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琴
【摘要】审计成果运用是内部审计价值的核心体现。本文从审计成果运用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商业银行审计成果运用存在的问题,然后以A银行为例,从建立成果导向的审计项目质量考核机制、加强审计发现问题的根源性整改等角度,提出加强审计成果运用的具体措施,进一步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成果运用
一、加强审计成果运用的重要性
审计成果是内审人员在开展审计项目、履行审计职责的过程中形成的工作结晶,是内部审计发挥咨询、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一般包括审计报告、审计结论、审计建议、审计意见等审计信息。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产品”,只有审计成果得到充分运用,审计职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审计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审计成果运用是一个审计项目完整流程的“最后一公里”,使审计项目形成一个完整闭环。审计成果的运用可以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操作层面的运用,是指被审计单位就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问责;第二层级是管理层面的运用,是指业务管理部门主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和改进管理,对同类问题举一反三,杜绝屡查屡犯、此查彼犯等问题;第三层级是决策层面的运用,高管层通过了解重要的审计发现、采纳审计建议,从加强和改善管理上做出指向性、全局性的高层决策,进一步规范相关业务活动,促进全行的稳健发展。
二、目前审计成果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人员成果运用意识不强
部分审计人员思想观念陈旧,认为审计工作就是查找问题,至于查出的问题怎么解决、审计建议怎么落实都是被审计单位的事情,和审计人员无关。因此,往往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现场审计过程,不重视现场审计结束后的总结分析提炼,不追踪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对审计成果开发运用缺乏全面性、全局性认识,使审计成果开发运用失去推动力。同时由于现场审计结束后缺乏总结和分析,审计发现问题只是简单的汇总罗列,提出的审计建议也往往是正确而无用的套话,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价值性也因此大打折扣。这也是部分银行高管层认为内部审计有苦劳无功劳的重要原因。
(二)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缺乏正确认识
部分被审计单位没有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认为审计就是挑毛病、找问题、向领导告状,将内部审计置于自身的对立面。对于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敷衍了事、不注重分析问题根源,不认真落实审计建议,违规问责无故拖延或者问责时避重就轻等等。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的错误认识,直接阻碍了审计成果的转化运用。
(三)审计成果运用渠道不畅
横向上,审计成果信息往往局限于具体的某家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也只能是就事论事,治标不治本。由于缺乏与总行相关管理部门的沟通,此查彼犯的问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有些问题的根本解决可能需要多个部门形成合力,但由于没有部门牵头和协调,最终问题只能是不了了之或者悬而不决。纵向上,有的商业银行高管层对内部审计缺乏足够的重视,重业务发展、轻管理控制,审计部汇报的重要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往往石沉大海,或者由于迟迟不批示导致审计成果失去时效性。最终造成大量的审计信息和成果被闲置,审计资源严重浪费。
三、加强审计成果运用的措施和途径
(一)建立成果导向的审计项目质量考核机制、倒逼审计人员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意识
审计项目质量考核是控制审计项目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而成果导向的审计项目质量考核机制,可以倒逼审计人员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意识、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运用。A银行审计部对审计项目的考核包括审计项目操作规范性和审计成果运用有效性两部分。其中,审计项目操作规范性评价覆盖审计项目开展全流程的各个关键环节,突出项目的合规性。审计成果运用有效性评价关注审计项目的效果以及审计价值体现的充分性。成果运用方面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审计组是否对主要审计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炼;提出的审计建议是否具备操作性、可行性,被审计单位是否认可和采纳;审计要情和风险提示编制是否有价值;对各有关部门利用审计成果开展整改工作、落实责任追究、规范管理的行为是否进行追踪等。项目整体评价结果的确定以成果运用为导向,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审计成果运用有效性评价为“优秀”,审计项目操作规范性不存在明显缺陷且评价在“良好”以上的,审计项目质量评价结果为“优秀”;审计成果运用有效性中任一评价结论为“良好”或“中”的,审计项目质量评价结果不高于“良好”;审计成果运用有效性评价为“较差”的,审计项目质量评价结果不高于“一般”。审计项目受到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或外部监管部门表彰的,审计项目质量整体评价结论为“优”。
