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
(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3)
亟待健全的社保体系,陈旧落伍的颐养设施,千年未变的养老观念,造成了今日中国老年群体生活的单调与无助,然而社会老龄化的日渐演进、收入水平的快速提升、中央政策的推波助澜,催生了养老产业的时代春风,唤醒了沉睡已久的群体消费欲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拟在承德联合建立“国际健康产业园”,该产业园融本科教育、养老养生、培训和康复医疗四位一体。项目拟规划占地1 150亩左右,一期建筑面积27万m2。这一项目将以地缘优势为主导,产业结构有机结合为主要切入点,是对传统地产开发模式的创新尝试。
国际健康产业园融教育、养老养生、培训和医疗四位一体,推行“教育培训一体”“医疗养老一体”相互支撑,实现了无缝对接,“教育”有了见习、实习的基地,也为“养老”“医疗”提供了人力、智力和服务支持,康复、保健有了服务人群,能够更好实现资源共享。项目拟规划净占地约1 200亩左右,一期建筑面积38万m2。项目建设包括:国际健康学院、附属医院、国际养老机构3个版块。
项目适应津冀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立足国内外健康产业和养老产业,以本科技术教育为主体,适量保留专科教育,适当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混合所有制国际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校生规模8 000人,年计划招生2 500人。学院以医学学科为主体,适当发展管理学科。医学各专业包括护理(涉外护理、老年护理、母婴护理)、药学、精神医学、康复医疗、健康学、妇幼保健医学和中医学。管理学科包括: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社会保障等学科专业。
项目遵循尊重总体规划、融入城市肌理;功能分区合理、组团有机联系;围合中式院落、打造景观园林的规划理念。
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22万m2,校园用地四面环路,西侧为滨河路,东侧有高速公路高架桥,设计中将形象礼仪主入口安排在场地西侧中部,其他三个方向各设置相应次出入口,便于校园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衔接。
由主入口进入校园,以图文信息中心为中央底景,教学组团环绕其布置。生活区分别集中在校园南北两侧;体育运动区主要集中布置在校园东北角;学术交流中心布置在地块南端,与附属医院毗邻,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对外联系。同时考虑校园今后的发展,特在校园南侧预留两块发展用地。
校园内机动车道沿园区外围布置,步行系统穿插于各组团之间,做到人车分流,交通便捷高效安全。
附属医院位于北部新城“健康产业园”内,集医疗、科研、教育、培训、养老、康复、健康管理为一体的营利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综合开展诊疗活动的基础上,可打造以医养结合、康复为重点的特色专科,形成“大综合小专科”的医院管理运营模式。
项目总建筑面积7.9万m2,规划方案结合周边现状规划,将门诊主入口设置在场地南侧,急诊、医技楼及行政科研办公入口设置东侧,住院部入口设置在西侧,保证各个区域的相对独立,同时内部设置连廊将各部串联起来。做到“四大分流”——即“人车分流、洁污分流、医患分流、患患分流”,各种流线井然有序,互不干扰。
外围交通流线出入口各自独立,结合内部环线及各自广场设置地上停车,同时设置地下停车出入口,满足大人流的使用要求。内部人员流线设置各自独立出入口,保证各种人流的不交叉,不串流。
整合当地特色文化,结合山形地势、绿化景观,以“文化为魂、建筑为表、健康养老为理”为总体规划设计理念。在总体规划设计中营造人性化空间,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建筑,形成建筑与山水田园相结合的“低碳、节能、环保、宜居”的园林式健康养老居住环境。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在总体规划布局中,将综合楼、后勤服务楼、医疗体检康复中心及老年活动中心形成服务组团,位于地块西南区域,面向城市街道,与地块入口围合形成入口广场。护理型养老公寓及失智型养老公寓临近医疗体检康复中心设置并通过连廊相连接。其余多层养老公寓和洋房养老公寓结合地形地势、景观绿化以组团形式呈现。各组团间通过绿化景观相连接,形成建筑与人文景观、生态景观的融合。
项目依托承德优美的自然环境及悠久的人文历史资源,发挥承德区位优势,打造教育、养老、养生、保健康复功能为一体的“示范园区”和产学研一体的“孵化中心”。作为国际健康学院的实习见习基地,能够为养老机构提供人力支撑。
通过深入研究中西方养老模式差异、养老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养老地产目前面临的环境与形势、国内企业涉足养老领域的主要方式,在去伪存真、总结提炼的基础上得到如下启发:本项目突破传统地产模式,以养老服务经营为核心。充分利用周边医疗资源,搭建健康医疗服务体系。与国际养老服务资源合作,培育管理运营服务团队。项目运转后期依靠“出售居住使用权收益+养老服务收益”的模式获取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