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旭明 陈燕 孙牧潇 李少泊 常彩霞 刘书明
【摘要】2012年榆中县首次出现村镇银行,村镇银行的成立对于增加资金供给,提高农村地区农民的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调查榆中县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掌握其现状,发现其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村镇银行 发展现状 对策
一、前言
村镇银行是指为当地农民或企业工厂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村镇银行是2005年后在中国建立起来的一种金融组织形式,旨在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此后,村镇银行在全国各地兴起,甘肃省首家村镇银行出现于2007年,而在2012年12月29日榆中县村镇银行挂牌开业。榆中县村镇银行有利于支持榆中县地方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榆中县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起到积极地作用,并有力地支持榆中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但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信息社会日益完善的大背景下,移动支付、线上融资等日益普及,村镇银行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严重影响村镇银行的发展,使得村镇银行的原始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存在行为与目的不匹配的现象。
二、村镇银行发展问题
对榆中县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调查主要以榆中县的个体工商户、农民、银行工作人员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与问卷调查的方法对98人进行关于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调查。
(一)银行信誉度不高,难以取得客户信任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对于榆中县的人们来说,相信商业银行的人最多,占比达到44%;其次是相信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的人数比较多,占比41%;接下来是相信村镇银行的人数,占比仅仅为10%,剩余5%的人相信其他银行。显然,选择相信“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的人数市占绝大多数的,大多数人还是对村镇银行持有一定怀疑态度。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也突飞猛进,而且基于银行业知识在大众范围的普及和电子货币时代的来临,大多数人更是乐于选择商业银行。加之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是由国家投资建立,在多数人心中可靠性较高,所以大多数人更愿意选择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其造成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村镇银行初步发展,市场比较小,受到来自同行业竞争单位的影响;二是村镇银行尚未普及开来,只是局限于一隅;三是发展中信誉度问题和银行内部服务和结构不适合等。
同样,客户的信任是银行发展重要因素。由表1可以看出,人们在对于自己“存款银行”选择上与其是极其一致。人们选择高信誉支持的“国有五大行”办理存款业务占比最高达39.4%。相对而言,人们选择在新生的“村镇银行”办理存款及其他业务的比例为7.1%,人们宁愿更多的去城市选择同样新兴的“城市商业银行”办理存款业务,也不太倾向于对“村镇银行”的选择,其占比高于村镇银行。总之,人们对于存款的选择,无非注重的就是信誉度,其次才是服务等,而对于村镇银行的发展,重大的压力也就是信誉度问题,只有信誉度有显著提高并为大众所承认,人们才会考虑存款选择。
(二)村镇银行数量偏少,业务量较少
在调查中发现,甘肃省自2007年建立以来,发展至今共有18家村镇银行,榆中县只有1家,再加一处自助取款机网点,以上不能满足人们对于资金管理的需求,导致多数人选择网点较多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还发现,在村镇银行业务范围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中、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从事同业拆借、银行卡业务,代理发行、兑换、承销政府债券,代理收付款项及保险业务和银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虽然看起来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广泛,但是相对于商业银行,村镇银行还是有所欠缺和不足。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和信用卡业务等是村镇银行所没有的,这造成了村镇银行在与其他银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村镇银行网点偏少,加之业务量较少,使得人们在选择时更愿意选择其他银行,到村镇银行办理业务的人数越来也少,银行收入逐渐下降,银行网点的发展越来越艰难,使网点越来越少,从而导致村镇银行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三)市场定位失准
“村鎮银行是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重点是东北、西北和海南省以及其他省区较贫困县域和县以下地区,但是从各地村镇银行的运营情况来看国内的村镇银行部分集中在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县域,这些县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经济和金融环境,能够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打工、贸易成为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这一部分贷款人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已经市民化的农村人口。”1通过调查发现,榆中县的村镇银行也不例外。榆中县位于省会城市兰州市经济圈内,其地理位具有明显的优势,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加之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使得榆中县较甘肃省其他县区来说具有较好的经济和金融环境,而相对于更需要村镇银行提供服务的县区却没有村镇银行,再者,村镇银行目前的贷存款及其相关业务主要针对群体是城镇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关注于农村、农民的方面很少,所以村镇银行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其服务“三农”作用,与最初的建设目的有落差,存在较严重的市场定位失准,没有明显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发展。
(四)宣传力度不够
通过调查过程当中发放问卷发现,有很多人都没有听过村镇银行的存在,或者听过村镇银行,但是并不是很了解。人们对村镇银行的不了解使得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宣传力度不够,导致选择村镇银行的客户减少,客户的减少使得村镇银行的业务量减少,业务量的减少使得村镇银行的绩效降低,绩效不良使得村镇银行发展更加缓慢,发展缓慢使得村镇银行在同类银行竞争中缺乏动力,发展缓慢使得其在发挥服务“三农”的作用上显得力不从心。
(五)风险管控机制不足
