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小岱
电影《妖猫传》中,白居易因写作《长恨歌》而卷入了宫廷秘闻之中。历史上,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几度宦海沉浮。
我觉得起初白居易是幸运的。
在他16岁那年,带着诗稿来到了长安,直接去找大唐朝管宣传工作的大领导顾况,当时顾况原本不大想见他,但听说他是个地方基层干部的孩子,大老远跑来长安,于是皱着眉把他叫进了办公室。
顾况坐在办公桌前,问他:“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
“白居易。”
顾况嘴角微微上扬,用戏谑的口吻对他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白居易天资聪颖,话外音怎么能听不出来?但,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顾况随手翻阅他带来的诗稿,这一翻,戏谑的口吻变了,他感慨道:“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顾况就这样被白居易征服,彻底成为了白居易的忠实粉丝,往后顾大人逢人就赞白居易的诗文,很快,白居易年少成名,成为了京城热度很高的诗人。
而征服了顾况的诗句便是我们最为熟悉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朝诗人众多,白居易理应在自己爆红时整合手里的资源让自己彻底红一把,但眼前的状态并不是他的理想出路,除了顾况以外,白居易没有得到更为强有力的引荐,于是白居易决定回家乡继续学习积累,暂别京城。
12年后,白居易回来了,并且是以新科进士的身份重新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这一年白居易29岁,算是个人生赢家。
这一年的白居易,也正式地踏入了仕途。
白居易第一个供职的地方是秘书省,任校书郎。与大多数公务员一样,白居易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待了6年多。
公元806年,白居易前往盩庢县主管治安,没过一年,他便又被调回长安,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还没等白居易完全适应,在公元808年,朝廷又下任职文件:白居易被正式任命为左拾遗。
这个职位看着不大,七八品而已,在京城高官云集的地方,确实只能算是个芝麻官,但这个芝麻官却又有着不能被忽略的地位:第一他要经常跟皇帝接触;第二他的工作是对皇帝的工作进行查漏补缺,如果用一个游戏名来概括的话,可以称之为“大家来找茬”。
白居易说到做到,在他任职期间,极尽言官之职:上书直言民间疾苦、谴责官员昏庸不作为、揭露官场黑暗,如著名的《卖炭翁》《观刈麦》等诗就是在这个阶段创作出来的。后来大概觉得上书直言没有起到他想要的效果,于是白居易数次当面指出宪宗的问题,弄得宪宗很没面子。
作为管理者,宪宗有一定的涵养,他跟丞相李降吐槽:“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可见,白居易在此时已经得罪了他的最高上司,好在同事对他不错,丞相李降劝慰宪宗:“他也是忠心一片,为了国家好,算了吧。”
白居易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已经招了上司的反感,或者他感觉到了,但是为了报答宪宗的知遇之恩,他的忠心仍然不减,方式也没有任何改变,仍旧如常一样上书劝谏。
一直在忍的不只有宪宗,还有朝廷里那些被白居易的诗歌戳中痛点的官员,如“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得罪了大唐税务局;如“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得罪了专权的宦官;如“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揭露了“宫市”的腐败……这些官员觉得白居易再这样写下去,迟早出事,于是心照不宣地都想除掉这个在官场上不大讨喜的人。
公元811年,白居易的母亲去世了,白居易回家守孝3年,当他重新回到长安时,却没有想到家人正常的生老病死给自己的命运带来了这么大的转折。
公元815年,朝廷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死亡,裴度受了重伤,但奇怪的是,这么大的事情,所有人包括宪宗都表现得极为平静,案件一直压着不处理。
白居易觉得这太不寻常,于是上表要严缉凶手,把案件查个水落石出……然而朝廷里对这件事情依然不大关注,白居易痛心疾首地再次上表。
此举激怒了宪宗以及在朝官员:没见过这么不识趣的人。
怎么办?
还是那个游戏:大家来找茬。
先是给白居易扣了一顶帽子:越职言事。
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他被贬为州刺史。
但这个处理结果还不够解气,很快就有一个叫王涯的人前来举报:白居易的母亲因赏花坠井,白居易竟然还写过“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孝。
然而真相是白居易早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据记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
君命难违,此时无论真相是什么,白居易都无法改变他要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现实,白居易带着失望与痛苦离开了长安。
被贬为江州司马,是白居易一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了“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群众的心,但表现出来的行动却早已没有过去的那般炽热。
或许白居易在那个时候懂得了所谓的职场规则,明白了职场里的心照不宣,更明白了何为“伴君如伴虎”,他在江州郁郁不得志,某天送客回去的路上,听见了琵琶聲,于是与琵琶女有了一次短暂的闲聊,写下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名句。
在江州的那几年,白居易的心态渐渐变得很平和,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原以为这大概就是余生了,然而命运却总会在某个你想安定的时刻,骤然变化。
公元821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把白居易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
然而当时朝廷很乱,大臣之间勾心斗角,明争暗斗。穆宗作为最高上司,还不如宪宗,根本不听任何劝谏。此时的白居易早已明白了卷入官场斗争的危害,惹不起,躲得起,于是极力请求外放。
好在如愿,白居易在公元822年被任命为杭州刺史。
白居易内心那颗“达则兼济天下”的心再次炽热起来,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用以解决杭州人民的饮水问题。
当他看到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又排除重重阻力,修堤蓄积湖水,用来灌田,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法与注意事项,刻在湖边的石头上,以供后人参考。
离任前,白居易还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公共资金,用来作为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据说,这笔钱一直运作到黄巢之乱才不知去向。
往后的将近20年,白居易也没有过所谓的“岁月静好”,仍然是被朝廷调动着四处做官,但他为任职当地的百姓做了很多实在的好事,其间还写了大量的诗歌,被后人称为“诗王”“诗魔”,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
缀玉联珠六十年,
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
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