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多层次人才培养需求改革

2018-03-23 06:49杜希杰
时代金融 2018年5期
关键词:会计学国际化人才

杜希杰

【摘要】现代产业在发展中,呈现出高级化与复合型趋势。这使得,企业必须从对会计类人才的单一需求,向着综合性素质发展。这不仅需要会计自身在工作中,完成成长,完成进步。同时也要求,高校必须加强会计学专业的教学重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从而营造复合型培养结构。此外还要加强会计类人才的素质及综合能力训练,帮助会计人才,规划好未来发展需要,建立成长核心。培养出多层次的人才,应对社会不同阶段、不同背景、不同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多层次人才

一、多层次会计类人才培养目標分析

多层次的高素质会计类人才,是现阶段社会所最为器重的人才类型。多层次人才所具备的能力,不仅包括传统教育模式出来的会计基础技能,同时还具有传统会计教育模式出来的会计人才,所并不具备的创新、创造与创业意识。三创素质是现代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人才基础技能。同时,这也是多层次会计类人才知识结构的前沿化、综合化及基础化培养的基本方向。唯有具备了应用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统一,才能够做到,在生产工作中,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效。

多层次会计类人才的培养方向,多以人才的新、专、博三大特色出发。总体而言,多层次人才应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道德素养、身心素质及文化水平。这样,多层次会计类人才,才能够区别于传统类人才,做到系统化知识能力与系统化知识培养,这是学生养成技能可持续发展及奠定良好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这样,学生才能够适应不同的岗位类型,满足社会各行业的发展直接需要。这是高等院校与普通技能学校会计类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大区别。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界定的多层次人才便是,能够适应各种工作需求,可以应付各种工作变化的人才。这种人才类型,又被称作复合型会计类人才,拥有较强语言交流技巧、通晓国际会计惯例规章、具备创新意识、会计类技能生活化应用能力强、会计类知识面宽广且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人。此外,多层次人才往往还具备跨专业及跨学科背景,能够在各类专业与学科中,系统掌握多个学科的知知识技能。

二、国内现阶段会计类人才需求状况

(一)会计学的国际化发展趋向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会计学呈现出了国际化发展趋势。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会计实务由国与国的界限跨越式发展,走向了国际。会计学的国际化趋势要求,会计类人才必须从会计的监督、会计的方法、会计的准则、会计的规范到会计的理念,进行全方位的国际化对接。自2017年伊始,我国开始推动新会计准则在国内的发展,并与国际化会计准则相互接轨。不过从现状来看,会计准则中的国际化发展方向,仅仅存在于片面的国际化。事实上,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其国际化的程度多取自当地的社会背景会计实务国际化会计学协调能力,及对接程度。这必须建立在,周围环境的支持。包括国际化会计学执行环境、国际化会计的监督环境以及所处公司的治理环境背景等。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点便是,会计类人才的培养工作。在国际化发展趋势背景下,会计类人才,不仅要掌握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同时,还要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价值观。包括会计学的鉴别与包容能力。因而,在进行会计类人才培养时,学校所做的,不应仅仅是将双语教学,应用于会计类学科教学、同时比较与分析、背景与文化同样是国际化会计人才所应重视养成的技能。

(二)中小型企业不断增多

据统计,直至2016年末,国内中小企业达到了37万,相较于2015年,共增加5000家中小型企业。2016年,国内中小企业实现创收达72.2万亿,是国内工业企业收入的63.7%,同比增长达6.1%增速相较去年,共计提高2.5%,工业企业同期增长4.9%。不难看出,在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助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不过,相对来说,虽然中小企业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价值。但是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都存在非常矛盾的管理隐患。如会计人员及机构的配比并不完善,管理模式相对落后等。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在培养会计类人才时,都将大型企业作为模仿及教学代入对象,没有重视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即中小企业对于会计类人才的根本需求。这所带来的矛盾与隐患非常严重,不仅学校没有培养出合格,具备多层次能力的会计类人才。就连学生,也很少愿意前往中小企业就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会计对经济推动的作用,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当前国内会计类人才在培养过程中突出的矛盾与问题

(一)相较于新兴力量的注入,更重视现成人才的养成

从国内会计类人才的培养方法与目标看来,国内多数会计类人才的培养方向,都是现成的。也就是说,国内会计专业的培养趋向,相较于中小企业更注重大型企业。许多学生在学习会计知识时,多使用了大型企业的成功案例。因此学生在毕业进入社会后,只能适应金融机构、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企事业单位等。不过,事实上许多学生在毕业后,多数接触的是中小型企业、金融机构与事务所。所以,从国内会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上看,将培养的目标局限在现成人才是不现实的。高校应予以未来型人才培养更高的重视。

(二)培养需求与培养目标脱节严重

自1998年,由财政部与原国家教委机构,共同确立了国内会计教育大纲后,各类高校均在此基础上,对自己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做出了符合自身发展建设需要的修改,但在本质上,却是相同没有变化的。不过,在近10年终,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脚步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动等因素,使得原有的会计类培养目标,已经不再适应环境变化对会计类人才的根本需求。

