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策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 凤城 118100)
2017年是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十三五”开始实施的第一年,在体系首席科学家及各岗位科学家指导下,丹东综合试验站紧紧围绕合同任务,以服务产业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绿色发展为重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技术培训等工作,努力为引领柞蚕业科技创新、推动柞蚕提质增效、推进柞蚕业绿色发展、促进蚕民增产增收、支撑政府决策等方面发挥作用。
任务确定伊始,试验站于2017年8月25日在宽甸组织召开了“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丹东综合试验站‘十三五’启动暨重点任务推进会”,布置了各示范县的任务目标,认真讨论并确定了任务落实和实施措施。分别在凤城市石城镇铁佛村、东汤镇房木村、宽甸县永甸镇湾沟村、长甸镇苏甸村、岫岩县大营子乡石头岭村、哨子河乡马岭村、庄河市鞍子山乡朱营村、仙人洞镇二道河村、东港市新农镇四家子村、长安镇王家村等10处建立了示范基地,试验站及示范县技术骨干深入现场,进行柞蚕放养技术、柞蚕病虫害防控技术和生态柞园建设技术培训和指导40余次,发放了新技术宣传手册等1300余份、发放柞蚕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DVD光盘500余张。开展新型蚕农专项技术培训,已培训县、乡两级技术骨干36人次,新型蚕农750余人次。在试验站依托单位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网站发布各种技术10种,并通过蚕业技术咨询热线和微信群解答蚕民提出的相关技术问题150余次。特别是通过使用杀螽丸防治柞园害蚕螽斯,利用信息素诱捕柞蚕害虫黑广肩步甲和柞蚕寄生线虫防控等技术的示范,极大减少了柞园内化学农药的使用剂量,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通过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增产效果显著,平均每户增产15%,增收3500元。通过培训和指导,蚕民对生态柞蚕柞园建设的认识不断提高,试验站给宽甸、东港和庄河3示范县发放柞苗3.5万株,补植柞园33hm2,虽然今年天气干旱,但柞苗长势良好,成活率达到80%。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已初见成效。
在开展柞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试验站分别开展了柞蚕高营养价值新品种选育、柞蚕典型标记性状抗病丰产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柞蚕吐白水软化病研究、柞蚕寄生线虫对柞蚕幼虫致病机理研究、柞蚕蛹蛾加工利用研究、北方适宜桑蚕彩色大型茧品种选育研究和柞树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圆满完成了各项计划指标,同时发表论文7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申报专利4项,授权3项,撰写专著1部,已完成排版工作。
(1)高效生态蚕桑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高效生态柞蚕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
柞蚕高营养价值新品种选育:初步确定柞蚕蛹高营养价值的评价指标1项,即柞蚕滞育蛹血淋巴中蛋白质含量。确定以考马斯亮蓝G-250的标准测试方法作为实用的柞蚕滞育蛹实验材料的前期处理。
柞蚕典型标记性状抗病丰产新品种选育与示范:完成了新品种纯化选育工作,幼虫与成虫各自的体色稳定一致,纯化程度高。对新品种“墨玉”进行NPV抗性测定,以抗大为对照,测得“墨玉”对NPV病毒的Lc50值为103.864,对照抗大Lc50为103.366,墨玉对NPV抗性与对照抗相当;组配“墨玉”×辽蚕582、“墨玉”×抗大、“墨玉”×9906及对照9906×抗大等4个杂交组合,进行了新品种“墨玉”杂交组合评选,综合性状以“墨玉×抗大”为最优。
柞蚕吐白水软化病研究:基本明确柞蚕吐白水软化病发病症状,通过添食试验,初步明确柞蚕吐白水软化病的发生与添食的小RNA病毒和病蚕消化管研磨液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柞蚕实用新品种及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示范:分别在5个示范县设立10个示范基地,于秋蚕期分别放养抗大×辽蚕582、抗大×9906两个杂交种,同时在示范基地开展了柞园螽斯、蚂蚁、蜘蛛,柞蚕寄生线虫防控技术培训和示范,通过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增产效果显著,平均每户增产15%,增收3500元。
柞蚕寄生线虫对柞蚕幼虫致病机理研究:测定了被线虫寄生的柞蚕5龄幼虫血淋巴中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酚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完成了寄生柞蚕和健康柞蚕幼虫血淋巴酚氧化酶原(PPO)、溶菌酶(Lysozyme)、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T)、凝集素(lectin)基因表达量的差异性分析。
(2)蚕桑资源多元化循环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柞蚕蛹蛾加工利用研究。
