由。

今天我们回到村庄,却面临困惑。性格质朴、待人热情的庄稼汉已经越来越少。金钱意识深入农村。农民之间的话题少了从前的诗意,更多的是经济利益,甚至聊天的内容涉及赌博的输赢,谈到赌博并不以为耻,赢了就光荣。我们的乡村精神到底该如何重新捡拾呢?

最典型的例子是广东的博社村。博社村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村落,家学渊源深厚,名人辈出,村中主要大姓蔡氏家族曾经出过举人七人,贡生七人,太学生、处世、庠生二十多人,但在21世纪竟然沦落为全中国最著名的毒品村。2013年12月29日凌晨,博社村原村委书记、汕尾市原人大代表、蔡氏家族的后人蔡东被警方抓获,据说,为了扫荡村庄的黑社会势力,警方甚至动用了高技术装备和大量人力物力。这种现象,无疑是对中国大地发出的有力考问:乡村文明的灵魂丢失了,它究竟去了哪里?为什么曾经古风霭霭、人才辈出的村庄成了光天化日下的犯罪村,曾经朴实厚重、卓然璀璨的乡村文明是怎样在短时期内荡然无存的?

(二)城市化对乡村建设的冲击

由房地产开发兴起的城市化建设,差不多持续了20年。这20年里,几亿农民实际上脱离了农业劳动而漂泊在城市。可以说,城市像一个巨大的吸盘,吸走了乡村的精英。如今回到乡村,感觉空空荡荡,村里没人,镇上也没人。村里除了少数几个年轻人,只剩下老弱病残。乡村,成了被年轻人、能人抛弃的场所,根本谈不上家园。年轻人去了城市,他们的心愿是在城市买套房,定居下来,而不再视农村为家园。历史上,“安土重迁”的传统已经完全丢失。从浙西淳安县的情况来看,农村的土地、山林或者交给他人耕种,或者全然被抛弃。甚至,生活在农村的长辈也不再耕种田地,而是依靠在城里打工的子女定期寄来生活费买粮食吃。因此,镇上零售店的米价,比城市还贵。菜场里,菜的品种又稀少又贵,因为人少,蔬菜一时销售不掉,品质堪忧。进入城市的年轻人想得更多的是把老人和小孩接出来,而不是回去反哺家乡。乡村学校可供入读的孩子越来越稀少,像淳安枫树岭,一所小学最后只剩下两个学生,被撤销合并了。城市吸引人入驻,而乡村被抛弃,差距越拉越大,使得乡村越来越留不住人才。乡村建设进入恶性循环,成了回不去的故乡。

(三)“士农工商”社会分工传统的改变

封建时代,“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工传统井然有序,农民的社会地位高于工和商。农业生产劳动一直是国君关注的内容,行政官员以“牧民”与“养民”为己任。而今,机械化生产代替了农业劳动,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城市从事各种劳动,成为城市服务行业的生力军。农民不“农”,手艺人工匠不“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逐渐衰落,唯有“士”“商”两个阶层大行其道,尤其是商。社会分工的秩序成了“士商工农”。就是在农村,会种田的人也已越来越少,庄稼汉受歧视,被视为没本事,“耕”者地位低下“耕读”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耕读”成了一种历史存在。

三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所遭遇的现实困境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恢复乡村文明,振兴乡村建设。其办法之一就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旅游,是一种将农业文明与商业文明互相捆绑的方法,于当下可行可操作。从这个角度看“耕读”传统,就成了“耕读”精神的商业化宣传与包装。与其说“耕读”,不如说“商读”,其就是如今盛行的文化产业。今天,当我们抵达乡村,会看到一些“耕读馆”“民俗馆”之类的馆藏与陈设,从中了解当地的一些文化传统。因此,今天的“耕读”精神渗透着商业化的气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江这些年都在治水,创造山环水绕的美丽环境与空间,发展旅游,是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较为便捷的方式与途径,家乡淳安县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一种明智的决策。但就目前来说,还存在一些困境。

