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排水管理服务中心,山东 济南 250000)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不断出现,暴雨天气越来越多,多座城市变身“水城”,内涝成灾,导致交通阻断,财产受损,“城市看海”已成为网络热议,公众对此反响强烈。济南城区也存在低洼区域内涝问题,1987年“8.26”和2007年“7.18”的暴雨洪涝灾害造成巨大损失,本文结合济南市实际情况,深刻剖析城市防洪除涝面临的形式,探讨城市防洪除涝的措施,对济南市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个阶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济南市南有群山,北有黄河,中跨铁路,地势南高北低,东西狭长。以英雄山路——纬二路——天成路——济泺路沿线路面高程为例,二环南路处为120m,长途汽车站处为24m,黄河大坝泺口处高程为36.40m,从二环南路至北园大街长度约10km,高差96m,道路平均坡降接近10‰。强降雨时,城区南部降水向北部迅速汇集,疏泄不及,且受胶济铁路的阻碍,极易形成内涝。小清河是济南城区唯一的外排河道,坡降不足万分之一,城区内河道均汇入小清河进行外排,汛期对城区工商河、西泺河、柳行河等排洪河道易产生顶托,导致河水漫溢,排水不畅。同时,济南市北部滞洪区尚未建成,主城区部分河道过水断面小,排洪能力低,收水能力有限,易造成区域性积水;城区雨水管网系统短期内难以完善健全,排水能力有限;中心城区胶济铁路等多条铁路横跨,对城区防洪排水体系造成一定干扰,致使部分河道产生行洪瓶颈。汛期遇短时强降雨易形成城市上游道路行洪、中游立交道积水和下游低洼地区内涝。
济南市属大陆性气候,夏季酷热多雨,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年均降雨量约670mm。汛期内降水频繁, 降水分布不均,局部性暴雨时有发生,且呈现突发性强、来势猛、速度快、可预报性差、向城区集聚等特点,市建成区易出现较大汛情和险情。据统计,济南市近百年来共发生水灾22次,平均4.90年出现1次;1949—2017年,济南发生洪涝灾害32次,平均两年1次。特别是1987年8月26日和2007年7月18日的两次暴雨洪涝灾害,给济南市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近年来,结合水生态文明建设及海绵城市建设,济南市按照“南部缓蓄、中部分洪、北部疏泄”的治水战略,强化城市防洪基础设施建设,济南市城市防洪除涝能力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但城市防洪排水体系建设仍远远滞后于城市发展进程,城市自然河道、沟渠防洪除涝和市政管网排水能力还相对较低,基础仍薄弱。
1.3.1 工程设施建设滞后
济南市先后实施了城区河道综合整治、低洼地区排水改造、铁路立交道排水改造、河道行洪瓶颈改造等工程措施,城区防洪除涝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部分已完工工程在缓解道路行洪、立交道积水、低洼地区内涝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济南市防洪排水体系建设存在如下问题,仍需进一步加强。
a.南部缓蓄功能尚需进一步加强。根据济南市地形特点,需在城市上游综合运用蓄洪、疏洪、拦洪等手段,通过建设拦洪塘坝、截洪沟等工程措施,疏导洪水进入塘坝或排洪河道,实现有效蓄洪。而目前济南市经十路以南缺乏相应的拦洪设施,南部山区拦洪工程尚未启动,塘坝蓄水、屋顶集水等工程措施尚无实质性进展。
b.中部分洪设施不足。为进一步减轻洪水对市区的冲击危害,缓解小清河干流的排洪压力,需在城市中游建设相应分洪设施,分流城市上游洪水。目前,中部分洪设施仅有腊山分洪道,手段单一,达不到分洪的作用。
c.下游疏洪主要工程建设尚未完工。在城市下游,部分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尚未完工,小李家滞洪区等工程尚未启动,影响了部分防洪除涝基础设施发挥疏洪的作用。
1.3.2 城区防洪除涝体系建设尚需整体提升
随着济南市城市开发建设规模不断加大,路面硬化面积逐步增大,雨水下渗能力减弱,路面雨水径流增大,部分建设项目重地上、轻地下,排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中心城区排水体系因历史原因,排水除涝能力明显偏低,遇短时强降雨产生的道路行洪、区域性积水等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消除。