初步研制出即食产品柞蚕蛹罐头生产工艺:煮制-腌制-调配-装罐-灭菌;用柞蚕雄蛾与人参、鹿茸等中药材按比例浸泡于纯粮白酒中,经过滤、基酒比例调配,研制出雄蚕蛾酒试验产品1个。
(1)高效专用多元化蚕品种的研发、选育与示范——北方适宜桑蚕彩色大型茧品种选育研究。
春季结茧后对饲养的各蛾区逐一进行全茧量调查,从平均值高的蛾区选留全茧量高于平均值的个体继代,以接近平均值的个体为对照,进行秋季饲养调查,结果素斑蚕(B)选留蛾区的平均全茧量为2.028g,比对照均值提高3.85%,普斑蚕(H)选留蛾区的平均全茧量为2.201g,比对照均值提高4.28%。
(2)高效生态多元化桑品种研发、选育与示范——柞树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及生态柞园建设与示范。
从波兰、爱沙尼亚、捷克收集国外新柞树种质资源3份,收集到国内未知杂交种1份。以柞树开花期采集雄穗置于室内收集花粉,再置于-18℃和-80℃作为花粉的收集和保存方法。以槲数和锐齿槲栎为亲本,通过人工杂交,选配1个杂种组合。初步确定一年生柞树绿枝扦插药剂配方3个。
在凤城市石城镇铁佛村、东汤镇房木村、宽甸县永甸镇湾沟村、长甸镇苏甸村、岫岩县大营子乡石头岭村、哨子河乡马岭村、庄河市鞍子山乡朱营村、仙人洞镇二道河村、东港市新农镇四家子村、长安镇王家村等10处确立了生态型柞园建设基地,并通过技术讲座、现场指导、发放柞苗等形式初步开展了示范工作。在所内建立高效益生态型柞园示范区1处,面积2hm2。柞园林下经济真菌栽培接种灵芝1200袋,香菇菌棒600根,木耳菌棒800根;栽种细辛、天南星、明日叶、东风菜与紫萼玉簪等中草药和山野菜25种,生长状态良好。
(3)蚕业适度生产规模、经营模式与产业组织研究。
调研统计了本年度本地区柞蚕生产要素的价格,对产业经济研究室的柞蚕产业调查表及问卷格式提出了改进意见,并将《基地县农户柞蚕生产效益情况》调查问卷、《基地县柞蚕生产情况》调查表和《基地县柞蚕资源多元利用情况》调查表已发放到各示范县。
(1)蚕桑产业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数据库。协助数据库负责人收集2017年蚕桑产业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数据资料,完善了蚕桑国内外研究进展数据库。
(2)蚕桑产业全国省以上立项的科技项目数据库。协助数据库负责人收集2017年蚕桑产业省以上立项的科技项目信息资料,完善了蚕桑产业全国省以上立项的科技项目数据库。
(3)蚕桑产业全国从事研发的人员数据库。协助收集2017年新增蚕桑产业全国人事研发人员数据资料,完善了蚕桑产业全国人事研发的人员数据库。
(4)蚕桑产业主要仪器设备数据库。协助收集2017年蚕桑产业主要仪器设备数据资料,完善了蚕桑产业主要仪器设备数据库。
(5)其他主产国蚕桑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数据库。协助收集2017年其他主产国蚕桑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数据 ,完善了其他主产国蚕桑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数据库。
(6)蚕桑重大实用性技术数据库。协助收集2017年新增蚕桑重大实用性技术 ,更新了蚕桑产业重大实用性技术数据库。
(7)蚕桑生产技术规程数据库协助收集2017年新增蚕桑生产技术规程 ,完善了蚕桑产业生产技术规程数据库。
(8)野蚕文献信息数据库。以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馆藏4000余份蚕业内部资料和会议资料以及60余种国内外蚕业期刊、昆虫学期刊、农业期刊为数据库建设的信息资源,继续进行野蚕文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已完成2010-2012年间的野蚕文献摘要录入,可随时检索查询。
(9)柞蚕种质资源信息数据库。协助收集 2017年柞蚕种质资源信息资料 5 份,完善了柞蚕种质资源信息库。
根据今年春蚕期出现的罕见高温,秋季投种量偏大,病害发生较重等情况情况,组织示范县技术骨干集中深入农户加强技术指导,最大限度的减少了示范基地养蚕农户的经济损失。
积极参与农业部组织的辽、吉、黑、豫、蒙等5个柞蚕主产省区柞蚕种质量抽检工作,共抽检275把,总体种质质量好于2015年第一次抽检,其中辽宁柞蚕种质质量尤为突出。
(1)完成了柞蚕典型标记性状抗病丰产新品种“墨玉”的纯化选育工作,幼虫和成虫的各自体色稳定一致。
(2)柞蚕实用新品种及主要病虫害防控新技术示范已显现良好效果,配套技术的使用可增产15%以上。
辽宁省凤城市沙里寨镇盖家村有9个居民组,523户,1864口人,其中贫困户32户,贫困人口95人,放养柞蚕是全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使蚕民快速脱贫致富,试验站与盖家村已成立的凤城市益农柞蚕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联系,结合当地柞蚕生产和柞园现状等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柞蚕饲养和生态柞园建设技术培训与示范,累计发放技术资料100多份、受训100多人次。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民脱贫致富。
2017年7月下旬,本人为蚕民进行了秋柞蚕放养技术培训,11月中旬带领团队成员再次深入到盖家村,培训指导柞园补植柞树苗技术,
通过培训指导,农民养蚕直接总增收入90多万元,户均增收1700多元。通过柞蚕饲养使11个贫困户,20口人脱贫,脱贫人口占贫困人口的20%以上。
积极开展体系内合作与交流,先后邀请李树英、秦利和李喜升3位岗位科学家对试验站的工作进行指导。同时协助柞蚕综合利用岗位在辽宁和吉林等地采集野生虫草标本20余号,协助柞蚕饲养岗位在示范县开展柞蚕害虫黑广肩步甲新型生物信息防控技术生产试验,防控效果达75%左右,协助柞树种质资源岗位收集栓皮栎树苗和种子各1份。
