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贸易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定位与实践

2018-03-23 11:50闫渝
关键词:经济损失信用风险创新

闫渝

【摘 要】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简单归结为债务人到期不付款或无能力付款,造成货款拖欠或无法收回的可能性。论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进行了阐述,以供借鉴。

【Abstract】Credit risk is also called default risk, which refers to the economic losses risk caused by the counterparty failure to meet the obligations as agreed in the contract, which is simply attributed to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debtor is not paying or incapable of payment at the time of maturity, resulting in the possibility of a defaulting or unrecoverable payment of the goods. Based on the author's work experience, this paper makes an elaboration, for reference.

【关键词】信用风险;经济损失;创新

【Keywords】credit risk; economic losses;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2-0031-02

1 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

第一,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传染性,一个或少数信用主体经营困难或破产就会导致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整个信用秩序的紊乱。

第三,可控性,风险可通过控制降到最低。

第四,周期性,信用扩张与收缩交替出现。作为大宗商品交易的典型代表,石油行业交易量巨大,风险管理手段相对复杂多样。这就要求公司在达到销售规模和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将信用风险降至最低,并助推企业业务拓展,促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2 石油贸易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创新点及内涵

石油贸易公司必须秉持“风控至上”的理念,但又必须以支持业务发展为导向,在风险可知、可控、可承受的原则下,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并跟随业务的每一个操作环节进行有效的信用风险管控。

3 石油贸易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做法

3.1 搭建信用风险管理多级组织架构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尤其是油气产品贸易公司,前提必须建立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包括专职的信用风险管理团队,有效的审批机构,以及标准统一的信用风险管理流程。贸易公司需要针对快速发展的业务,有效地进行信用风险管理。要全面建立包括贸易前端(业务部门)、信用风险控制部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在内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对外需树立企业的信用监管形象,明确坚决执行企业的信用政策;对内随时监控信用政策,并及时调整。

3.2 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制度、办法、细则

一个企业要有效管理公司的信用风险,制度的制定尤为重要,其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有利于操作流程、方式的统一,是企业规范化的表现之一。一个公司只有在搭建了专职的信用风险管理岗位并实施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业务才能迅猛发展,公司规模和贸易量才能稳健提升。

3.3 搭建与实施信用风险管理的平台:专业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和监管平台

专业的信用评估体系是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尽快建立起进公司自己内部评级体系既是监管的要求,也是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需求,面对激烈的同业竞争与更加严苛的经营环境,公司只有建立自己的内部评级体系,并将内部评级体系应用于客户准入、客户风险级别定位、客户授信额度评估等公司内部管理流程中,才能使信用风险管理定量化与精细化,确保公司安全高效运营,真正做到风险可知,消除过去单靠人为主观评判带来的信用风险。而公司信用评估系统的建立,需要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引进合适的专业信用评级体系,并结合公司自己的贸易业务特点,在经过充分数据验证基础上制定可行的分析模型,模型利用交易对手品质类、能力/规模类、财务类、条件类的数据进行风险评估,给出详细评分结果,并将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划分为AAA、AA、A、BBB、BB、B、CCC、CC、C等多个等级。同时系统还能提供强大的数据存储功能为交易对家信用风险趋势分析提供支持平台。由此,信用评估体系,能使公司建立起科学、客观、量化的信用评估方法,最大程度降低主观判断失误带来的信用风险。

3.4 建立与完善全程信用风险管理内控操作流程

第一,交易的事前审核。交易意向一旦形成,信用风险为确保整个交易风险可知、可控,将进行交易的事前审核。审核与谁交易,交易对手是否为公司已经审核通过的交易对家,由此最大程度上避免与未审核的、资信较差的客户交易带来的潜在风险。如果是未审核的交易对家,将立即启用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通过多方面的考察队风险进行分析,确定是否可接受为交易对手,形成科学的信用决策。我们知道企业最大的、最长远的财富是客户,然而企业最大的风险也来自客户,因此交易对家的审核显得尤为重要。在确定交易对家为可交易的情况下,或者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能对交易对家的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情况下(例如对资信较差的客户要求采用预付款或开具我方可接受银行的信用证、甚至采用诸如保理、出口信用保险以及福费廷(Forfeiting))等手段,再次审核交易的条件是否为公司评估允许的交易条件,及授信客户的信用交易额度是否在授信额度范围之内等等,充分形成交易风险可知、可控、可承受,以最大程度推动业务的开展。

