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兰 雨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
一方面,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双重压力,据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是民政部直属正司局级事业单位,是我国殡葬领域中唯一的国家级公益类科研机构和国家唯一授权的环境监测机构)发布《殡葬绿皮书》显示,全国人口每年死亡以7‰速度增长,而大部分省份的现有墓穴都将在10年内用完[2]。现有墓碑葬模式落后僵化,对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占用问题日趋严重,导致逝者与生者争夺土地,“天价墓”“死不起”等社会怪象频出。另一方面,随着壁葬、生态葬等节地葬式的推广,尽管人们接受度不高,就北京而言,目前海撒、树葬、壁葬、花葬等生态葬的数量,不足整体安葬方式的10%[3],但是生态节地葬为缓解公墓土地压力做出一定贡献,公墓已经逐步从单一墓碑葬向多元殡葬模式转变,需要从设计角度针对多元化提出相应解答。并且由于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日常对公墓避而远之,公墓相当于是大型骨灰存储仓库,难以实现附加价值,对城市长远可持续发展不利。面对现代城市人口稠密、土地资源有限、殡葬模式多元化等问题,公墓背景和理念已经发生了变化,需要积极引导和应对。
复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进行结合、叠合、互为借用等。从空间上理解,与传统的单一空间呈现单一功能不同,复合式空间不是简单地将多种功能空间并置组合,而是需要遵循用户体验、流线效率等内在逻辑,通过重组、搭配、交叉、延伸等有机的方式产生丰富的空间体验,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公墓复合化,需要从城市总体和公墓自身两个角度理解。城市总体角度,公墓提供一部分公共区空间对城市开放,并将公墓的公共区空间与艺术墓葬空间和生态葬空间复合,不仅有利于增加安葬容量,也有利于形成具有特殊生命纪念意义的人文景观公共空间。公墓自身角度,将不同殡葬模式对应的空间,主要包括墓碑葬空间、艺术墓葬空间、壁葬空间、生态葬空间、室内格位空间五种,彼此之间进行交互结合,有助于打破传统公墓不同殡葬空间分区并置的僵化模式,实现新型殡葬空间的多元复合。
应对公墓生态化、节地化变革的迫切需求,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简单的平面分区并置不同墓型的方式已经效率低下并且浪费资源,需要不同殡葬模式之间通过复合的方式优势互补,发挥各自优势并相互弥补劣势,实现高密度优体验的复合式殡葬空间。
从长远角度来看,公墓需要改变过去城市“顽疾”“死地”的不良状态,通过将公共区空间与艺术墓葬空间和生态葬空间复合,使公墓公共区更加人文化园林化,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城市公共生活,发挥公墓灵魂居所的生命内涵和价值意义,承担特殊的生命纪念功能,对城市发展和人文教育做出正面的贡献。
不同殡葬模式之间存在共性及个性,共性即复合的基础,例如各个类型的殡葬模式都需要交通空间、祭拜空间、绿化分隔空间等,可以相互共用叠加,是公墓不同殡葬模式复合的一种可能。除此之外,壁葬通常以单廊式分布,以片墙为主要表现形式,可与交通空间或者分隔墙体结合,而生态葬本身即为绿化空间,可与庭院空间、平台绿化或者垂直绿化相结合。
城市总体角度,由于艺术墓葬空间具有雕塑和园艺特色,空间氛围更具艺术感,具有一定展示价值和教育意义,可形成人文纪念景观,吸引游人参观驻足。生态葬空间以消隐的姿态融入自然景观中,更具园林化特色,可供公众浏览,放松身心,并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沉思。
复合式空间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空间有机聚集交融而成的空间,因此具有多重属性,对不同人群的功能活动更具有包容性。使用人群在同一空间中能够体验到不同的空间特性,体验更加丰富。通过复合,多元殡葬空间优势互补,优化殡葬空间,有利于提高公众对节地生态葬的接受度,节地生态葬应用得以增加,墓碑葬逐渐减少,有利于节约用地,保护土地不受白化污染。同时,公墓复合有利于实现集约化生态化,对城市开放,提升人文景观价值。
公共区空间与艺术墓葬空间复合,即公墓公共区部分与艺术、人文复合。艺术墓葬在艺术表达上通常是通过雕塑和园艺两种方式,在人文内涵上的表达主要是依据墓主生平事迹、优秀作品、特殊成就以及突出贡献等。由于艺术墓富含艺术气息和人文情怀,同时具有教育意义和展陈价值,空间体验良好,实现公墓艺术化、人文化,因此可以吸引公众游览观赏,与户外公共活动空间能够很好地融合。
公共区空间与生态葬空间复合,可以理解为与园林、绿化复合。《公墓管理办法》提出城市公墓绿化率建议标准至少达到50%,并且节地生态葬式不少于骨灰安葬总量的30%。生态葬空间与绿化空间不能看作截然分开的两个不同区域,由于两者都存在绿植空间因而可以进行部分绿植空间复合,使生态葬消隐于自然环境中。不仅有利于增加生态葬容量以节约土地资源,也可以有效增加绿化率,美化环境,吸引游人参观浏览,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不同殡葬模式平面复合,即将能够共用的交通空间、祭拜空间、绿化空间进行复合,在满足人流量的同时避免重复浪费,并且优势互补,优化体验。不同殡葬模式立体复合,简单理解,即公墓从一层平面布局转变为多层立体布局,不同殡葬模式在不同高度相互叠加,并在垂直方向共用交通空间、祭奠礼仪空间以及绿化空间,实现骨灰安置立体化以及空间集约化。
城市公墓多元复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有利于城市和谐发展,符合国家对现代殡葬改革的迫切需求,不仅有助于解决用地紧张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激活场地与周边城市地带的关系,承担城市绿地的功能,融入城市公共生活。为今后的公墓设计工程提出了一种创新性的可推广的策略,并期望通过复合化设计,实现公众对城市墓地的观念转变,并将其作为特殊的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生命纪念教育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