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红
摘 要: 本文就高校学习困难学生困难成因进行了探讨,包括学生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深入分析学习困难原因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以帮助高校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采取科学的工作方法,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现代化人才。
关键词: 高校学习困难学生 成因 工作方法
“学习困难”(Learning Disabilities,简称LD)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特殊教育家Samuel Kirk于1963年首次正式提出的,又称“学习障碍”,此后便受到教育学界、心理学界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各国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学习困难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困难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学习成绩低下。狭义的学习困难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本文所指的学习困难是狭义上的学习困难。在高校中,学习困难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要实现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就要了解造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针对每位学习困难学生的情况,因人施教,尽早摆脱不思学习的困境,达到帮扶转化的目的,创建优良学风[2]。
学习困难的原因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仍处于探索阶段,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内因,又有外因;既有个人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又有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因素等。本文就高校学习困难学生困难成因进行探讨,深入分析学习困难原因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帮助高校树立正确工作理念,采取科学的工作方法,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现代化人才。
一、学生因素
1.人生目标缺失,学习动力不强。
学习动机的缺乏会导致自我控制力下降,加之朋辈群体中的负面影响,学习困难学生在自我放弃和宽松的大学管理体制下,会丧失主动学习的能力,更加不会有效管理课余时间,这是部分大学生感到迷茫的原因之一[1]。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深层原因是缺乏奋斗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未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职业观,高中階段的“考大学”目标实现后,部分学生出现“理想断裂期”,对将来没有及时地进行规划,进入迷茫期。
2.缺乏学习兴趣,专业思想薄弱。
由于各种原因,如父母代填高考志愿、专业调配、选择“热门专业”、名校优先等,并不是每一名大学生最后所攻读的专业都是自己喜爱的专业,也不是每一门课程都是他喜欢的课程。进入大学后,调换专业是非常困难的。部分大学生由于对所学的专业或课程不感兴趣,专业思想不牢固,同时目前高校所实施的教育中对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的培养不足,这两方面的原因使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3.学习意志薄弱,自我控制力差。
进入大学后,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突然增多,在脱离教师与父母的严格管控后,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管理课余时间,学习意志薄弱,自我控制力差,容易受外界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部分学生为了弥补中学时代失去的时间,进入大学后,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外各种活动上,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部分学生的从众心理较为明显,容易受到朋辈群体不良做法的影响,如沉迷网络游戏等;部分学生在学习中碰到一点困难就知难而退,如高中文理分班,文科同学在大学学习中对于理工类课程的畏惧和退缩,没有用顽强的意志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4.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适。
大学生学什么、如何学、怎么学等都会直接影响对所学知识的接受程度与内化程度,在从中学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向大学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部分学生没有建立与自身相适应的学习策略,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主要表现如下:课前不预习,课上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复习总结;作业不重视,甚至抄袭;学习无计划,不会科学利用时间;对所学知识死记硬背,不重视理解;不善于归纳总结,不能举一反三;课余时间不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资料,没有拓展知识的意识。
5.教育水平不一,学习基础薄弱。
自高校扩大招生,我国高等教育转向大众化,由于生源地教育水平不一,各地大学生的学习基础也参差不齐,尤其来自边远、落后地区的学生,学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较发达地区的学生有很大的差距,尤其英语、数学等主要课程的差距更大。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边远、落后地区的学生在上大学后自我放松,不够努力,这样极容易逐渐掉队,慢慢失去学习兴趣;还有部分边远、落后地区的学生学习主动刻苦,但由于各种原因学习成绩仍不理想,逐渐失去信心。
6.心理素质较差,躯体疾病影响。
身心健康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础和保障。心理方面,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较其他学生要低,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厌学、焦虑、兴趣褊狭、敏感多疑等,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人际关系不和谐,学习热情下降;学业遇到挫折,产生恐惧心理,进而丧失自信心;不能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情绪起伏大,嫉妒心理重;不能融入大学的新环境,产生失落感;不能正确对待恋爱情感,忽略学业;家境贫困,自卑心理日渐;意志薄弱,受不良环境和氛围的影响滋生厌学情绪;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集中注意力等。躯体方面,身体疾病也会影响学生读书学习的能力,造成学习困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慢性肝炎、肾炎、心脏疾病、过敏等;严重的脑部损伤,如脑外伤、癫痫;营养不良、身体素质较弱等。
二、学校因素
1.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仍以传统授课为主,注重知识的讲授,不重视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需求,导致大学生学习上“需”与“求”之间的矛盾。
2.教学内容不联系实际。
部分教师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的更新,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不符合社会不断更新的现状和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3.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高校教师的素养水平、个人魅力建设、知识融会贯通、思维逻辑清晰、语言清楚幽默、外在衣着品味、课件整齐美观等方面参差不齐,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及对教师的认可度。
4.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传道授惑,培养人才。但现在高校中某些教师过于注重科研,把大量时间精力放在科研任务上,对教学不够重视或草草应付,如上课时只管讲课,不管学生能否吸收,下课后便离开教室,缺少师生互动。
5.学习氛围不佳。
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在无形中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层面分别营造良好的校风、院风、班风、舍风,对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如一个寝室中可以出现一起通宵玩游戏的情况,也可以出现一起学习一起研讨的情况,全看舍风建设如何。事实上,处在学风浓郁的氛围中,学习困难学生人数相对较少,而处在学习氛围较差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6.应对处理较为薄弱。
目前由于基础薄弱所引起的学习困难在学习困难学生中所占比例较大,这部分学生学习吃力,效果不佳,如英语口语、听力等存在較大困难,针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应对措施较少。另外,教师、辅导员等对学习困难学生给予较多的关注,而学校在预防学生成为学习困难学生的这一层面上做得还不够。
三、社会因素
1.模糊的价值观。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社会中出现一些模糊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某些大学生在校期间思想浮躁、情绪焦虑,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
2.学习无用论。
高校逐年扩招,大学生人数增多,导致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各种干扰因素,出现就业途径与文化层次无直接联系,使得部分来自一般甚至贫寒家庭的学生觉得努力学习还不如“拼爹”,从而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情绪较大的情况。
3.大学轻松论。
学生在高中阶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考大学,目标明确,动力十足,但由于高考压力较大,师长、家人、亲戚、朋友常常把“到了大学就轻松了”的话挂在嘴边,试图鼓励学生先过了高考关。考上大学后,大学里充足的自由让学生彻底将“大学轻松论”变为现实,放松自己,放纵自己,甚至出现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的现象。
4.经验重于学习论。
高校毕业生就业时,一些招聘单位过于强调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对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根本不关心,使得一些大学生误以为经验重于学习,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到兼职、社团、社会实践等方面,成了空有一些所谓的“经验”,而不会学习、不懂理论的学习困难学生。
四、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学习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尤以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为最重。从事不同工作拥有不同性格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要求等各不相同,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家庭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家长过于干涉学生成长历程中的选择、判断与决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家庭经济困难,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和抑郁情绪;父母离异、长期分居、争吵不断、一方去世、家庭突然变故等情况,导致学生无心学习;家长对学生的过高期望,给学生心理上造成极大压力;家长对学生的漠不关心,造成学生冷漠的无谓性格。
参考文献:
[1]王恩喜.大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帮扶转化措施初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2):85-87.
[2]卫亭绒.地方本科院校大学“学习困难”成因及策略探析[J].运城学院学报,2016(2):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