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宅区安全性设计简析

2018-03-25 10:11:50JieDai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年24期
关键词:空间建筑设计

戴 洁 (Jie Dai)

美国纽约州山尼联合事务所(Schenne and Associates, East Aurara, NY, 14052)

正文: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明显的变化:社区不断升级,新建小区不断涌现。人们在享受小区带来的便捷性、舒适性的同时,对小区的社会安全、住宅安全也呈现梯次上升态势。而小区的安全,与小区的建筑环境设计密切相关。本文将从建筑防卫空间、防卫领域空间以及防卫的硬件与软件三方面给出分析。

1.建筑防卫空间

近代美国的建筑规划专家简·雅各布斯,Jacobs, Jane(1916-2006)是第一个提出城市街区环境设计与城市街区环境安全存在关联的专家。她提出了“街道安全三要素”、“街区小公园的属性”以及“城市有效的街区”等概念。而这些要素无一不折射着居住安全的思想底蕴。美国建筑规划师奥斯卡·纽曼最早提出了建筑《可防卫空间》(OscarNewman,1972年初版)理论。他统计分析了纽约近15万户住宅的犯罪率与层数及发案地点的关系,又比较分析了几个规模、密度、位置、居民结构等条件基本无差别而犯罪率相差较大的小区,结果发现犯罪率与建筑的结构和建筑环境有很大的关联性。高层建筑中的犯罪率明显高于低层,公共区域中的私密场所(如电梯间、隐蔽处公共走廊等)案发率高于其他场所,等等。纽曼认为可以从优化建筑环境设计理念出发来促进对犯罪的防范,并提出了可防卫空间这一新概念。

首先是,建筑可防卫空间应该包括除建筑死角(如马路的尽头、楼道的尽头、楼顶等)以外的所有空间。规划设计时,应尽可能的增加这些空间布置,并保持这些空间之间的连通性、公共性和可广泛的使用性。建筑物尽可能保持错落有致、高差分明,保持视觉的畅通性和可环视性;保持小区内小公园、小广场、小商铺、小步道功能之间有效衔接,保持功能的多样性、连通性,维系人群的数量性和流动性。

其次是,在不可防卫空间中,应尽可能增加人工干预陈设。例如,在公园的死角、步道的尽头、楼宇的顶端、地下室的背阴处等,设置安全警示牌、进行物理隔离或安置监控设备等。近些年,高层建筑楼顶呈现犯罪高发趋势,因此,应加强高层楼顶管制。

再者,为保障小区可防卫性空间的合理存在,建筑规划部门应严格控制建筑密度上限,保持小区消防通道、公共安全防控通道的合理布置和畅通性。

2.防卫领域空间

奥斯卡·纽曼还分析给出了创造安全环境的几个要素,明确指出领域性应是住宅设计

新的理论基础。必须加强建筑空间的领域性设计,领域之间应有明确的标志,纽曼将小区空间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与私密空间四个领域,相当于从公共街区进入小区,再通过组团中心或楼内公共设施(如电梯、楼梯、步道等)到达住宅,每一空间区域都要有人使用和关注。此外,还要考虑自然监视与设备监控的有机搭接。

小区的公共道路、绿化带、公园、小广场、开放的健身娱乐设施、商业服务网点等,属于公共空间,它们对小区的安全性可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应保证设计到位、科学合理、有序存在,以保持空间位置的可视性、畅通性与公共服务性为首选涉及要旨。

小区相对封闭的活动室、社区医院、幼儿园、物业服务网点等,属于半公共空间,保持这些空间的功能性、活跃性,对社区的安全也能起到良好的协同防卫作用。

小区的入户楼道、入户电梯步道、入户连廊、入户门廊等,基本属于半私密空间,方便邻里之间加强相互监护,从而提升小区的安全性。以济南市历城区鹊华天禧小区设计为例,在连廊和电梯入户门之间,增加了活动门,提升了安全性;在步梯入户处增加了活动门,既保持了一定的私密性,又提升了安全性;不同的单元门,采取不同的设计:有的电梯门和入户门之间也增加了一层活动门,同样起到了私密性和安全性的双重保护。在一梯两户设计中,两个入户门之间相互90度守望,极大地增加了邻里之间相互看管(守望)的便利性。

小区的住户应属于私密性空间,一梯两户或者是两梯四户或者是其他户型设置,都应该做到户门间可环视,起到有助于相互守望,相互交流的作用。

3.可防卫设计的硬件与软件

小区的可防卫设计的硬件配备,应包括;小区的道路(步道)、公园、建设娱乐设施、小广场、小绿地、小树林、公共服务设施、照明、消防、环保、安保等各种设施;设施的设计构成应符合可防卫空间要求,突出功能性,增加实用性。

小区的可防卫性软件包括小区的安全设计理念、可防卫空间布局理念、小区的安全文化建设等。同时,随着可防卫空间的划分和领域防卫空间意识的提升,它还会促使小区的安全意识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而带动小区具备能动性安全防卫功能。其次,小区的安全文化建设也会对小区的安全产生持久的积极作用。包括但不限于小区居民的安全意识养成、安全责任感、安全知识培训、安全案例讲座等等。此外,小区安全志愿者(不包括正规安保人员)、远程物联网志愿者也不可或缺。

综上,城市住宅区安全问题,既与社区治安程度有关,也与居住建筑结构防卫环境以及小区(楼宇)建筑环境设计有关。良好的居住建筑结构邻里环境,是居住安全的关键要素之一。楼梯、走廊、电梯出口、入户门区域等半私密空间的设计,要兼顾可防卫领域性空间要求,包括消防设施、应急灯、呼救设施、报警装置、监控设备等配备。楼宇总体布局以及开放的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一定要兼顾平面连贯性、畅通性、功能便利性、空间可视性和聚众吸引性等特色。另外,小区的安全文化建设对住区的安全也同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内外兼顾,整体协调、软硬兼施、持续有效是我们对住区整体安全设计的良好诉求。

猜你喜欢
空间建筑设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北方建筑(2021年6期)2021-12-31 03:03:54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36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现代装饰(2020年6期)2020-06-22 08:43:12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8
设计秀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7
有种设计叫而专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6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QQ空间那点事
学与玩(2009年6期)2009-07-03 09: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