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纲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灾害现象,多发生在自然斜坡端面上,其发生原因是多重的,主要有地震、河水冲刷、雨雪浸泡、地下水变化、人工干扰等,其表现特征是当斜坡上岩土体的附着力小于自身重力的时候,岩土体就会沿着滑动面向下滑动。 为了有效对抗滑坡这种灾害的发生,我们一般通过埋设抗滑桩,利用稳定地层对桩的锚固作用,增强桩前岩土体的抗滑力,使之能够有效对抗滑坡上部传来的推力,从而实现稳定滑坡消除灾害的目的。
滑坡防治的主要原则有以下几条:
1)正确认识滑坡。若想有效治理滑坡,就要对滑坡的构成、性质、规模、产生机理等基本要素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还要做好滑坡的勘查工作,分清楚是新生滑坡还是复活的古老滑坡。
2)预防为主。在地质构造复杂、滑坡分布密集等地段,务必要加强地质勘查,尽量绕开这些地段。对于无法绕开的地方,要尽量减少土石方的开挖、堆填等施工,尽量减小对斜坡稳定性的负面影响。
3)一次根治不留后患。对滑坡的治理原则一定要坚持一次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能够有效防止古老滑坡复活,避免发生交通事故;二是能够有效降低总体治理费用。
4)综合治理。形成滑坡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几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防治滑坡的时候,要按照主要次要诱发因素,采取不同的措施综合治理才能达到效果。
5)动态设计、科学施工。道路滑坡是在施工中经常遇到的自然灾害,在前期的施工勘察中,不能完全掌握。必须在施工中根据新生情况调整设计方案。坚持尽早治理,合理安排施工时节与施工方案,严格监督施工质量,为工程以后的养护与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抗滑桩设计一般要满足下列要求:抗滑桩工程设计要能够产生足够的抗滑力,要能够有效保证滑坡斜面的稳定性。抗滑桩的桩间距取值要合理,既能够达到防止坡体土从桩间挤出,又要充分考虑工程施工的经济效益。
抗滑桩的锚固深度、桩结构尺寸、断面尺寸要符合抗滑所需要求,桩周的地基抗力和滑体变形尺寸要在合理误差范围之内。通盘考虑施工的安全性、可操作性、经济性。
1)抗滑桩桩位。
抗滑桩桩位的确定,应该根据设计计算所得出的滑坡推力而确定。在抗滑段上,滑坡推力逐渐降低;在主滑段上,滑坡推力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当抗滑桩被打入地层之后,滑动面的应力必然发生了变化,一般会产生一个相应上移的应力指向。因此,综合考虑推力与应力的综合影响,可以得知,在坡底打入抗滑桩并非最合理位置。为了充分利用滑体的抗滑力,同时考虑应该把抗滑桩布置在滑动推力最小的位置,因此,在滑坡推力拐点位置到滑坡出口段布桩是比较合理的。
2)抗滑桩桩间距。
桩间距直接影响着抗滑成功与否。间距过大,桩间土体会从相邻桩间滑出,达不到防滑效果;间距过小,可以增强防滑效果,但是在经济性方面是不划算的,很不经济。
最理想的桩间距标准是:甲乙桩间土块传递给乙丙桩间土块的应力为零。在实际施工之中,还要考虑相邻桩的侧面产生的摩擦力以及抗滑桩的埋设深度,在此摩擦力与土块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对不同土质的地层而言,砂性土层,滑动面的深度与桩间距的比值为2;粘性土层,滑动面的深度与桩间距的比值为2.5。
3)抗滑桩截面和宽度。
圆形桩与矩形桩是抗滑桩的两种不同形式。考虑到抗滑桩的实际受力以及工程施工的方便性,目前使用矩形桩的情况比较多。根据试验表明,当桩间土体应力达到极限状态时,边长为0.9d的矩形桩与边长为1d的圆形桩是等同的。由此可知,圆形桩的形状换算系数为0.9,矩形桩为1.0。需要注意的是,若是人工开挖埋孔,桩宽应该不小于1.5 m。
