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君
【摘要】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之下,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多角度着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现状,结合地理思维培养的内容展开讨论,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教学 地理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180-02
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引导学生根据思维的共性,对于相关的地理事物或者是现象进行考察,从而找出来其中所存在的联系,进而达到全面认识地理事物的目的。培养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对其终身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当中的重要任务。
1.地理思维能力的相关概述
从含义上来看,地理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当中的关键所在,侧重点在对于通过地理事项和人地之间的有规律的联系,进行有概括的反映。由于地理事项本身存在着复杂性特征,所以,其所对应的地理思维能力也表现出来一定程度上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广阔性。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当结合上述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对于地理问题进行发现、分析、解决。长此以往,学生能够具备综合思考的能力,也能够对于地理现象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1]。
2.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思维培养的策略
2.1 充分利用感性材料
所谓感性材料,主要指的是一些形象思维比较丰富的材料,因为认知上的局限性,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材当中,选择感性材料,对于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直观展示,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当然,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也需要进行点拨、讲解和提醒。譬如说在对于“黄河水系”相关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幻灯片的作用,直观展现黄河上中下游的流域面积,然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黄河三个流域的面积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这种直观的展现与问题式教学法结合在一起,能够使得学生进一步加强思考,从而激活他们的地理思维[2]。
2.2 充分结合地理学科特点
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起来学生的积极性,可以从多角度着手,运用相应的素材,使其能够在学生学习当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的地理学习问题,看起来具有复杂性,似乎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其中却蕴含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如果能够从这些问题着手,带动学生发挥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譬如说“万寿塔”为什么“建”在九米深的地下?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没有直接的联系,在问题抛出来之后,有的学生第一反应就是“塔身过于沉重,沉入了地下。”但实际上,其中蕴含了大道理,由于塔基原本处于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之上,由于年代久远,长江受到泥沙淤积,河床抬高超过塔基,为了能够避免江水浸蚀,在四周筑土叠砖。经过很长一段时候之后,周边的高度在不断提升,以至于塔身呈现出来下陷的情况。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与长江周围的水文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长江上游落差较大,植被情况较好,虽然有泥沙入河的現象,但是因为流速非常快,所以并不足以沉积下来。而中下游河道经过平原地区,携带的泥沙使得河床被抬高,所以会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对于上述问题提出与解决的过程当中,充分利用原有的地理知识,带动学生对于这一方面加强逻辑与思考,进而深化教学目标。
2.3 联系生活实际与地图
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当中,对于中国地理的差异性进行了学习,如果让学生对于南北方的差异进行死记硬背,那么显然不能够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甚至学生还会将一些概念与特征混淆。但是,如果能够在实际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将其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拓展学生的思维,那么就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譬如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在南北方某一地区旅游的照片带到课堂上来,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表达出来自己对于南北方差异的所见所感。
另外,地图是地理的眼睛,在初中地理学习当中,学生会接触到多样化的地图,为了能够进一步拓宽其思维空间,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应当加强地图的使用,譬如说可以借助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柱状图,表达气温的变化特点。
3.结语
总的来说,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终身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促进学生实现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对于教师而言,应当对于这一方面予以高度重视,在课堂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冯红昌.试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6(30):65-65.
[2]陈学军.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D].鲁东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