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作为扶贫进程的重要举措,金融减贫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势。现有文献围绕开放条件下金融减贫的机制与路径、贸易自由化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减贫效应等进行深入研究。展望未来,金融减贫效应测度与分析的方法将会进一步拓展和优化,对开放经济下金融发展的趋势及对扶贫进程的影响及新形势下金融扶贫机制创新和路径优化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入。
【关键词】开放经济 金融体系 精准扶贫
尽管世界范围内经济经历了长期增长,但贫困问题仍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以阿马蒂亚·森(1999)为代表的多维贫困理论者认为贫困的根源是缺乏最低限度的能力问题,突出体现在该群体的内生发展能力不足。由于金融扶贫有利于增强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金融手段作为扶贫的重要方式,通过实施倾斜性信贷政策、创新金融扶贫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扶贫支持力度。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行业呈现出新特征,金融减贫效应也呈现新特点。金融发展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具有稳定性,是长期演化的结果,因而类似于金融危机的事件冲击短期内虽然会对金融发展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关系产生的影响长期而言并不显著。张冰、冉光和(2013)的研究表明,FDI的减贫效应与金融发展存在非线性关系,金融发展只有跨越门槛值之后,才可能更好发挥减贫作用。
一、经济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减贫效应
(一)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的相关性
1.金融发展减贫效应较为显著。以Galor & Zeira(1993)为代表的“G-Z”假说认为,金融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得到Banerjee & Newman(1993)、Beck(2007)等学者的实证支持。Jeanneney & Kpodar(2008)通过建立金融发展和金融波动的贫困决定模型,发现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通过“涓滴效应”惠及贫困群体。Jalilian & Kirkpatrick (2005)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对以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Dollar & Kraay(2001)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对贫困缓减作用的发挥主要得益于经济增长方式,而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的间接作用主要来自于经济增长(崔艳娟、孙刚,2012)。
2.金融减贫效应的条件设定。Greenwood & Jovanovic(1990)为代表提出的“G-J”假说认为,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差异存在着倒“U”型关系,呈现先恶化后改善的态势。Gregorio & Kim(2000)认为金融发展虽可催生储蓄和资本形成,但由于服务存在门槛效应,金融发展意味着为富人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从而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金融发展的分配效应受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和财富初始分配水平制约,完善的金融市场和相对公平的分配制度,是缩小差距与缓减贫困的重要条件。
(二)金融发展减缓贫困的路径与机制
金融服务对贫困缓减的直接影响主要由贫困群体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参与程度决定,Gulli(1998)认为微型金融主要通过促进投资、改善生存条件、避免收入波动、构建社会资本等途径促进贫困缓减。Michael & Barr(2005)认为金融服务能够直接增加贫困人口持续获得资金的机会,依托金融中介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从而间接增加贫困群体增加收入的机会和能力。Bakhtiari(2006)认为小额信贷等微型金融机构通过平滑消费、增强风险规避能力、构筑资产和发展微型企业等直接途径提高贫困群体的创收能力。Mahjabeen(2008)认为微型金融实际上是通过鼓励和培养非正规部门的发展等方式缓减贫困。为此,应通过建立多层次、可持续的金融体系优化农村金融布局,推动扶贫进程并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案例分析
(一)中国
钱水土和许嘉扬(2011)通过对比分析农村金融发展的收入效应,发现我国东、中部地区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傅鹏、张鹏(2016)研究表明,农村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在全国层面上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减贫作用在跨越门槛之后显著增强。部分学者则得出相反结论,刘旦(2007)研究认为中国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周一鹿等(2010)研究发现农村金融资源开发在短期内无益于扶贫进程,长期内则具有显著的负面效应。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被认为是金融发展没有促进我国农民收入显著增长的主要因素,农村金融规模扩大会加剧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农村金融效率提高能够缓解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程度(张敬石、郭沛,2010)。
(二)其他国家
