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动态

2018-03-23 13:39
石油化工应用 2018年4期

中科院合成新型材料拒绝“铅污染”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最近合成新型发光材料——非铅双钙钛矿纳米晶,采用毒性较低的铋元素来取代重金属铅。这一新材料应用在发光二极管(LED)、太阳能电池上,可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并避免重金属元素铅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危害。相关研究成果作为热点文章发表在近期《德国应用化学》上。

含铅钙钛矿纳米晶具有成本较低、发光亮、纯度高等优点,因此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重要发光材料。然而含铅钙钛矿纳米晶中含有重金属元素铅,能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寻找无毒且性能好的非铅钙钛矿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韩克利研究员团队尝试采用毒性较低的铋(Bi)元素来取代铅,并于2017年首次成功合成出含Bi的非铅钙钛矿纳米晶,并揭示了其发光动力学机理。

近日,该团队采用溶液法进一步合成了双钙钛矿纳米晶。经试验证明,这一材料是一种很好的发光材料,在取代含铅钙钛矿纳米晶方面具有优势。科研人员进一步提出了通过降低表面缺陷来提高发光效率的新方案,将大力推动非铅钙钛矿的研究和应用。

(摘自宁夏日报第21479期)

世界首座跟踪太阳的太阳能回收装置

日本新能源产业综合开发机构(NEDO)与环境装置厂家アクトリ-,开发利用卫星定位系统(GPS)跟踪太阳把太阳能高效转换为电能和热能的系统。该世界首座台架设置型混合系统在太阳光发电的同时回收利用太阳热的60℃以上高温热水,从2017年9月开始正式验证实验,2018年将实现工业化。一座台架(单元)有抛物线型反射镜24个(1列4个共6排)。每列用GPS跟踪太阳,反射镜通常垂直捕捉太阳光,可高效回收太阳能。收集变换太阳能的65%为电能和热能(高温水),其中电力25%、热能40%。

为了发电,要反复利用波长不同的太阳能电池,使用高转换率的多接合型太阳能发电单元和将热转换成电力的热电发电单元,可进行两次发电。2017年9月起在本公司场地内设置8座台架(规模约13 kW),验证实验正式开始。验证实验将确认系统性能、耐久性、维护运用遥控系统的有效性等。进而,在宫城县草莓园设施内设置,比较不同气候的性能效果。以验证结果为基础,2018年度实现工业化。一座台架设置面积约15m2,可用于农家、养殖设施、福利设施等的电力和温水供应。偏远山区、孤岛也可利用。

(摘自中外能源2018年第2期)

中国石油聚烯烃重大专项通过验收

4月2日,记者从独山子石化公司获悉,这个公司研究院承担集团公司科技部聚烯烃重大专项在北京通过专题验收,在北京片区验收的7个专项课题中,由独石化公司作为牵头单位承担的“燃气管专用料的开发”专题得分第一。

据了解,2010年以来,独石化公司相继成功开发PE100级管材料TUB121N3000及其混配料TUB121N3000B,大口径PE100级管材料UHXP4808及其混配料UHXP-4808B,PE80级管材料DGDZ-2400、DGDA-2480,以及国内首个PE100级管件专用料TUB121N3000M和双峰分布PE-RT管材料DGDZ3606,形成高等级耐压管材产品的系列化。

其中,燃气管专用料TUB121N3000B得到下游加工企业普遍认可,在新疆、甘肃地区燃气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依托优异稳定的产品性能,于2017年成功入列国际PE100+协会优质产品名录,独石化公司亦正式成为国际PE100+协会理事会员。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075期)

乌兹别克斯坦再向塔吉克斯坦供天然气

继2012年乌兹别克斯坦停止向塔吉克斯坦出口天然气6年后,乌再次开始向塔供应天然气。

据悉,乌通过“穆兹拉巴德—杜尚别”天然气管线向塔供气,该管线的输气能力为每小时12.5万立方米。目前,天然气主要供应给“塔吉克铝业公司”,供应量约为每小时1 000立方米。乌将逐步增加供气量,并将首先保证对塔乌边境地区的天然气供应。

