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杰
摘 要: 就业指导课程作为高校学生培养中的公共必修课程之一,对强化大学生就业创业观念和就业创业意识,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但就业指导课程还是一门新兴课程,目前各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尽相同,存在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课堂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标准化建设工作相对滞后等问题,尚未形成相对统一的教材和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要按照课程建设自身规律,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解决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为大学生成才就业提供有效支持。
关键词: 就业指导课 现存问题 解决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1],“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2],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2009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各高校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学校必修课范畴,使之成为指导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基础性课程,为指导学生就业和创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在课程设置方面搭建了新平台。2007年以来,各高校逐步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等各种途径积极推动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就业指导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还是一门新课程,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定程度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产生影响,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一、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些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当前,高校学生培养方案中把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之一开设,在形式上已经落实到位,但就业指导课程如何落实到学生身上,抓出就业指导课程应有的效果,普遍做得不够。大都没有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一般都是挂靠在就业指导部门或者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研室,跟其他单位合署办公,没有专门的阵地。教学大纲的制订和教学任务的安排一般由就业指导部门负责,缺乏更专业、更权威的系统谋划和指导。另外,由于就业指导课的课时相对较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不是很完善,教学考核随意性较强,要求普遍不高。
2.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师资力量不够。当前,就业指导课程的依托学科主要是思政类学科,从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教师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和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员,或是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专职辅导员等相关工作人员,与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具有的学科背景不完全相匹配。就业指导课程师资力量普遍不足,就业创业理论与实践经验都很丰富的职业规划师较少。就业指导课教师对就业市场的了解程度不够,对就业形势的把握程度普遍不足,与人才市场的现实状况脱节较为严重。学校针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培训较少,送出去学习深造就业创业方面知识理论的机会更少,对就业指导课程规范和理论创新等方面缺乏全面理解和科学运用,不易保证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造成就业指导课程师资力量的专业化程度打折扣,处于半专业化状态。
3.就业指导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本身匹配程度不够。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与学生所学专业是紧密相关的。随着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近年来学生就业的专业相关性有所降低,但大多数专业的本科学生就业与专业的相关性仍然超过50%,即大多数专业有超过一半的本科生毕业后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就业指导课教师讲授的理论主要是就业创业的通识理论,对任何一个专业学生都可以发挥作用,正因为如此导致讲授的课程理论针对性不强,与学生所学专业本身匹配程度较低。如何从学生学科专业视角上好就业指导课,解决好学生专业和就业指导工作脱节的问题,是目前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普通难题。
4.就业指导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效果如何主要体现在学生有没有重塑自身就业创业观念,并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把理论知识和就业创业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内化为自身的本领。目前,就业指导课程的师生互动效果普遍不理想。课程常因教师数量和课时量的制约,采用以大班为主的教学模式,甚至100人以上一起听课,课堂变成教师一人主导、师生互动环节只有少数同学能够参与的一种教学模式,师生互动变得力不从心,效果一般。有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对就业创业方面的课堂互动把握能力不足,喜欢按部就班的理论课教学,很少进行师生互动,导致学生提不起兴趣,教学效果普遍不理想。
5.就业指导课程的课程体系标准化建设工作亟待加强。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材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差异性较大,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存在差别,所用教材不尽相同。教材建设方面,不少高校自行编写了校本教材用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还有高校选定一些就业创业类培训书籍作为就业指导课程教材。总体来说,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材五花八门、鱼龙混杂。与就业指导课程教材相对应,就业指导课的课程体系也是各行其是、不尽相同,从就业创业理念培养,到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就业创业实施等各方面都有涉及,但内容差异较强,随意性较大,急需进行就业课程体系标准化建设工作。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实效性的对策
1.学校要加大就业指导课程的投入,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重要作用。高校要切实提高认识,把就业工作放在学校育人工作的突出位置,形成全校一盘棋共同为学生成長成才服务的格局。要充分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把就业指导课程与其他必修课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建设和管理。采用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就业创业培训和学生就业创业帮扶一体化的工作模式,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抓实抓好。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学生就业创业这项基础性工作取得实效。要专门成立就业创业指导类课程教研室,按要求配备就业创业课程指导教师。要完善就业创业类课程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把就业指导课的课程运行和课程质量纳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进行监督和考核,从体制机制层面完善就业指导课程的经费投入和运行。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解决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的问题。在现有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基础上,积极引进高水平高学历职业生涯规划师和就业指导师等专业人员担任学术带头人,带动一批教师从事专业化专门化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真正提升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人类资源部门负责人和就业创业方面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丰富教师队伍的类型,改善教师队伍结构。重视就业创业课程教师的职级晋升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就业创业类课程教师的职称指标单列计划、单设标准,让从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教师能安心从事这份工作,达到稳定这支队伍的目的。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进修培训等相关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理论素养,丰富实践经验。
3.充分发掘校友资源,把校友的学科专业性与就业课程的普适性有效结合。积极推动校友上讲台,与大学生进行全方位互动,把自己的专业学习经历与工作经历与在校学生现身说法,有效弥补就业指导课教师在学生专业方向上的就业指导的不足。校友的专业与学生的专业相同或相近,就业的方向和工作的性质有相似性,甚至校友本身就可以成为学生就业的介绍人,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明确就业方向,真正把就业课程与就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就业课程与就业工作一体化建设,不再是理论与实际两张皮。校友为学生讲就业工作的思路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不同,他们偏重于讲个人经历、讲体会,能够让在校学生感同身受,看到未来的自己,从而充分发挥校友的榜样作用,教学效果明显强化。
4.进一步优化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模式,发挥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改变现有的以大班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把课堂师生互动、学生辩论等变成一种常态,改变过去课堂由教师一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校要创造条件,把就业指导课程开到校外去,增加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赴相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参观学习,丰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把就业指导课程与就业认知、就业实践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将就业指导课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强化和运用。通过校外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做到对就业指导课程提出的一些基础理论在理念上能够认同、在就业创业方法上能够实践、在就业创业技巧上能夠进一步提高。改变就业指导课程的考核模式,降低理论课程考试的比重,增加实践教学部分考核的比重,让学生真正重视实践课程并发挥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5.推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标准化建设工作,真正发挥就业指导课程对就业工作的引领作用。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差异性比较大,部分高校所用的教材不尽相同,容易导致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在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就业理念、构建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把握就业趋向锻造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等方面有一些不利之处。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标准化建设工作,规范课程设置,为就业指导课这门必修课建立相对统一的课程体系和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组织力量编写就业创业类课程规划教材,真正形成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相结合、就业创业理论教学和实践同步实施、就业和创业内容各有侧重的规范教材。
近年来,就业指导课程作为高校学生培养方案中的公共必修课程之一,对强化大学生就业创业观念和就业创业意识,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业指导课程还是一门新兴课程,目前各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尽相同,并且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和相对统一的教学内容,这些都需要认真解决。只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就业创业政策,切实按照课程建设自身规律认真解决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一定能真正发挥就业创业类课程在学生成长就业中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学生成才就业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6.
基金项目:安庆师范大学2013年“四成”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加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意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