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宝莹,赵 昕
(德州市水利勘察设计研究院,山东 德州 253014)
德州市德城区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山东、河北两省交界处,是委市政府所在地,总面积539 km2。辖6个街道办事处、4个镇、2个乡。地形为典型的黄河冲击平原,受黄河主流泛道、漫流沉积、静流沉积及风力堆积等因素共同影响,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平缓倾斜。境内主要有漳卫新河及马颊河,这些河道除汛期防洪排涝外,平时主要起引蓄黄河水的作用,区域内多年平均径流深51.0 mm,主要集中在汛期,平时无径流可用。
德州市德城区水网建设依托漳卫南运河(减河、岔河、南运河)、马颊河为防洪除涝主河道,以现有和规划新建的水闸、排涝泵站为调控节点,通过已有和规划新建的河道连通工程联通主河道及其支流进行分洪调度,构建起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依托已建和在建的南水北调东线潘庄引黄、李家岸引黄等骨干调水、引水工程,通过已有和规划新建的机井、平原水库、河道连通工程、地下供水管网工程,构建起城乡一体的供水保障工程体系;依托潘庄引黄骨干引水工程,通过已有和规划新建的机井、河道连通工程、河道拦蓄工程、排涝工程,构建起配套完善的农田灌排工程体系;结合支流以下河道及沟道治理,通过水系水土保持、绿化、湿地保护与修复等工程,构建起良性循环的水系生态安全保障工程体系;通过建立先进高效的水利信息化体系和科学完备的水管理保障体系,优化调度洪涝水,合理配置黄河水、长江水、当地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基本建成集防洪、供水、生态安全多功能于一体,“五水统筹、库河相联、引蓄自如、丰枯相济、余缺互补、灌排结合、城乡一体、管理科学”的德城区现代水网,实现“防洪调度安全、资源配置合理、水系生态健康、综合功能完善”的目标。
以引黄干渠及引江干渠等为输水大动脉,以河(沟)道、灌溉渠道及地下输水管道为经络,以闸坝、平原水库、塘坝等各类蓄水设施为调蓄中枢,建立起“外引内蓄、库河相联、多源互补、城乡一体”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体系,形成“以引调客水为主、以本地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为补充、以深层地下水为应急储备”的多水源联合配置格局,实现多水源、多工程、多用户联合调度、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按照“分流入海、分区防守”的流域防洪格局,以河系为单元,依托上游岳城水库调控、大名泛区蓄滞洪区缓滞,在下游尾闾河道治理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内堤防整修、河道整治、建筑物配套及维修加固,河系连通工程建设,河系闸坝控制,相机调水及非工程防洪措施等,提高或恢复河流的防洪标准和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形成工程配套、运用自如、安全程度高的防洪减灾体系。
围绕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保障有利的粮食安全体系以及“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广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结合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以及千亿斤粮食、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重点开展了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末级渠系改造、泵站提水灌区和机井灌区节水改造、小型排水泵站配套、排水沟道治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等,恢复、整合、巩固、提升灌区灌排设施配套水平。
建立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在内的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保障最小生态环境用水需求,把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遏制,水污染状况得到全面改善,水资源质量基本满足水体功能要求;不断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家园。
构建起与省级水利信息网配套链接,与区级水网无缝对接,以服务于德城区现代水利为基本任务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实现信息采集传输网络化、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智能化、水资源配置保护科学化、工程运行调度自动化、远程监控管理可视化、政务业务办公电子化,全面提升水利指挥决策、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运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推动水利现代化。
全区新增长江水1.299 6亿m3、雨洪水资源0.08亿m3,合计新增供水能力1.379 6亿m3。按照全市万元GDP取水量104 m3测算,新增供水量将可新增GDP产出约132亿元。供水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和客水资源的引进,有力地缓解了全市水资源紧缺状况,保障了特大干旱和持续干旱年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用水需求。
干流河道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各支流河道恢复“64年雨型”排涝、“61年雨型”防洪的原设计标准;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实施后,区内预报、预警、通信、避洪、撤退、救生等设施齐备,真正做到生产、防汛平战结合。同时,德城区防洪能力也大幅提高,达到100年一遇标准。同时,通过引调水工程的建设,可以基本解决城乡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通过农田灌排体系的建设,增强了农田抗旱能力。
针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引洪促渗、生态补水、提高自净能力等措施改善水环境,使河流恢复自然健康,形成“一河清水,两岸绿色,城景交融,人水和谐”的美丽景象;通过拦河闸坝,汛期拦蓄洪水,非汛期对河道中下游进行生态补水,使区域内主要河流非汛期生态基流得到有效维持,减少河道断流现象的发生;通过城市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建设,最大限度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