a.东部城区雨污水管网及收水设施不健全。济南市东部及西部城区开发建设速度较快,但雨污水管网及道路收水设施建设滞后。东部城区开发建设规模加大,硬化面积逐步增大,但世纪大道、凤鸣路等重要交通干道因忽视雨水管网建设,致使路面雨水径流不能通过管网收集进入排洪河道,造成道路行洪及部分低洼路段积水,进而对城市交通及居民出行产生影响。西部城区雨水管网不健全,造成腊山立交周边等部分区域性积水。
b.中心城区原有雨污水管网设计标准偏低,雨污合流现象普遍。中心城区部分排水干管设计标准偏低,管径偏小,且支管建设不配套,与主干管不衔接,造成下游雨污水管网常遭淤积,排水不畅,逢中到大雨时检查井顶托,管网冒溢,加剧了道路行洪,导致大量客水汇入立交道,造成立交道积水。
1.3.3 河道占压棚盖及滞蓄洪区的侵占对济南市排水体系产生影响
a.城区河道占压棚盖较多,河道行洪断面不足。济南市主城区部分河道如羊头峪东、西沟、山大路边沟、黄台南路边沟、仁智街边沟等河道因棚盖较多,致使河道上游收水能力丧失,下游因断面不足或淤积严重,排水不畅。同时,近年来小清河北部地区、白马山片区等城郊接合部存在无序开发、违章建设等问题,部分自然排水体系被占压、棚盖,甚至填埋,致使河道收水及行洪能力减弱。
b.旧村改造等开发建设项目缺乏对蓄滞水功能的保护,区域蓄滞水功能丧失。济南市城区河道多发源于上游水库或池塘,如东泺河发源于羊头峪水库,全福河发源于浆水泉水库,大辛河发源于孟家水库等,近年来随着城市上游开发规模不断扩张,原本具有缓蓄水功能的部分水库、塘坝已逐渐消失,具有聚水功能的自然沟渠被侵占甚至填埋,只能利用道路行洪,加剧了洪水对下游城市的冲击。
1.3.4 在建工程对济南市防洪排水体系形成干扰
近年来,为加强城市防洪除涝能力,济南市启动了部分工程建设,点多面广,部分项目对地下雨污水管线的保护力度不够,甚至对管线造成破坏,影响了区域雨水的排放,对城市防洪排水体系造成一定干扰。
济南市在实施河道疏浚清淤、雨水收集及排水泵站改造等防汛应急工程的基础上,先后启动了小清河综合整治、腊山分洪及其配套工程、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城区铁路立交道排水改造、低洼地区改造等一系列工程措施,城市防洪除涝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济南市结合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对城区兴济河、工商河、全福河、大辛河等河道实施了拆迁拆违、河道清淤等工程建设;对南圩子壕、全福河、生产渠等重点河段占压棚盖进行了拆除;对兴济河、全福河、机床二厂沟等河道实施了拓宽改造;对历阳河上游实施了削峰谷坊建设等一系列防汛工程措施,部分上游河道缓蓄洪水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区兴济河、全福河等主要河道行洪能力达到了五十年一遇至百年一遇的行洪标准,行洪能力进一步提高。
济南市实施了段店、纬十二路、陈家楼、生产路、黄台、殷陈等立交泵站改造工程;实施了生产路、北关北路铁路立交道排水改造工程,在进一步提高立交泵站排水能力的同时,对立交道客水实施截流和分流改造,减少客水流入,生产路、北关北路等立交道积水问题得以缓解;结合市区南高北低、易造成道路行洪的实际,对舜耕路、玉函路、历阳大街、英雄山路、经一路等主要道路和易积水路面实施收水工程,通过增设收水口,改造雨水箅等措施,有效缓解了道路行洪。结合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建设,重点做好沿河道路收水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河道收水能力。
根据济南市城市防洪排水体系面临形势,结合济南市目前城市防洪工程及非工程措施经验教训,提出相关建议对策如下。
针对济南市城市防洪排水体系现状,面对济南市城市防洪排水体系面临的严峻形势,立足长远,科学规划,继续按照“南部缓蓄、中部分洪、北部疏泄”的治水战略,统筹安排中长期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快缓蓄、分洪、疏泄工程建设步伐。
3.1.1 加快缓蓄、分洪、疏泄工程建设步伐
a.尽快启动南部缓蓄工程建设。在济南市城市上游综合运用蓄洪、疏洪、拦洪等手段,通过建设拦洪塘坝、截洪沟等工程措施,疏导洪水进入塘坝或排洪河道,加大对城区河道上游水库、塘坝的保护力度,恢复缓蓄功能,实现有效蓄洪。在济南市经十路以南尽快建成相应拦洪设施,充分利用塘坝蓄水、屋顶集水等工程措施,减轻洪水对下游城市的冲击。
