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勇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新疆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830000
正文:
前言:环境评价能够为环保部门工作提供相应的依据,是减少环境问题的重要方法。不过因其涉及内容较多,所以环境影响评价效果与质量通常会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现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从业经验,分析常见环境评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环保工作有效性。
环境评价工作涉及到众多内容,除了要了解影响环境的污染物产生位置、数量、种类、方式以外,还要掌握污染物治理、控制、预防的方法。找出合理的污染物解决方式,减少污染物治理对环境的进一步影响。这些因素全部都是环境治理必须要重视的问题,是环评工作参与的重要前提,对环境影响工作影响比较突出,意义重大。环境分析工作就必须做到公正客观、实事求是[1]。做好数据准备与处理、保障资料可靠、方法对路。而以目前国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情况来看,当前很多环评部门并没有做好这项工作。比如某些环评单位事实上只能通过简单工艺流程取代环评分析过程,用物料衡算法分析与计算小型钢铁厂污染物排放情况。由于分析方式不合理所以得到的排放量有些时候甚至会超过中等级别的钢铁厂,存在分析不精准、不合理问题。
环评内容由环境标准、基础标准、样品标准、监测标准与污染物标准五部分构成[2]。其中应用环境标准和污染物标准时候需要先行搞清楚环境本身的功能、级别、环境标准。简单来说就是不能通过人为的方法降低标准或提高标准。比如某环评项目的对象为农灌用水,可是评估者却并没有用农灌用水评价与衡量,而是应用渔业标准。由于农灌水标准没有渔用水要求高,所以得出的结果为水质严重污染。为了解决水污染问题就必须铺设下水管道将废水排出到外界,通过扩大水体的方式完成污染物的净化与稀释。这种方式会直接增加投资,不仅违背了简单直接的水问题治理原则,同时也会引发比较严重得了浪费问题。
公众作为环境的直接受影响者,公众有必要参与到环评工作当中。世界银行将环评公众参与定义为基础性任务[3]。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显然并没有满足与达到世界银行要求。在民众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的今天,人们渐渐意识到生活品质、生活质量才是必须追求的生活要素。人们的环保意识在此过程中得到了不断增强。可是因没有处理好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所以很难正确理解环保、污染与发展关系。据了解,当前很少有人民主动参与与介入到环评工作当中。国内环评工作大多停留在环保部门的独自操作。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环评工作有效性迟迟得不到有效保障。
环评报告是环境工作的依据与资料。环评报告内容应包括准确的数据、详细可考证的资料,标准应契合实际情况,模型应能够体现环保工作实效性要求。评价结果必须保障客观、公正与实事求是。可是以笔者对国内环评工作的了解,许多环评报告书都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一问题必然会影响环评工作有效性。具体表现为实质性内容少、资料仅仅统计废气、废水有组织的排放,评价结果失真。评价结果不准确,缺少实用性与针对性。
为了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质量,就必须明白环境、生产之间的关系。工程单位必须明白项目情况,包括项目操作方法、生产过程、污染分布、污染类型以及污染物的治理方法、治理效果。工程单位需要主动承担起污染分析,当然也可以和评价单位、设计单位一同承担责任。因环评本身有着超前性特征,所以有时候很难准确统计污染物排放量与浓度。这就要求在环评中工作人员必须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调查、类比与分析,在反复核校中取得更为客观的数据分析结果。
需强调的是评价标准必须满足于契合当前评价使用要求。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环境的结构与形式体现出瞬息万变的特征。很多发展中地区很有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就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应当结合本地区强度设计环评标准。当然还要根据调查时间与资料获取时间之间的间隔确定资料可信度。
地域资料必须满足真实性要求,最大限度的避免与减少人口情况、工农业分布、地质状况、地理位置和实际环境数值差异。
我国环保总局早在2006年就已经发布了公众参与环评工作的方法,颁布的目的是从公众之处尤其是利害团体、利害关系人得到要求和意见,从而兼顾好各个方面的利益,确保环评工作能够体现大众性,满足生态环境建设要求。采取可行、有效的方法控制与减少工程对环境的侵害与影响。当然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环保局有必要创建监督管理机制,确保该工作的顺利落实,提高公众参与能力与有效性。
环保部门必须具备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与事业责任心,主动贯彻国家与地方的环保法规,将为社会服务作为环评质量的第一要素。当然环评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也是必须注重的问题,环保局有必要定期搜集其他单位的环评成绩与报告书,掌握先进、成功的方法与经验,以此为依据不断提升本地区的环评报告质量、环评技术。环保局有必要主动向各地区环保单位传授优秀的环保经验、方法与成果。通过交流学会,完成环评工作的体验、经验传授。
结语:以当前国内的形势来看,我国环评工作问题多且比较突出,这些问题会影响环评工作有序开展。有关单位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解决上述问题。比如认真对待与处理评价资料,全方位展开评价标准设计,保障评价标准有效性。建立更多的渠道激发与激励群众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当中,保障环境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用完善的体系和制度保障环境评价有效性,这是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