第二,交易的事中监管。随着业务的进一步推进,将面临诸多环节的风险点。信用风险管理依据业务发展的情况,灵活判断和管理其中的风险。如在油气产品交易中,由于交易额度巨大,货权转移的有效监管将决定公司能否安全足额收回货款,因此信用风险基于资信一般或较差客户,交易中需提供担保文件进行管理,监管该在什么时候收到公司接受的担保文件,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进行货权的转移等;以及对授信客户信用额度根据盯市法则进行监管,一旦超授信额度,将及时灵活采取有效措施,如提供额外担保,或先行支付超额部分货款,或根据交易对手的资信状况及以往该交易对家的历史记录判断可否扩大授信。时时做到风险的可知可控,有效管理进出口公司面临的任何潜在风险。

第三,交易的事后跟踪。信用风险监管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货款的按时足额收回。因此信用风险在前期持续监管的基础上,还应密切关注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并对逾期账款进行警示及协助催收。同时对应收账款的监管也是对公司交易对家信用风险后续的持续关注,是进一步审核交易对家资信的评估要点之一。

3.5 运用多种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内外部多方合作

第一,与国际独立信用评级机构的合作。一个公司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必须是在信息及时充分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分析及判断,如何第一时间获得有效的信息将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目前独立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得作用,这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又一突出特点。相对于市场风险而言,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是信用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交易对手信用状况及时、全面的了解是公司防范信用风险的基本前提。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能够较大地发挥信息收集并进行专业评估的优势,为广大的使用者提供较为便捷的信用管理渠道。公司加强与国际知名专业评级机构的合作,能使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从交易对手、金融机构、国家风险等层面全面了解相应的评级及各方面的信息披露,使公司信用风险管理进一步深入,形成对业务更到位、更灵活的信用风险管控。

第二,交易對手实地拜访。交易对手实地拜访,能直观地对其有一定了解。实地拜访中,我们能直接观察到交易对手的经营环境,内部管理程度,员工的精神面貌,在进一步面对面的沟通中能更加快速地了解相关问题。更重要的是,实地拜访能够与公司长期密切交易的客户建立良好的往来关系,对业务的开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能最大程度学习了解先进石油公司成功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及方法,并加以借鉴,推动业务的健康发展。

第三,与同行的密切沟通。油气贸易的圈子相对比较小,所以很多客户在同行中都相互交叉。因此与同行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交易对家信息的共享上将会带来很大的便利。

第四,公共平台的利用。公共平台对交易对家及相关信息的披露,使公司能够无偿地、比较及时地了解到很多有用的信息,该部分信息对公司信用风险管理在客户风险可知层面的管理将起到一定作用。

第五,对老客户每年定期的年度资信复查。很多公司发生信用风险,很大程度是对老客户的风险忽视,认为老客户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碍于面子等原因,不再对其信用风险进行关注,造成老客户欠款、拖款现象发生。可是对于一个风控至上的公司而言,应绝不允许出现任何信用风险差错,因为任何信用风险的发生对公司都是致命性的打击。所以公司对老客户除了日常的监管,每年应定期根据其审计报告及其他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重新深入的分析评估,判断其风险大小程度,根据结果调整对其的信用政策,始终做到对交易对家风险的可知、可控。

随着一个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完善、优化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才能为公司业务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猜你喜欢
经济损失信用风险创新
交通运输部关于海上交通事故等级划分的直接经济损失标准的公告
美国供水与清洁基础设施不足造成每年85.8亿美元经济损失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
烧伤创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病例对照研究
个人信用风险评分的指标选择研究
信用风险的诱发成因及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