为辽宁省果蚕站承担的“柞蚕生态放养与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先后在西丰、海城、庄河、宽甸、凤城开展技术讲座5场次,培训蚕业技术骨干20余人次,培训蚕农360余人次。
结合辽宁省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到岫岩雅河乡河北村,与村干部和蚕民共同探讨了柞蚕幼虫食用产品加工和越冬储存方法,提出了指导意见。解答了蚕民提出的相关问题,初步确定了2018年柞蚕放养技术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
通过上述的合作,形成了试验站与岗位、体系与全省各级蚕业主管部门及农村服务平台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新品种新技术生产示范,共同开展技术培训和宣传推广的新机制,在全省的辐射效应更加明显突出。
(1)2017年3月21日,《农民日报》“走近农业大市”专题采访团来到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采访。于《农民日报》4月24日头版发表《红霞绿水映丹东》,5月3日头版发表《壮大柞蚕业、丝路再出发》等文章。
(2)2017年8月11日,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在庄河市召开“黑广肩步甲生物信息防控技术现场培训会”,期间辽宁卫视晚间新闻栏目对黑广肩步甲生物信息防控技术进行了采访录制,并于当日的晚间新闻进行了报道。
(3)2017年8月18日,辽宁乡村广播电台《金农热线》栏目及辽宁省农科院农科电台的记者来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录制节目。对柞蚕品种选育、柞蚕害虫黑广肩步甲生物信息防控技术以及柞园林下经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采访报道。
全年在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门户网站发布新闻36篇,向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网站投稿发表新闻22篇。
(1)为贯彻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辽宁省制定实施了配套优惠政策,给农民一的补助来调动造林的积极性,但蚕农在柞园中栽植柞树却没有享受到补助。柞园建设政策的滞后严重挫伤了蚕农自觉建设柞园的积极性。
(2)综合试验站经费中,列支的差旅经费太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术服务、现场指导的规模。
(1)高效生态蚕桑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高效生态柞蚕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
①对柞蚕高营养价值3个育种材料继续进行逆境胁迫、高压淘汰选育,同时测试育种材料的营养物质含量,修正选育方向和方法。
②继续进行新品种“墨玉”杂交组合比较实验,确定新品种的优势杂交组合1-2个,进行新品种缫丝实验。
③将2017年采集的细菌进一步分离纯化,与其他病毒或细菌分别给柞蚕添食,调查吐白水软化病发病情况,继续开展柞蚕吐白水软化病与环境条件和放养技术之间的关系试验调查工作。
④扩大柞蚕实用新品种及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示范规模。
⑤开展线虫寄生后柞蚕幼虫血淋巴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和幼虫脂肪组织的电镜观察。
(2)蚕桑资源多元化循环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柞蚕蛹蛾加工利用研究
采用腌制、卤制等办法处理柞蚕蛹,研制新型柞蚕蛹包装食品。
(1)高效专用多元化蚕品种的研发、选育与示范——北方适宜桑蚕彩色大型茧品种选育研究。继续巩固完善有色茧蚕体斑纹的提纯和全茧量的提高,尽早选育出相对稳定的有色茧品种。
(2)高效生态多元化桑品种研发、选育与示范——柞树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及生态柞园建设与示范。继续进行柞树的绿枝扦插和柞树杂交试验。在示范县运用中刈树型养成、补植菌根化柞苗等配套技术进一步完善生态型柞园建设。
(3)蚕业适度生产规模、经营模式与产业组织研究——多元化经营模式分析。配合产业经济研究室完成相关调研布点与调研问卷工作,及时汇总并上报本试验站相关调研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积极配合技术负责人工作,通过调查问卷分析监测分析本岗位柞蚕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按时完成并上报本岗位柞蚕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1)配合其他基础平台建设,提供相关数据。
(2)继续协助收集野蚕文献信息资料,完善野蚕文献信息数据库。
(3)继续协助收集柞蚕种质资源信息,完善柞蚕种质资源信息库建设。
(1)监测本产业生产和市场的异常变化,及时向农业部上报情况。
(2)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及时制订分区域的应急预案与技术指导方案。
(3)组织开展应急性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
(4)完成农业部各相关司局临时交办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