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平 陆 杨 鹿 青
1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安徽 马鞍山 243000
2 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江苏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00
正文:
把两辆外型完全相同的汽车放在同样的街区,把其中一辆车的引擎盖和车窗都打开,另一辆封闭。结果,前者在几天内就被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后者却完好无损。接着在完好无损的那辆车的窗户上打了一个洞,仅仅一天工夫,车上的所有窗户都被打破,车内能拆能拿的东西全部丢失。这就是著名的“破窗原理”。“破窗原理”告诉我们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效仿,甚至变本加厉。而我国施工现场的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不计其数且触目惊心,我国亦非常重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1]。
“破窗原理”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亦是常见。例如,一名工人不戴安全帽没有得到制止,那么可能就会有第二个人、第三个人效仿,然后势必将会导致一大批人不能正确使用劳保用品。配电箱中的一个空气开关接线不符合“一机一闸一漏”而无人整改,那么用不了多久“多机一闸”的现象将屡见不鲜。整个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也将面临混乱。著名的“海因里希事故法则”[2],即在事故中,死亡、重伤、轻伤和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29:300。这个统计规律对于不同的生产过程、不同类型的事故不一定完全相同,但说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故,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而在施工现场中,第一扇“破窗”可能就会导致一场血与泪的教训,一场导致生命和财产损失的事故。事故虽有偶然性,但是不安全因素或动作在事故发生之前已暴露过许多次,如果在事故发生之前,抓住时机,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许多的重大伤亡事故是可以的避免。
人在施工现场中毋庸置疑起着主导地位,引起违章作业与事故的主导原因还在于作业人员这个主体。人的因素主要包括安全知识缺乏以及安全意识薄弱导致的不安全行为。
2.1.1 安全知识缺乏引起的不安全行为
某些施工单位忽视安全管理人员以及现场施工人员安全方面的培训,导致安全管理人员及现场作业人员缺乏安全知识,就会导致不知而犯。而作业人员对自己岗位的基本操作要点及安全注意事项都不能掌握的话,那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违章作业也就不足为奇了。尤其是农民工,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培训,安全技能较差违章作业的情况颇为严重,上岗前后几乎没有经过培训,严重影响施工现场的安全性。
2.1.2 安全意识薄弱引起的不安全行为
很多建设工程单位现场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毫无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对施工现场的相关机械设备以及必要的安全保护设施随意摆放或是改装拆卸[3]。更甚者,某些作业人员已经了解到相关的操作规程及安全注意事项,而为图方便或者省力对安全规章视而不见、故意违章作业。例如,有些工人在施工现场中屡次不戴安全帽,进行高空作业时未佩戴或者不紧扣安全带。这些都是由于作业人员没有意识到违章作业后果的严重性,反而认为安全规章的条条框框是束缚生产水平的枷锁所造成的。
材料和施工配套设施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而其质量对工程施工的安全影响很大。由于在施工中所需的与安全有关的材料及设施种类繁多,采取全数检查是难以实现的,但是采用抽检的方法,又会产生遗漏现象[4]。再加上某些施工单位不按合同规定购买、维修和保养材料、机具及施工设备,使施工材料和机具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留下了安全隐患。例如,起重机钢丝绳抗拉强度不足或者断丝超标未及时更换,脚手架钢管壁厚不够,以及机械制动防倾覆等安全设施失效等都是严重影响施工安全的隐患所在。
外在安全环境缺陷包括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脏”、“乱”、“差”的施工现场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包括高温酷暑、风雨和雾霾等,很多工程都是露天作业,作业人员受这些不良气候的影响,易出现视线下降、反应缓慢、注意力不集中、体力消耗大、呼吸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施工的安全风险增大,容易引起伤亡事故[5]。“脏”、“乱”、“差”的施工现场环境包括:作业场所狭窄,施工材料、设备乱摆放,照明光线过强或过暗,地面有油等等,这些都会对人的行为和物的状态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安全事故[6]。
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众多的施工人员、施工设备、材料等。施工环境复杂,高危作业较多,也是事故频发的区域。要做到事无巨细,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安全管理存在明显的不足,安全管理只是一种粗放型的管理,并没有具体到各个方面。一是安全管理人员的精力与能力有限,不能做到时刻监管;二是某些监管人员抱有侥幸的心理,对人员的施工没有进行有效的规范,对施工设备没有进行有效的检查,而往往正是这种侥幸的心理酿成大祸[7]。另外,安全管理人员自身缺乏安全知识,相应的责任意识就会不强,安全管理水平和技能低下,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影响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安全教育培训是提高全员安全素质,防范事故发生的对策之一,也是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的基础。