四、当前国内会计学所应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一)用阶段化的培养方式,培养会计类人才

所谓阶段化,便是指,在会计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明确不同学历阶段的培养区分。专科类会计人才培养,应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养成,从而为中小型企业,输送更多实用性人才。从岗位能力上来看,专科类所输送的人才类型,应为会计核算及出纳等,明确定位。本科类会计人才的培养,应注重的是人才的复合型能力养成。这类人才,应在原有的基本理论基础上,兼顾实践技巧的学习。从岗位定性来看,本科类会计人才应从事各类型的金融机构与企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及会计核算成员。相较于专科阶段,本科阶段应重视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而从复合能力来看,本科类人才则要具备国际贸易、信息技术、管理、金融、经济等能力。硕士在我国的定位是,具备较强实际工作能力与科研能力的人才。不过许多企业都将硕士类学生作为实务类人才安排了实务类的工作,希望将其培养成应用型人才。因此,企业对于硕士类的人才首先要做的便是改变其职责定位。从岗位来看,应作为企业的高级会计人才及岗位管理人才。博士阶段,则应该具备强大的会计学理论知识,包括会计学前沿理论。此外,还要密切关注会计类学术,并可以熟练地将研究方法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二)用层次化的培养方式,培养会计类人才

不同的会计人才培养阶段,也要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作为人才培养指导。此外,在相同阶段的环境下,不同类别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也要有所区分。研究类与普通类大学在会计学人才的培养方向上,便应该确立不同的目标。从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角度来看,研究型大学,应当积极发挥雄厚的科研实力。将目标定位在,培养人文素养更为深厚、综合技能更强、知识理论体系完整的中高端复合型人才,从而为社会培养学术性、研究型的高端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普通类大学,则应将会计培养的方向,定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结合当地特色及发展需求,培养动手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会计类人才。成人本科,则要结合自身需要,结合社会发展需要,随时改变培养方向,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五、多层次会计类人培养教学的改进对策

课改是现代人才培养的重要落脚点,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难重点。高校必须以校企联合、校地联合的方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育人模式,将其纳入到会计课程之中。根据这一原则,设置如下的会计课程。

(一)理论课

理论课程包括专业课、公共课、学科课三大类、公共课是本科会计学生必备的政治素养与文化素养课程。目的在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及逻辑思维,用以判断和分析会计信息。包括公共选修课程及公共必修课程。公开必修课中,又包括了计算机、军体、自然科学、外语及政治。而公共选修课则主要是素质课,学生应选择四个选修课,且不低于六学分。

学科课所注重的是,将不同学科与知识进行渗透交叉,用以均衡的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主要是理论类的知识课程,即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专业课包括专业选修与专业必修,作用是,满足不同学生的技能与专业知识需求。此外也是满足学生择业方向的重要举措。必修类专业课包括运营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审计学、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公司战略、税法、经济法、管理会计、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基础会计等。选修类专业课程,则是面向于学生未来的择业方向,根据学生需求不同设置的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三大方向,及管理会计、注册会计、信息会计。

(二)实践课

实践课程包括以下四点:第一,根据专业技能及基本技能不同需求,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这一环节,英语理论教学互通,在基础会计与财会会计课程基础上,开设实践环节中的模拟实验课程及基础会计课程,这样,便可以有效加强学生会计实务能力。第二,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践课程相互衔接。如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第三,由于各类企业都将会计数据作为保密资料,不提供给外界观看。因此,学校应实施走进去和请进来模式及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模式。

六、结语

传统会计课堂,教师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养成教育,并没有重视学生的通识能力塑造。这所带来的弊端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并不能有效融入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形势。网络的快速发展,带动的,不仅是行业经济建设的进步,同时,也影响了一批又一批行业的人才需求进步。为此,作为社会人才输送重要基地,高校,必须及时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参考文献

[1]高职项目化教学模式要素研究[J].徐锋.职业教育研究. 2011(08).

[2]高職项目课程视野下的考试改革探究[J].卢凤萍,张骏.职业教育研究.2011(06).

[3]对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中教材建设的浅见[J].赵华.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02).

[4]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项目化改革[J].王辉.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5]基于工作过程高职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以《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J].赵莹雪.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0(05).

[6]高职项目式教材编写模式的探索[J].于润伟.中国电力教育.2010(30).

[7]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以“电工电路的分析与应用”课程为例[J].陈斗.中国电力教育.2010(25).

[8]高职课程改革凸现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张守兴.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04).

[9]高职项目化教学的课堂组织与实施策略探析[J].张海燕,严方.中国电力教育.2010(24).

[10]以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探讨[J].於晓兰.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猜你喜欢
会计学国际化人才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才云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2018年全国新增会计学教授、副教授名录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
中国会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
湖南省教育会计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