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佳
(重庆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 401122)
建筑材料采购通常有两种方式:分散采购和集中采购。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集中采购(以下简称:集采)相对于分散采购规模大,效益好,易取得主动权,易保证质量,有利于统筹安排,有利于采购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得到供应商的支持和保障[1]。此外,建筑材料集中采购也是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管理上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集采不光是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集约化管理的一种体现,也是施工企业提升抗市场风险能力的法宝之一。集中采购的优势不再赘述,下面将对企业应如何进行建筑材料集中管理进行分析。
企业集采管理应遵循控成本、保增长、促发展的原则。在企业内全面推行集中统一采购、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集采规模优势,切实降低集采成本、提升集采质量。完善企业集采管理制度,建立“公开、透明、择优”的集采运行机制和信息化管理体系,规范集采行为、优化集采决策、强化集采监督[2]。集采的机制和体系要落实就必须有一个载体,一个可以将集采优势充分发挥与现实接轨的载体,笔者认为这个载体最理想、最科学的手段就是搭建一个集采交易平台,一个类似于淘宝网(www.taobao.com)的交易平台,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公开透明、有序竞争、完善交易过程的平台。
建筑材料集中采购常见的两种模式分别是:由集团公司统一采购,下属企业执行订单;或由集团公司实施监督和统一协调管理,下属企业分别采购并执行订单。两种集采模式各有优势,前者集中度高、采购量大,有利于降低材料价格、择优选择战略合作伙伴;而后者适应性强,可适应单个工程进度、供货地点、支付等个性化要求,有利于择优选择利于工程实施的供应商。由此可见诸如混凝土、钢材、水泥等通用性较强、可以分批次、分地点供应,且采购量较大的建筑材料应采用前者;而专业性较强、使用量较小、供应地点较分散的建筑材料应采用后者。集采平台的运行需要满足以上两种模式,并按照不同的采购模式能够并行进行设计,为其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集采流程需要满足供需双方的交易习惯,也需要满足集采公平、公开、公正的客观要求,因此集采流程的设定,既要精简审批流程、又要关注重要节点、既要程序完善、又需要专业评估。总而言之,根据交易习惯集采的流程重点审核可以放在招标发布、评标中标、合同签订、结算支付这四个阶段。招标发布阶段重点审核招标要求是否合理、评标条件是否明确;评标中标阶段重点审核拟选中标供应商是否满足招标要求、是否评标条件最优;合同签订阶段和结算支付阶段主要进行符合性、公平性审查。另外,需要根据各个阶段的管理权限设置审核流程,为集采真正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平台交易有序进行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如果有集采平台而不用,则是资源的浪费和制度的缺失。所以必须对要进行集中采购的材料进行分类列表,形成集采目录。集采目录需具有可执行性,纳入集采目录的材料应是大宗材料,便于集中采购、利于采供管理、利于降低成本。集采目录需具有强制性,一旦纳入集采目录的材料必须进行集中采购,不允许采用分散采购。集采目录还需具有可调性,市场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另外新型建筑材料也不断涌现,因此集采目录应进行定期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
集采平台的供应商的管理首先应建立资格审查及准入规则,由于各个材料板块的交易习惯及售后范围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资格审查及准入规则应按照不同的材料板块进行设置,审查内容主要包括经营范围、供货能力、资金实力、履约能力,为此,在对供应商进行审核时应对其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注册资本金、企业类型)、近期业绩(签订合同情况、材料供应结算情况等)、资金实力 (银行流水、材料垫资情况等)、行业口碑等进行调查了解,以确定供应商是否具备进入集采平台的资格。其次,建立供应商服务评价、分级、淘汰规则,供应商服务评价是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对供应商招投标参与积极程度、材料供应价格以及合同履约各个阶段,特别是材料供应、材料质量、售后服务进行评价评分,通过供应商的综合评分对供应商进行分级管理并优胜劣汰,这样不光能够为供应商的选择提供客观参考,也能淘汰一些不良商家。
集采平台运行要逐步规范和完善离不开标准化的管理文件,所以标准化的招标文件、综合评标办法、投标文件、合同文本必不可少,标准化的文件不仅能够规范管理、优化交易过程,并且能够简化各环节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3]。针对建筑材料交易的特性在这些文件中应重点规范综合评标办法、界定报价的范围、调价方法、支付的方式、验收的标准、违约的处理等。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建筑材料类别繁多,因此各项标准化文件也需要根据分类制定或者设置通用类和专项类条款。
集采平台正式运行后,大量的交易数据将会形成一系列大数据,这些数据经过筛选、统计、分析能够为企业制定采购计划以及为材料成本控制提供参考和支撑数据。其中最重要的数据有材料采购量数据,该数据能够为企业提供一定时期内企业采购各种建筑材料总的数量以及各下属单位的采购数量,不仅可以作为下一时期的采购计划和各项材料占比情况的依据,也可以为分析材料损耗率提供依据;另外一项重要数据,就是企业一定时期内采购各项建筑材料的平均采购价格以及某一批次采购价格,该数据不仅能够分析出建筑材料的变化趋势为企业研判市场走向以及采购决策提供依据,也可以对下属企业的采购成本进行分析,查找管理问题,为持续改进提供帮助。
集采平台的实现需要信息化支持,传统的招标投标过程、合同签订、收发货验货、支付审核等办事流程为先进的网络操作所代替,可以大大缩短办事时间大幅提升效率。另外,集采平台的信息化建设的质量直接决定多样化交易需求的实现程度,集采平台的后期维护直接决定交易双方操作体验感受。所以集采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是平台管理的基础,至关重要!先进的平台架构、专业的流程设置、及时到位的服务、海量的后台数据分析等缺一不可。
规范材料采购,提升管理水平。集采平台运行不光对材料招标实施全过程进行监督,还以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的方式规范材料采购;此外,集采平台不光是施工企业集约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的一种表现,也是管理上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一种体现,可以实现降低材料采购成本,提升盈利能力[4]。集采平台通过强有力的竞争激励,保障工程项目的材料采风及时、足量,且售后有保障。通过整合资源优势能够为各个工程项目获得最为经济、合理、优质的材料物资[5],以此降低采购成本。对于材料费用普遍占到工程费用50%以上的建筑行业来说,集采平台每降低材料采购成本1%就有可能创造0.5%的工程利润增幅,这将大幅提升盈利能力,助推企业发展,形成更大的市场吸引力,提升抗风险能力。集采平台整合各需求方的材料采购量也就能大幅提升采购规模,可以充分利用更大规模的市场资源吸引优质供应商,并且能够对现有供应商造成冲击,形成充分竞争的局面;集采平台发展成熟后还可以从战略的层面上对供应商结构进行调整,吸引更优质的供应商、厂家甚至供应链上的配套服务商等,为集团调控资源、提升抗市场风险能力夯实基础。
综上所述是施工企业建筑材料集中采购平台的管理的一些关键环节和思路,运用得当就能将集中采购平台管理得更加良好,不仅对建筑施工企业降低材料成本至关重要,更能大幅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盈利能力,为企业长远发展打好基础。此外,加强建筑材料集中采购平台管理也是企业精细化管理、集约化管理的必经之路,更是企业节约人力资源、杜绝暗箱操作、防止腐败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