“由于甘肃省村镇银行的部门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审计、稽核只能不够完善,使得村镇银行对于内部风险监督、控制的力度不足,发现风险的能力有限”2,的确,村镇银行的风险管控机制存在漏洞,使得村镇银行所面对的风险更大,风险发生的概率的增加使得民众对村镇银行的信任度持续降低。风险的发生不仅是损失村镇银行自身的利益,也损害的是民众的财产,使社会的财富处于一个不稳定的金融环境中。
三、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对策
(一)提高银行信誉度
针对村镇银行所面临的银行信誉度低,客户不信任等问题,村镇银行应该首先从银行内部管理制度上加以改善。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以高标准要求银行工作人员尽职尽责,将银行的正面信息传达给客户,为村镇银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取得社会的认可;严密保护客户资料,做到客户一对一服务,做好长期服务的准备,不得外泄客户资料和隐私,并且在服务层次上只有提供长期的服务才可以取得客户的信任。任何的服务的缺失和断层都可能导致客户利益的损失,从而造成银行信誉度的下降。
(二)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更多银行网点
村镇银行基础设施的不足使得银行的规模一直处于低下水平,这是村镇银行的“硬”伤。服务区域的广阔与服务设施的不匹配使得人们在选择银行服务的时候更偏向选择服务较近、服务种类更多的银行服务。村镇银行的基础设施薄弱,银行网点少是村镇银行发展的瓶颈。所以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合理布局银行网点,增设银行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更大村镇银行服务体系。
(三)加大宣传力度,吸收更多资金
村镇银行在发展速度上如此缓慢,很大原因在于有很多人并不知道村镇银行的存在。所以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要注意宣传工作的开展,首先利用村镇银行的优势,着力宣传村镇银行在服务区域内所取得的成就,让更多的人对村镇银行有更深入的,正面化的认识;其次通过各种优惠活动和娱乐性活动,推广村镇银行的金融产品,吸收更多的储户,让更多的人知道村镇银行的存在,让村镇银行真正在服务范围内活跃起来。
(四)合理、精准定位市场
村镇银行的发展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不足的金融结构和金融深化问题,因此,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就要将市场定位为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从村镇银行的发展来看,村镇银行在这一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所以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要偏向于“三农”问题。这需要村镇银行增加对农村的贷款,扶持位于村镇的小微企业的发展,帮助农村个体户和村镇小微企业进行融资,对农村和小微企业进行投资,占领农村市场,引导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这才是村镇银行的真正目的、真正的市场。所以村镇银行要合理定位市场,不仅要合理,还要精准。
(五)加强风险管控
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应尽快完善银行组织体系和职能部门结构,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银行业务的开展,建立各项指标来检测风险,提高审计和稽核能力,加强村镇银行自身内部的监督和控制;在加强内部建设的同时,也需要从外部减少风险。村镇银行应加快建设村镇征信系统,用信息管理系统做好信用登记工作,建立一套客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及时发现风险,防止外部风险对村镇银行危害。只有完善组织体系和职能部门结构,加强内部监控,加之建设和完善信用征集系统,杜绝外部风险,才能缓解村镇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从而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村镇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对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在甘肃省榆中县的调查基础上总结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针对村镇银行信誉过低,难以取得客户信任;村镇银行数量偏少,业务量较少;市场定位失准;宣传力度不够;风险管控机制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提高村镇银行信誉度,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更多银行网点,加大宣传力度,吸收更多资金,合理、精准定位市场,加强风险管控等可行性对策,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村镇银行的认识,有助于村镇银行更好地发展。但是研究过程中仍有不足,对村镇银行的调查并不全面:以榆中县为例,调查人数较少,代表性不强等不足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村镇银行的发展前景广阔,其研究领域无限广阔,需要相关学者进一步的关注与研究。
注释
{1}耿梦媛,我國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F],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6):12。
{2}戴银,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甘肃省为例[F],金融视线,2014:199。
参考文献
[1]耿梦媛.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6):12.
[2]戴银.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甘肃省为例[J].金融视线,2014:199.
[3]许晓永,王佳瑞.甘肃省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年第16卷第10期),2017:28.
[4]杨林娟,柴洪.甘肃省村镇银行调查分析——以西峰瑞信村镇银行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12(2):228.
[5]沈高峰,张吉光.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金融研究,2010(5):15.
[6]谢金楼,万解秋.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财政金融(现代经济探索),2010(10):70.
基金项目: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论文(项目编号:20171415)。
作者简介:段旭明(1993-),男,汉族,甘肃泾川人,在读于甘肃农业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陈燕(1998-),女,汉族,河北衡水人,在读于甘肃农业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孙牧潇(1995-),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在读于甘肃农业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李少泊(1995-),男,汉族,陕西西安人,在读于甘肃农业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常彩霞(1996-),女,土族,甘肃武威人,在读于甘肃农业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指导教师:刘书明(1977-),男,汉族,甘肃礼县人,任职于甘肃农业大学,研究方向: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