今年,乌总统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访塔期间,塔乌两国天然气输送公司于3月9日签订乌向塔供应天然气合同。按照该合同,2018年,乌将向塔供应约1.26亿立方米天然气,总价为1 510万美元。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075期)

长庆油田首口水平井可溶桥塞分段压裂试验成功

长庆油田首口水平井可溶桥塞压裂试验在苏里格气田东区试验一次获得成功。这项技术的成功应用,进一步丰富了气田水平井固井完井桥塞分段压裂技术系列。

长庆六大气田要实现稳产增气,技术支撑和创新是关键。为进一步提高封隔有效性和技术完整性,2016年以来,长庆油田依托国家及中国石油股份公司重大科技专项开展水平井固井完井桥塞分段压裂技术攻关,显示出良好的增产效果,为致密气藏效益开发奠定了技术基础。

水平井可溶桥塞与常规桥塞相比,其具有作业周期短、降低连续油管钻塞作业成本等技术优势。通过技术可行性论证,优选实施井位,优化施工参数,形成了可溶桥塞分段压裂技术方案。在现场施工中,技术人员严控入井工具、材料和施工质量,做到各工序衔接紧凑,确保这口井射孔发射成功率100%,桥塞坐封顺利可靠,累计加砂277立方米,入地液量3 900立方米,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圆满完成了先导性试验。技术人员将继续跟踪这口井生产动态评价改造效果,为今后水平井桥塞分段压裂技术规模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摘自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8-04-12)

攻克世界级勘探难题甘青藏地区全方位受益

4月15日,在位于世界屋脊的青海油田,来自新华社、科技日报等20余家媒体记者共同见证“国之利器”——“青藏高原咸化湖盆油气地质勘探理论技术创新与重大突破”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发布。这项成果攻克了多项世界级勘探难题,取得的油气重大发现和产量快速增长对满足和保障甘青藏地区能源需求,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等具有特殊战略意义。

青海油田是世界海拔最高油田,油气勘探堪称世界级难题。这项成果促使柴达木盆地勘探走出30年的低迷期,油气勘探发生了从冷点变热点、难点变亮点重点的巨大转变,有效指导青海油田10年里连续发现5个亿吨级整装大油气田,新增探明储量4.6亿吨,推动年产油气当量从419万吨上升至738万吨,夯实了青海油田“十三五”期间建成千万吨规模高原油气田的资源根基。

青海油田是青藏地区唯一的油气规模生产基地。这项成果提升了高原油田在中国石油西部重要能源战略接替区的站位,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建设的领头羊。天然气产量的提升和储量的新发现,改善了甘青藏宁等地区的燃料结构,使1 000多万居民受益,并为保护三江源、祁连山等青藏地区生态环境做出积极贡献。

2007年,中国石油站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角度,设立柴达木盆地关键技术重大专项,针对世界级瓶颈技术组成千余人产学研团队展开一体化攻关。这项成果于今年1月由9位院士及5位国内知名教授组成的委员会在北京通过鉴定。专家认为,这项技术不管从勘探史、发现史,还是石油地质学、油气成藏理论各方面都是全盆地历史性突破,是强烈构造改造区高效勘探的典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项成果获发明专利31件、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中国十大找矿成果奖1项。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074期)

微球调驱让老油田青春再现

截至4月23日,长庆油田采油二厂通过微球调驱技术见效163口井,日均增油42.5吨,阶段增油3 066吨。

微球调驱是长庆老油田提高水驱效率、降低自然递减的主体技术之一。这项技术可有效改善油藏水驱效果、提高水驱动用程度、控制井组含水上升,实现老油田持续稳产。

为实现微球调驱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发挥稳产支撑作用,采油二厂重点围绕调驱的机理及提高采收率的机制,优势通道表征及工艺参数的匹配,适用长庆储层的产品核心指标及合成关键,规模应用条件下如何简化管理、降低成本,如何科学评价效果为实施决策提供依据五大关键问题开展研究。