b.加快中游分洪设施及滞洪区工程建设。加快腊山分洪配套工程建设,尽快实施大涧沟、九曲截洪沟、文庄沟等河道整治改造,确保洪水进入腊山分洪道,分流济南市西南区域洪水通过玉符河进入黄河,减轻洪水对市区的冲击,缓解小清河干流的排洪压力。同时尽快启动城区北部滞洪区工程建设,恢复小清河滞洪区滞水功能。
3.1.2 推进城区防洪除涝工程建设
a.启动低洼片区排水改造工程。结合片区开发,特别是棚户区改造和旧村改造工程,启动低洼片区排水改造工程,全面提升区域排水能力。按照由中心城区河道整治逐步向绕城高速周边扩展,由主河道整治逐步向河道支流扩展的实施步骤,全面推进白马山、王舍人及小清河北部等低洼片区排水改造。
b.结合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全面提升河道行洪排水能力。加大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征地拆迁推进力度,按照河道规划断面要求,形成规划河道断面,加快沿河道路收水及配套雨水管网建设,全面提升河道行洪排水能力。
c.结合城区道路建设改造,全面提升道路排水管网排水能力。结合城区道路建设改造,进一步提高工程设计标准,完善雨水管网及道路收水设施建设,对支管建设不配套及老化严重的雨水管线进行建设改造,力争一步到位,全面提升排水能力。
3.2.1 完善城市防汛指挥调度系统
在调整充实城市防汛指挥部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细化各级各部门的职责,不断增强城市防汛指挥、协调能力;完善汛情发布及报送机制,建设城市防汛信息发布系统,明确汛情发布责任主体,做好汛情、水情、险情的发布、预警和上报工作;针对城市防汛工作新出现的积水问题和薄弱环节,增加和优化视频监测点,加强与数字城管、公安交警、气象部门的信息共享,力争实现视频监测的全面覆盖;逐步增加无线报话系统的机站数量,减少无线对讲系统的通话盲区;增设城市防汛指挥特种车辆,满足极端气象条件下的靠前指挥需要。
3.2.2 完善应急预案并加强相关演练
重点完善雨情、汛情的发布系统和程序,完善防洪设备预置、绿色通道等应急抢险措施,突出特殊条件、特殊地段、特殊单位、特殊人群的应急防范工作。以厂矿、校园、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为主,继续组织有针对性的实战演练,检验、提升抗洪抢险应对能力。
3.2.3 做好物资储备工作
继续加强防汛物资的储备,重点充实防汛物资的储备种类和数量,加快移动监测车、抢险救援车及大型移动排水泵车等特种车辆的购置和改装工作,确保汛期发挥作用,提高应急抢险能力。
3.2.4 加强防汛宣传工作
通过新闻媒体、宣传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扎实开展防汛宣传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增强市民的防汛知识和防范技能。
3.3.1 强化日常维护管理工作
按照建管并重原则和管理重心下移的要求,加大对河道等各类防汛设施的日常管理力度,做好城区内排水河道、管网、暗渠、雨水井、排水泵站的清淤疏通、维修和养护工作,提高排水能力。
3.3.2 加强各类排水设施建设与保护工作
针对济南市建设项目工程量大、建设主体多的情况,进一步加强各类建设工程防汛排水设施规划与建设,加强既有排水设施的保护完善,提升区域排水能力。特别是要加强不同建设主体地下排水设施的合理衔接,有效避免“实施一个大型工程建设,破坏一个区域排水系统”问题的发生。
3.3.3 加强执法检查工作
进一步加大对市区占压、棚盖河道及防洪沟渠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汛期排洪畅通。特别是在城乡接合部,严格控制填埋占压现有河道,尤其是占压自然排水沟渠的问题。
3.3.4 不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从规划控制入手,做好片区防洪规划控制的实施,逐步完善市政工程排水设施建设审批和验收移交机制。同时,进一步理顺不同建设平台之间,防洪设施及雨污水配套管网规划、验收机制。
[1] 贾超,李术才,曹升乐,等.济南城市防洪现状及对策分析[J].灾害学,2009(1):31-34.
[2] 尹承美,梁永礼,冉桂平,等.济南市区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10(2):26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