(一)乡村建设欠缺人才

就目前来看,乡村建设缺乏人才是普遍现象。空心村比比皆是。乡村的年轻人都挤到城市打工,他们适应了城市生活,不愿意回到家乡。即使回到家乡,也没有容纳他们从事的堪与城市打工收入持平的职业。也就是说,机械化农业生产导致了大量的农业人口剩余。如今,流行一句话,叫“回不去的家乡”。年轻力壮的农业人口,宁肯在城市挣扎生活,因为城市代表了进步的力量,而大量土地被征用,机械化生产只需要些许农业劳力的事实,都预示着年轻人即使回到家乡,也没有可以容纳农村人口的相应职业。这样,村庄只剩下老弱病残,这些人自身都需要人照顾,更支撑不起整个以乡村旅游为主体的对外服务系统。

(二)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观念意识缺位

如今的农村,已经形成了年轻人在外打工,老年人在家寄生的模式,有实力的年轻人甚至把父母长辈、孩子接到城市。年轻人在外打工的收入能够支撑起一家的开支费用,而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尚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苹果。因此,让年轻人回乡发展乡村旅游,就遭到了普遍性的抵触。笔者曾与几个村干部交流,他们自身都在不远的小城镇打工,有的在保险公司任职,有的在网络银行任职,村里有工作,他们要向单位请假。村干部可以说是乡村的精英,他们的示范带头效应对村民具有榜样作用。可是,要让他们回归到创业的道路上来,相当困难,打工赚钱的思维仍然是村干部的主流思维,为村庄寻找出路,带领村民自主创业在村庄缺人的状态下,成为一句空话。所以,要让年轻人放弃城市,回到家乡,建设家乡,需要一整套观念、政策加利益的革新。不然,难见成效。

(三)农民身份转型的困难

乡村旅游说到底依托的是旅游服务行业。要吸引城市人群到乡村,一方面需要乡村有美丽风景给人看,供人游;另一方面,服务水平也要跟上。但是,就目前来说,乡村旅游产业刚刚起步的乡村,不仅缺人,而且农民自身生活习惯导致的农村居住条件的脏乱差,饮食情况的简单粗糙,都使乡村旅游产业遭遇发展瓶颈。农民向服务业商人过渡的身份转变,存在一时生活习惯上的困难。这给城市精英在乡间开辟服务设施及其水平到位的民宿产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空间。由城市精英开发的乡村民宿产业受到城市人群的欢迎,这是民宿潮兴起的原因与气候背景。也就是说,当前,大多数风景秀丽而乡村旅游产业尚未跟上的农村,需要城市精英,即一批新乡村主义的示范者。即,乡村建设依靠的不是本地视野和境界都受到限制的当地农民,而是城市精英或者返乡创业、见过世面懂得城市人群需求的务工者。

四 乡村旅游起步阶段应做好的实际工作

上文已经指出,自从机械化生产代替了农业劳动,“耕读”便成为一种历史存在进了纪念馆与民俗馆,“商读”兴起并取而代之。即使在封建时代,“耕、读”两者的关系,耕是为了读,读是为了不耕。我们看到农家子弟学而优则仕,做了官后,就不再耕地了。耕只是为国家培养治理人才。那么,与古代不同的是,今天的许多治理人才是从“商”这个阶层转变而来的。今天的商人,都提倡舞文弄墨,身份地位有了极大的改变,甚至有超过士、取代士的趋势。社会离不开商人,农村振兴同样离不开商人。发展乡村旅游,将农村的田野及山水风光包装起来面向市场,同样离不开商人。“商读”是对“耕读”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一)要解决乡村缺人的现实问题