今年年初以来,采油二厂针对西峰、华池、南梁等老油田普遍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水驱效果差、自然递减大的问题,在局部试验基础上,立足油藏整体治理,计划对全厂6个主要开发区块实施整体微球调驱428口井。

为确保工作顺利推进,这个厂成立了调剖运行管理小组,统一指挥、集中协调,全面负责调剖工作的启动与运行管理。工艺研究所、地质研究所、作业区紧密结合、无缝衔接。这个厂严格筛选目标单井和治理区域,按照“流程集中注入为主、单井和阀组注入为辅”的整体集中注入模式,系统优化每一口井注入方案。技术人员精心编制集中注入地面配套方案、单点注入地质方案和微球调驱工程方案,作业区积极配合完成地面注入流程改造。

目前,调剖区域自然递减率由13.4%下降至11.2%,含水上升率由3.4%下降至2.7%,生产形势明显好转,为老油田稳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自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8-04-25)

独石化“黑珍珠”助力燃气管道材质升级抗压抗腐蚀、耐高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月20日,独山子石化公司乙烯厂高密度聚乙烯装置班长赵超盯着电脑屏幕,时刻关注着燃气管材专用料TUB121N3000B的生产情况。这种被业界称为“黑珍珠”的化工产品,在国内供不应求。

独石化自主研发的“黑珍珠”,看似普通却蕴含着尖端技术,是中国石油的独家管材料产品。目前,国内能大规模生产这种产品的还有中国石化的上海石化公司。

独石化生产的燃气管材专用料TUB121N3000B,实现了国内首个高耐压PE管件专用料的自主开发,产品制品静液压、慢速开裂试验、快速开裂试验均符合ISO4437-3燃气管道系统配件原材料标准要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7年,其被列入国际PE100+协会优质产品目录,获得了进入国内外高端市场的通行证。

“这种产品具有更好的抗压抗腐蚀和耐高温性,可取代易生锈的钢管,提升了燃气管道的安全性,可以放心地使用50年不用更换。”独石化研究院总工程师朱军说。2017年,“黑珍珠”产量达3.5万吨,今年计划生产6万多吨。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080期)

独石化两个产品列入中国石油自主创新目录

4月25日,记者从独山子石化公司获悉,这个公司自主研发的“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BS)”和“环保型溶聚丁苯橡胶新产品”经过集团公司自主创新重要产品认定,被列入中国石油自主创新重要产品目录。据了解,列入目录的SBS道路改性沥青T6302、T6302H,已经大量使用于“京新”等多条国家重要高速公路,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溶聚丁苯橡胶的开发,是公司抓住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开发出的环保型丁苯橡胶系列,目前已实现工业化稳定生产,技术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中环保胶2557S、2564S两个牌号的产品凭借优异的产品性能和稳定的质量保证已进入普利司通等知名轮胎企业采购名录,并与诸多国际大牌轮胎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了独石化公司自主创新产品的品牌优势,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086期)

石墨烯抗菌灭菌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黄青课题组、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王奇课题组合作,利用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氧化石墨烯,发现处理后的氧化石墨烯的灭菌能力显著提高。

该研究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氧化石墨烯并研究其灭菌效果,发现氢等离子体处理后的氧化石墨烯在0.02 mg/mL浓度下即可引起近90%的细菌的灭活,远高于未经处理的氧化石墨烯的灭菌能力。通过对机理的研究发现,等离子体处理不仅能有效还原石墨烯并减小其尺寸,还会导致氧化石墨烯表面缺陷增多,形成多个不规则柱状或针尖状突起物,进而导致细胞内含物的外泄及细菌死亡。该研究表明,低温等离子体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物理处理方法改性石墨烯类材料并提高其抗菌灭菌能力。

(摘自中国化工信息2018年第8期)