加强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安全管理素质。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岗前培训,包括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使其了解、掌握、遵守本工种和各项安全技术操作规范,有了安全意识并且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持证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参加专业培训,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所有人员必须定期进行安全技术考核,施工单位要建立起对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的制度[8]。
《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公告六条规定》中明确要求企业须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在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必须在重大危险源、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场所设置明显标志必须在有重大事故隐患和在有较大危险的场所和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标志。可见标示标牌及公示在安全管理中占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严禁烟火”、“禁止合闸”、“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等标示标牌是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最为直观而有效的方式。
加强进场物资的把关盯控,对施工中涉及的材料机具、劳保防护用品按相关标准进行审核验收。编制机械设备维修与保养计划,由专业人员操作并形成记录。
施工前,应组织班组交底,主要突出以下内容:(1)告知施工过程中的作业危险特点、重大危险源及危害因素;(2)针对危险点和重大风险源制定具体的预防措施;(3)作业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4)特殊工序的操作方法和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标准要求;(5)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后应采取的自救方法、紧急避险和紧急救援措施等[9]。
施工过程中,尤其是对于某些安全重点把控环节,如深基坑作业、营业线(邻近)作业、大型机械作业、高大模板及脚手架施工等,现场应设置专人指挥,配备安全员及防护员,一旦发现不安全因素,立即停止施工,从而减少违章及事故的发生。
施工作业结束后,应对现场物资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整理,及时切断相关电源电路。对于有危险的施工场所要及时进行封闭或派专人值班看守。
为了及时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需要第一时间知道“窗子”破了而进一步采取措施。这一方面主要靠日常的安全检查与监督,如周期性安全检查、季节性检查、设备状态检查以及临时用电、高空作业等专项检查。当然,在当今这个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有很多智能检测监控设备与设施可以应用到安全管理中。不论是传统的还是智能检查与检测,都能够及时地去发现并处理违章作业行为并且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从而在事故发生前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中。在安排布置安全生产工作的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检查计划,认真落实安全检查工作,这是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交流经验,保证安全生产的必要措施[1]。
在日常检查及旁站中,如何处理违章作业是决定安全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安全管理中,应该注重以理服人,首先向违章人员讲明错在哪里以及这么做的后果,对于有改过行为的应该予以鼓励,毕竟安全管理中,被管理人员的心态和积极性是影响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对于严重危害安全生产或屡教不改的违章行为,应该坚决予以制止,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罚,以儆效尤是防止事态恶化行之有效的方法。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应该尽一切努力避免任何违章作业的发生,安全管理应该做到“软硬皆施”。在对作业人员的教育与沟通的过程中要“软”,不能一味地将安全规章的条条框框生硬地强加在作业人员身上,因为作业人员作为安全生产的参与者与维护者,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最根本的解决违章作业现象。而“硬”在于针对恶劣违章行为以及任何可能危及安全生产的行为,要坚决说“不”。必要时应当停止作业直至整顿合格,冒险作业的教训实在太过沉痛而又是无法挽回的。最后,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安全管理人员,更应该不断地与时俱进,熟练掌握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提高自身安全理论知识,锻炼应对、解决紧急情况的各项素质,完善各项安全管理体系,将安全管理作为一种生产力融入到施工生产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