Burgess & Pande(2004)对印度的调查发现,农村银行数量上升1%,贫困发生率相应减少0.34%。Copestake等(2005)对秘鲁行的研究表明,微型金融对贫困家庭收入产生正向影响。对埃塞俄比亚的实证分析发现参与小额信贷项目的农户其消费和资产会随之增长,并产生一定的溢出效应(Liverpool & Winter,2010)。Nicholas(2010)采用三元因果关系模型分析肯尼亚的贫困缓减过程,发现经济增长是该国金融发展促进贫困减少的主要因素。
三、数据与指标选取
关于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贫困减缓的关系,不同学者的实证分析结果并不一致,Anderson(2005)认为分析结果与方法选定、指标选取特别是数据结构的类型关系密切,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结果支持经济开放会加剧收入差距,但横截面数据的研究结论表明经济开放对贫富差距的影响甚微。
Honohan(2004)以“私人贷款/GDP”这一指标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结果显示金融发展能夠显著降低绝对贫困人口比重。Selim & Kevin(2009)采用储蓄率、M3/GDP、流动资产对GDP的比例等金融发展指标,发现金融发展能有效促进贫困人口规模的下降,稳定的金融体系也更加有利于贫困群体。Jeannene & Kpodar(2011)]利用储蓄—存款比例与信贷/GDP等金融指标,发现金融发展水平提高促进国民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差距下降,从而有利于降低贫困水平。
国内学者中,张立军和湛泳(2006)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对小额信贷与贫困缓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小额信贷通呈现出显著的减贫效果。刘海波和张丽丽(2009)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发现各地区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的正向影响在统计上是非常显著的。伍艳(2013)运用Likert五级量表,发现小额信贷对贫困地区农户收入以及农户受教育程度的改善具有较强的支持力度。苏静、胡宗义(2015)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和中介效应分析法,研究表明农村金融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村贫困缓减。
四、结论与前景展望
现有文献对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发展呈现的新特征及其对金融减贫效应的影响较少涉及,关于新形势下金融扶贫的机制与路径等方面的探讨也有待加强。因此,在我国金融业面临新形势、实现新发展的新形势下,金融扶贫也将会出现新模式、新成效,对其研究也会随之不断深入。
(一)不断优化金融扶贫的研究方法
经济开放、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贫困减缓之间影响复杂、渠道众多,使用线性或非线性二次多项式模型难以如实地反映相互之间的关系。此外,现有时序模型、横截面模型和普通面板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的实证分析将会突破现有方法和工具的不足,提高估计的准确性与科学性,进而深入探讨经济开放在提升金融水平、减贫效应的方向与大小。
(二)对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扶贫机制与方式创新的研究
由于投资领域分割和多级信贷约束的存在,个体长期的收入会沿不同路径收敛到不同的均衡状态,金融约束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实体经济和人力资本三个渠道发挥作用。因此,需要从“投资领域分割”和“多级信贷约束”两个基本假设出发,分析金融市场发展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微观机制,探讨如何适应农村扶贫开发金融需求的新变化,实行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的机制与路径。
(三)基于新的视角对金融扶贫进行深入探讨
一是基于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视角的研究。贫困群体有独特的行为特质,扶贫应该且必须考虑贫困人群的行为心理,需要运用心理账户理论分析贫困人群的金融心理特质,才能使扶贫行为更有针对性。二是基于金融一体化的研究。金融信息共享、区域监管协调合作使不同区域之间金融扶贫的协同与合作成为可能,是否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有效运用金融资源,实现金融扶贫效用的最大化?这也成为经济一体化条件下金融扶贫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Sen,A.K.Development as freedo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Galor and Zeira.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3(1):35-52
[3]Jeanneney S.G.,Kpodar K..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 Can There Be a Benefit Without a Cost[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8,62(8):1-36.
[4]Dollar & Kraay.Trade,Growth,and Poverty[J].World bank papers,2001.
[5]Greenwood J.,Jovanovic B..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1076-1107.
[6]Gregorio J D,Kim S J.Gredit markets with differences in abilities:Education,distribution and growth.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00(3):579-607.
[7]王曙光,李冰冰.农村金融负投资与农村经济增长—库兹涅茨效应的经验验证与矫正框架[J].財贸经济,2013(2):59-67.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项目(编号:AHSKQ2016D53)。
作者简介:柳晓明(1978-),男,安徽巢湖人,经济学博士,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