聚酰胺材料为印刷电路板连接器提供全方位材料支持

帝斯曼集团(DSM)最近开发了一个高性能耐高温聚酰胺ForTii Ace回流焊接材料组合,可为汽车电子产品印刷电路板(PCB)连接器提供全方位的材料支持。

帝斯曼ForTii系列提供回流焊接材料系列解决方案,可同时满足VO和HB两个塑料阻燃等级的要求。该系列所有产品可为印刷电路板回流焊接连接器和元件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应用于蓄电池(EPS)、车身电子设备、信息娱乐系统、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等汽车电子系统。例如FAKRA连接器,板端Fakra连接器常采用回流焊接,并为各种信号规定了14种颜色编码。帝斯曼可提供各种有色化合物,也可使用天然颜料和色母粒调制所需颜色。ForTii系列产品组合还可用于回流焊接多排针连接器,包覆成型引线框架和其他电子组件。该系列解决方案具有强劲的机械性能、回流焊性能、电气性能和出色的抗起泡能力,可以满足回流焊接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摘自中国化工信息2018年第8期)

硅胶填料助力绿色药物开发

阿克苏诺贝尔(AkzoNobel)专业化学品近期扩大了Kromasil硅胶填料产品的种类,以更好地支持药物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Kromasil产品广泛用于制药、化工、食品安全、临床和环境等产业,在胰岛素纯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对糖尿病患者意义重大。新的Kromasil产品线面向一项新兴起的绿色药物开发技术——超临界流体色谱(SFC),为多种化合物的分离提供了新分离机制,同时能够降低成本、缩短上市时间,并因为使用了二氧化碳替代了有机溶剂,从而更加环保、节约。这一新产品线解决了超临界流体色谱市场当前的需求问题。

Kromasil精细化学部门负责人Mattias Bengtsson指出,“制药和生物技术产业正在越来越多地应用肽、合成分子等新化合物,在2015年成功推出超临界流体色谱平台的基础上,我们现在能够为提取和纯化更多用于药物的活性成分提供新的选择。这不仅将惠及我们的客户,而且最终将为改善治疗手段、提高生活质量做出一份贡献。”

(摘自中国化工信息2018年第8期)

中国石油首套国产大化肥装置投产

4月26日,随着宁夏石化三化肥装置中控室岗位人员点击按钮,中国石油自主开发自主建设的最大化肥项目——宁夏石化国产化年产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装置成功投料。这意味着该装置进入生产状态,我国大型氮肥工业化成套技术开发成功实现工业转化。

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但大型氮肥生产技术长期依赖国外引进。2009年,集团公司启动45/80国产大化肥项目重大科技专项开发,寰球工程公司和宁夏石化承担重任,突破重大关键技术瓶颈,先后开发完成合成氨工艺包和尿素工艺包,并成功进行关键设备国产化的研发制造。宁夏石化也作为这一项目的工业化生产装置落地企业,通过工厂化EPC总承包模式,与寰球工程公司开启合作,于2012年6月28日启动建设,2017年4月装置进入单机试车。

伴随投料成功,装置迎来全面开工试生产。为确保投料开工一次成功,宁夏石化以落实安全管理、现场管理、受控管理为前提,确认试车程序、明确关键节点、开展现场专业检查,分析试车难点,落实对策措施,进行相关预案演练。先后开展启动前安全审核40次,审核问题全部跟踪整改。试车过程中,严格按照总体试车方案组织投料试车,严把每一道关口,紧盯每一个指标,稳打稳扎,步步确认,确保安全、平稳、绿色开车。

宁夏石化年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大化肥装置正式投入生产后,合成氨装置日生产能力将达1 500吨,尿素装置日生产能力将达2 640吨,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化肥装置,综合能耗指标将比老装置降低至少10个单位。这有力推动了公司转型升级、低成本发展,也标志着中国石油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氮肥成套工业化技术和装备制造,并具备操控运营能力。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08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