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 辽宁 海城 114200
正文:
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在具体建设阶段,保障房住房工程容易受到外界各方面的影响,要想从根本上确保其工程质量的有效提升,施工单位必须要根据合同当中的内容以及相关施工标准来进行,特别要提高自律意识,在工程建设当中,始终坚持为社会和自身负责的态度来进行。
现阶段,在保障房质量监管工作当中,普遍存在着“重制度、轻执行”的情况,在具体工作当中,很难真正的将相关制度落到实处。工程项目具有唯一性和一次性的特点,各个项目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互相独立,然而因为执法部门缺乏对人员的合理设置,出现了执法成本过高的情况,同时和社会公众关系密切的住宅分户检测验收工作也不到位,其主要就是由于监管人员专业技术不高、缺乏经验而导致的,从而导致在建筑期间,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无法做到及时发现,从而大大降低了监管执行力。
在具体建设阶段,一些保障房住房工程质量监管机构权责不明,各个监管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各自为政,从而造成监管空白的产生,同时质量监管机构没有执法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执法效率。在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当中,为了躲过质量监管,采用抽查方式,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来进行施工,从而造成各种质量问题频发,严重威胁到了保障房住房工程的质量安全。同时在处罚有问题企业的时候,整改力度不大,威慑性不强,从而导致效果不佳。
在具体建设阶段,通过对大量工程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发现在保障房住房工程当中,对其质量方面的监管大多属于事后处理的方式,没有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但是在保障房住房产生质量问题的时候,再进行监管的话将会导致其有效性大大降低。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对于保障房住房的监管手段还没有彻底改变,对待事情的看法停留在事后处理,和前期控制阶段相比监管手段的有效性明显下降。而要想从根本上确保保障房住房建设质量的有效提高,就必须要采取预防的方式来有效避免该类事故的发生。
在进行社会评价以及工程质量监管体系构建的过程当中,其主要对象为建筑工程业主,对相关流程进行完善,实施满意度调查,充分利用第三方监理机构来评价保障房建设质量,从而有效提升保障的建设质量。保障房建设单位必须要从全局利益出发,合理控制并监管建设期间的质量工作,进而质量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从而合理控制工程质量。建设单位需要在充分了解并掌握保障房建设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工程质量监管,对其相关体系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从而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管控策划水平,对保障房的相关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进行全面分析,确保施工方案的科学、合理性,在具体分配工程质量监管所涉及到的各项任务时,必须要从根本上确保其合理性,进而有效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作为有效确保人们生活基本所需的民生工程,保障房住房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在其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因此需要进行政府联动监管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优势,对保障房建设当中的重点工程和质量薄弱环节就那些重点抽查监督,扩大覆盖范围,尽可能的减少质量风险的发生机率。再者在进行相关任务的分配过程当中,相关负责人必须要根据该保障房的具体建设情况,来进行技术人员的选择,从根本上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所选择的技术除了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之外,还必须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还要定期对其进行专业方面的培训。采用召开技术指导会议的措施,来使每一位技术人员都对自身岗位职责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同时在具体建设阶段真正的落到实处,从而做到责任到人,一旦有问题产生,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相关责任人。另外,现阶段,我们已经逐渐进入到了信息时代,建筑企业必须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来有效检测施工现场材料和人员,进而有效确保施工质量的提升。进一步加强和施工人员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信息共享,从而从根本上保障保障房的建设质量。
对保障房住房建设期进行质量监管,必须要避免资源浪费的情况,有效提升质量监管水平。而质量监管信息化制度的构建,必须要对建设期间的质量隐患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同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进行有效预防,从根本上减少质量安全隐患的发生几率。通过进行质量监管信息化制度的建立,实现对保障房住房工程质量的动态管理,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保障房的质量监管水平。积极采用计算机技术,不断优化质量监管系统,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交相应的数据资料。提高对保障房建设期间的监管力度,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对质量安全管理做到充分掌握,通过网络方式来传输统计报表,充分监督保障房的相关登记信息,对备案资料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同时进行保障房质量监督网络的建立。
总而言之,作为国家限价房,保障房住房项目的利润远远比不上商品房,同时居住在保障房当中的人们通常都是一些收入较低的人们。所以对其质量监管进行研究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