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
【摘要】课堂模型建构理论是基于课堂教学的先进教学实践理论构建的。它前瞻性的以多种模型要素变换的方式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实施策略和研究方向,而本文正是在课堂模型建构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性地对短篇文言文进行设计探索的。
【关键词】课堂模型 变异理论 背景还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056-01
一、解字入題,变异阅读
省去不必要的开场白,节约一切时间进入到文本中去,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关键,对于这样一篇只有86字的短片文言文,展开文本解读的最佳途径就是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字信息进行文本解析,而文章的标题便是最直接的突破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一起齐读一下文章的题目。
生:《诫子书》!(生齐读)
师:好,那请大家看一看,你觉得这个标题里哪个字最重要?
生:诫!(齐)
师:好,诫是什么意思?
生1:告诫
师:都别急着回答,我们一起来看一张图片(给出古“戒”字的小篆文)
至此,通过文化味丰富的解读“戒”字,引出“戒”有防止过失的意思,而通过呈现“言+戒=诫”的公式,得出利用语言来防止过失就是告诫、劝诫的意思,由此代入主题。而得出这个答案,我们将通过课堂模型当中的变异理论来对文本进行多次的变化朗读,如采用去除标点的素读法,加入标点根据停顿区分节奏的诵读以及最为体现古文阅读美感与张力的平仄读法,这需要教师事先用平仄符号对文章中的每一个字进行标注,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反复多次的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最终在课堂上达到当堂成诵的目的,并将读作为本次教学设计的主线,以读代析,读中生疑,以此作为这节课学生的行为目标。
二、增减有度,突出主旨
在课堂模型当中,还有一种基于对问题反思而产生的模型要素,我们称为矛盾质疑,而在《诫子书》当中,有这样的一个环节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师:大家注意一下,在我们课文的旁边有一幅来自著名国学大师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而在我们的课文当中,诸葛亮写的却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请问我们把“非……无以……”删除掉好不好?
生1:不好!
师:为什么?
生2:因为“非……无以……”这个短语是作为突出强调“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用的。
接着,老师将改写过的课文与原文进行比对,并带领同学们反复阅读,同学们则在可以改与不可改中反复探讨,最终得出不改好的结论,突出了句型“非……无以……”的作用,随后再通过改写文中其他句子的练习举一反三,得出该句型可用的句子形式。
三、补充材料,背景还原
文本的内容越少,教师就越要去深度发掘文本背后的内容和信息,通过背景还原的方式,为学生打开理解文章主旨和内容的新思路。
师:同学们找一找,文章当中哪个字出现的频率最高,或者你认为哪个字最重要?
生1:静
生2:学
师:为什么是这些字呢,作者诸葛亮为什么多次提到这些字 ?
生3:是不是诸葛亮的儿子是个比较闹且不爱读书的孩子。
师: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呈现材料)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与兄瑾书》
师: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诸葛瞻是个早成的孩子,诸葛亮为什么担心他难成大气。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背景材料了解了关于诸葛瞻的一些基本信息,而另外一些材料的呈现,将为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提供更为丰富的线索,如:“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通过这一段材料的引入,让学生发现其中文本创作的背景细节,当学生认识到文章的创作时间与诸葛亮去世为同一年时,全文后半段关于“惜时”的解读也就清晰明确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本节课应用的课堂模型要素概括为:行为目标+变异理论+还原背景+动态视角+矛盾质疑。
我们还可以运用模型当中的多种要素进行全新的尝试和组合,形成设计感强,高思维流量的高效语文课。
参考文献:
[1]林玲.初中文言文教学[D].广西师范大学,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