(二)加强审计发现问题的根源性整改,向上传导整改压力
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根源性整改是审计成果运用的重要环节。而根源性整改要求将整改重心由业务操作层提高至业务管理层,要向上传导整改压力。A银行审计部评价问责中心负责定期对审计项目发现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按机构、业务条线等维度进行分析。對一些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进行整理,并通过审计告知书和审计联席会议的形式,将整改评价工作向上延伸至总行业务条线管理部门,推动业务管理部门采取相应措施,促进顶层设计的整改落实。审计部分别在每季度末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对小微金融业务条线、个人金融业务条线、运营条线、公司金融条线、财务条线管理部门、信息科技管理部门发送审计告知书,同时抄送风险管理部和法律合规部。由于涉及管理制度、操作流程等方面的问题整改期限较长,审计部采取按月持续跟踪方式督促整改,直至整改到位。对于涉及多部门的审计发现,A银行审计部牵头组织召开审计联席会议,落实各部门整改责任。如2016年A银行审计部发现部分分支机构存在为完成电子银行交易考核指标弄虚作假,通过多种方式虚增交易量的问题。审计部组织战略发展部、渠道管理部、交易银行部等九个部室针对该问题召开联席会议,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进一步确认了审计事实,有效明确了职能管理部门的管理边界和整改职责。如建议战略发展部制定科学的电子银行交易考核指标,引导分支机构员工开拓对电子银行业务有实际需求的客户市场。渠道管理部要明确界定虚假交易行为和表现特征,并采取技术手段全面、实时监测分支机构电子银行交易情况,及时阻断违规交易行为。
(三)建立健全违规问责机制、加大对审计发现问题的问责力度
问责机制是一种制度基础,可以促进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促进审计成果运用,是内部审计目标实现的制度保障。由于内部审计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只有建议权,没有处罚权,因此,只有全行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审计部才能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有效干预,并通过问责提高违规人员的违规成本,解决屡查屡犯问题,促进全行、全员提高合规意识。A银行制定了违规失职问题和一般违规问题问责办法,并建立了总行和分行两级问责委员会,明确了问责流程。审计发现问题的问责已经可以做到有据可依、流程可控。审计部坚持用好问责利器,不断加大问责力度,提高问责层级。问责流程上,审计部对违规失职问责事项执行三级复核制,对于重要的违规失职问责事项,采取集体讨论研究的方式,保障问责材料事实清晰、证据确凿,提高了违规失职问责材料的审核通过率。
(四)创新成果运用形式、拓宽成果运用渠道
审计成果运用的形式和渠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成果的转化率和时效性。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审计成果运用渠道,创新审计成果运用形式,实现审计项目“一花多果”、审计成果“一果多用”。A银行审计成果运用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通过审计管理建议书,将涉及重要风险、跨部门、难落实的问题以行领导签批、总行办公室督办的形式来落实。通过行长督办,可以进一步增强总行业务条线管理部门的履职意识和管理能动性,切实解决久拖不决,跨部门、跨条线、系统性的问题。如2016年A银行审计发现该行信用卡业务部分关键环节存在控制漏洞、管理不规范的情况。对此,审计部编写了《关于加强信用卡业务管理的审计建议书》,提交行长签批、总行办公室督办。总行信用卡部及时修订完善了信用卡授信审查制度,上收了审查、审核层级,强化了风险防范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信用卡部派遣用工的管理,建立了明确的派遣员工准入、退出及惩戒机制。
2.通过审计要情参考、审计项目汇报、审计月报等多种形式向高管层汇报重要审计发现,积极发挥经营管理“参谋者”的作用。A银行审计部定期、不定期向高管层汇报审计发现的重要性、典型性问题,使高层领导及时了解重要审计发现及管理缺失、听取审计建议,以便在更高层次上对重大风险进行及时把控和纠正。如2016年A银行审计发现某分行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薄弱、存在严重漏洞的问题,并立即通过要情参考的形式向高管层汇报,引起高管层高度重视,约谈了该分行分管财务的领导,要求该分行立即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和问责,促进了该分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
3.通过风险提示发挥风险管理“预警者”的作用。A银行审计部将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典型问题在全行范围内进行风险提示,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和整改建议。风险提示发布后得到全行各机构的高度重视,使一些风险暴露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大大前移了风险防范关口,同时也强化了各条线、各级行的风险意识,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4.利用內部网站、内部刊物等多种渠道积极向全行宣传内部审计工作成果。A银行审计部面向全行所有机构按月发送《审计工作简报》、开放审计案例库,在OA上及时发布内部审计最新动态,拓宽了审计成果信息的使用面,促进了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黄予川.2015:内部审计在企业问责制中的运用[J].中国内部审计(2).P37-40.
[2]王欣.2016:建设银行内部审计增值型功能的开发[J].中国内部审计(6).P13-16.
[3]何宏勋,邓向君.2017:如何推进人民银行审计成果转化运用[J].中国内部审计(2).P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