关于这一点,各个地区的乡村都在想办法,但成效不明显。有的村庄对外招租,有的村庄与社区联系,增加旅游人口,但成效并不显著。从城市与乡村二元结构来看,只有城市化脚步放慢,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减弱,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乡镇文化设施建设,保留乡村独特风格,保留乡村自然风味,使城市像城市,乡村像乡村,城乡差距越来越小,乡村才可能吸引到年轻人。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与国外不同,中国人喜欢赶热闹,人愈多的地方愈喜欢去。怎样使城市精英们返回乡村,回到乡村,建设家园,确实需要一系列的政策出台,而且即使有了扶持政策,恐怕在短期内也难见成效。从长远利益着眼,缩小城乡差距,是振兴乡村必须采取的策略。就目前来说,在缺人的情况下,怎样优化乡村资源,使土地与山林发挥最大的商业效益,也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要转变农民思维观念

当前留在乡村的农民,真正种地耕田为生的已在少数,更多的农民在经商和做工,或者将土地承包出去,依靠打工子女定期汇款寄生。天下攘攘,皆为利来,拜金思潮已经深入人心,不加强引导,赌博等现象就会随之发生。因此,要让农民转变思维习惯,乐于从事土地承包的大生产,乐于将土地流转,盘活经营。乐于从事农家乐、渔家乐、山居乐,吸引城市人群。对农民还是要进行法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宣传教育,用好乡村文化大礼堂等设施,对现有在乡村生活的农民进行培训。从乡村环境美化、风格装修设计、乡村餐饮、旅游接待、旅游纪念品开发等方面,对村干部和村民进行培训。要加强城乡融合发展,开设村民课堂,由城市精英授课,提升村民素质,改变农民以进城打工为唯一通道的固有观念,使他们热爱乡村,守护家园,成为合格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人员。

(三)提升农民的接待服务水平

提升接待服务水平,首先要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不仅对村庄要进行外立面整治,也要对内部空间的乡村风格装饰有明确要求,对农民家庭空间进行乡村风格的简单装修很有必要。从当前来看,农民对居住环境的追求普遍向城市看齐,追求高楼大厦,追求豪华炫目,而传统的乡村泥瓦建筑却遭到抛弃,有的乡村盲目追求城市化,村庄不像村庄,更像居民社区。另外,无论是乡村的整体环境还是乡民家庭的内部装修,都体现出照搬照抄城市的特点。因此,对村庄加以乡村化风格的改造,对村民家庭装修予以指导,很有必要。其次要提高农民的卫生水平。农业文明时代,从诗歌里看,农民也是讲卫生的,如今,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卫生标准自然要提高,但是真正的农民由于长期从事劳作,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都达不到发展旅游的目标,因此,对农民进行卫生标准的培训是当务之急。最后要提升餐饮服务水平。和城市饭馆茶楼相比,乡村的饮食简单而粗糙,对饮食产品的包装设计更是匮乏。饮食门类和菜单缺乏设计包装,难以达到接待标准。因此凡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农民,对其都要不间断地进行餐饮培训,提高其餐饮服务水平。

(四)要丰富乡民文化生活

由于城镇化建设,小城镇综合整治工程初显成效,被村庄包围的小城镇相对而言,成为村民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集聚地。然而因为精神空虚,赚钱途径缺乏,不少农民染上了赌博,这是很恶劣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村民进行素质提升的文化教育。可以利用职业学校的资源开展农民培训,文化礼堂、村民图书馆也要真正发挥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要恢复社戏传统,丰富乡村传统曲艺,提高手工劳动水平,提倡村村有特色。要推进社区与村结对活动,医疗队进村,村庄也要设卫生服务站。要在社区增设乡村体验窗口,方便社区居民下乡休闲与体验。要促进城乡交流,举行“名师下乡”“名医下乡”“名设计师下乡”“名艺术家下乡”等活动,在村庄专门设立城乡交流窗口,使丰富的城市人才资源与乡村共享。要促进乡村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在乡村设立旅游纪念品柜台。要整理乡村文化,开发乡村传统文化,树立村民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农民旅游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旅游
旅游的最后一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 09:16:04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