4)抗滑桩的锚固深度。
抗滑桩的锚固深度,是防治滑坡的最关键的要素。埋置深度太浅,桩体很容易被滑动面岩土拔出;埋置太深直接造成施工难度成倍增加,造价大幅上升。而且,锚固深度不是越深越好,当突破某一数值之后,锚固效果变化不大。为了简化设计与施工,目前通用的测算方法是:依据锚固段桩周地层的强度来确定锚固深度,即抗滑桩传递给稳定地层的侧壁应力必须小于桩体侧向的抗压强度。
5)抗滑桩桩底支承条件。
抗滑桩的底支承共有三种:固定支承、铰支承和自由支承。 当地层坚硬,桩底岩层完整且抗滑桩嵌入较深,可视为固定支承。当地层坚硬,桩底岩层完整但抗滑桩嵌入较浅,可视为铰支承。当地层为破碎岩土层,抗滑桩受滑坡推力作用,桩底发生了较大的位移或扭动,可视为自由支承。
1)施工放样。
在正式施工之前,施工人员必须对图纸和施工环境做到充分了解。为保证桩体断面位置与孔位相符合,可将抗滑桩顶底高程投射到断面显示图上,进而测试顶桩土体的稳定性,用数值说话,保证减载深度以及减载的数量。如果在施工中发生塌陷现象,必须及时清除险情。
2)设置位移观测点。
在施工前要设置若干位移观测点,以便于监测可能出现的滑坡位移,测算滑坡位移速度,以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提升工程质量。
1)排水孔施工。
在有孔滑坡地带,首先需要处理的就是排水孔。根据工地出水量,设计排水孔位置、标高以及仰角间距,对滑坡的前缘位置进行设计,不可贸然对滑坡体前缘进行规模性开挖,否则容易导致发生滑坡体失稳等次生灾害。正确的做法是:先将路堤提升到满足工程基本要求的高度再进行开挖。
2)设计与施工出现差异。
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是不容置疑的,及时填录桩孔柱状图,详细记录滑动面位移变化,甚至包括擦痕、岩性变化、软弱层界面等资料数据。在施工过程中,时刻关注所有相关的数据资料,若施工工艺无法满足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差异,应该立即停下来,递交相关的施工报告,会同设计人员商讨新的施工方案,以保证抗滑桩能够满足工程标准。
3)护壁锁口施工。
在锁口施工之前,必须做好清洁工作。护壁锁口一般为梯形,在施工现场使用钢筋绑扎而成,使用方木作为加固环,把5块梯形模板按照图纸组合成型。采用现场拌和和人工入模的方式进行混凝土浇筑,并使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密实。主要的技术参数包括: 锁口中心和桩孔中心的偏差额度在±50 mm,竖向倾斜偏差为±1%,为了防止雨水、杂物等落入桩孔,锁口底部必须超出地面30 cm。
4)抗滑桩桩身混凝土浇筑。
待孔桩满足设计要求后,清除杂物与松土,监理工程师核对断面尺寸和桩底高程,确认其符合设计要求后,放出桩底十字线。
在钢筋的绑扎和焊接阶段,必须按照钢筋间距设计值进行绑扎,钢筋的截面接头必须控制在50%以内。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应该一起对绑扎的钢筋做彻底细致的检查,尤其是对较为隐蔽的位置。
在混凝土浇筑阶段,在管顶加盖覆盖物,防止尘土等杂物落入,在钢筋笼四周埋设声测管,安排专业人员对桩身混凝土的龄期进行声波检测。
埋设声测管在抗滑桩的钢筋笼周围,及时加盖管顶,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混杂物落入,专业人员在抗滑桩桩身混凝土达到一定的龄期后对其进行声波检测。
在高速公路滑坡治理工程中抗滑桩具有施工简便,抗滑效果显著等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现场施工的过程中,只有根据标段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施工工艺,把握住施工的关键节点,才能有效解决滑坡问题,减少工程事故,节约工程投资,促进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