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慧晶
(太原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2)
国务院在2010年批准设立了“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设立的唯一一个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主题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务院在2017年下发“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山西要为其他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经验,同时也给山西提出坚持改革引领、聚焦产业转型、突出生态优先、加强协同联动的发展要求。
在此大背景下,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山西主要的发展战略和根本抓手,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统领,把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作为战略突破口,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为做大做强开发区,省委省政府在太原都市区核心区域整合了4个国家级开发区,3个省级开发区以及山西大学城,并向南、向北建立扩展区,开辟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总规划面积约600 km2,作为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重点打造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文化创意和健康医疗等6大专业化产业园区。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结合山西转型发展的要求和国家战略的新趋势,在太原、晋中市区南部,潇河两岸成立潇河产业园区作为新型产业聚集的新园区,也是太原都市区的新门户。
潇河产业园区位于太原、晋中市区南部,选址在潇河两岸,北起太原铁路西南环线、榆次区怀仁村,南至规划国道南环线,西起汾河东岸,东至榆祁高速,总面积约343.48 km2。其中太原市面积205.28 km2、晋中市面积138.2 km2。
潇河产业园区是太原都市区做强做大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我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触媒区域。应引领全省转型发展,承担提升太原都市区竞争力的历史使命。潇河产业园区的发展使命为:充分发挥转型综改主战场作用,促进新兴产业和创新资源的有效集聚,领导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发展、绿色低碳发展,形成综改示范区的产业高地、创新高地,着力打造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创新转型新引擎。
潇河产业园区定位为太原都市区的南部门户,定位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承载区,现代物流中心和教育培训基地。
把潇河产业园区打造为创新智造区和绿色活力谷。所谓创新智造区是指要以大数据、信息技术、“互联网+”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实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区。
所谓打造绿色活力谷是指要采用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模式、空间组织模式以及低冲击开发建设模式,构建有机的全产业链体系和产业邻里,沿潇河产业区中间的绿色生态廊道打造园区的生态文化活力带,建设生产创新、宜业宜居、现代服务有机融合的绿色活力园区。
潇河产业园区作为山西省综改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构成以生产创新、现代服务和生态宜居三个核心功能为主。形成:产业功能集聚,创新发展的产业之区;现代服务引领,功能复合的服务之区;蓝绿交融共生,宜居宜业的生态之区。
在空间布局上,潇河产业园区与太原都市区“一主一副一区多组团”的空间结构进行充分衔接。按照“组团集聚、链式串联”的布局思路,同时结合实际的产业发展需要,布局产业组团,打造“一带、一轴、二心、多组团”的总体空间结构。强化各个产业组团内生产、生活和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倡导TOD模式,适当提高产业用地开发强度,从而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合理安排产业用地、居住用地供给,优先为主导产业、市政和公共配套设施进行供地,逐步建立各类建设用地集约低碳标准。强化土地复合开发,提倡短路径的土地混合利用。严格建设标准和企业准入条件,加强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完善产业配套服务,形成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和高效低碳产业集群。
推进区域产业联动,在省级层面进行产业发展的区域统筹在太原都市区范围内进行产业协作分工,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探索永续产业发展路径。潇河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先导产业以及特色配套产业,按照创新驱动、高端发展,要构建以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合成生物产业等前沿先导产业为突破口,以特色配套产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有效引领全省产业结构升级。
搭建多层次绿色交通网络。加快推进道路网及交通设施建设,逐步构建以高、快速路为基础,大中运量轨道交通为骨干,清洁能源公交为主体,公交站点TOD开发为纽带的多层次绿色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加强交通信息化在综合交通组织、运行、管理中的作用。
加强低碳能源保障。建设区域分布式能源站,积极开展智能电网建设,合理配置和利用风电、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形成以分布式能源为基础,以可再生能源为重点的绿色、低碳、智能的能源体系。
建设循环高效市政设施。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设新型共同管沟和透水路面,降低市政设施碳排放水平。加快建立中水回用系统,提高用水循环利用率。推动废物利用的全过程清洁化,提高废物综合利用率。
推广绿色建筑。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推动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稳步推进太阳能光伏在建筑上的应用。
4.1.1布局思路
工业邻里,弹性容纳:工业邻里是指在工业组团内设置邻里中心,实现园区管理社区化。弹性容纳是指根据不同产业企业的不同需求,规划采用大、中、小三种模数,以适合不同行业企业发展;同时可增加模数,以适合企业不同规模的要求。
产业用地高效利用:立体化开发,标准化厂房。
立体化开发:多层厂房有利于安排竖向生产流程,具有管线集中、方便管理、用地集约等特点。结合我国目前情况,较轻型的工业可采用多层厂房。如绿色食品、光学、电子信息技术以及轻型机械制造等。
标准化厂房:推进标准厂房建设,体现“企业集中、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的总体要求,进一步促进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同时拓展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提升工业园区的发展水平,有利于加快推进集约型园区建设。
4.1.2产业布局
潇河产业园区共布局17个产业组团。选取交通组织和配套服务作为产业组团的两项重要评价指标,并从这两方面对产业组团的空间规模进行研究,确定产业组团适宜规模为10 km2左右。同时在产业邻里单元内部设置3 hm2~5 hm2的产业邻里中心,配套商业商务、医疗体育、邻里公园。
4.2.1布局思路
依托都市区中轴与新区产城融合轴,实现区域对接发展。
潇河产业园区位于太原都市区中轴与新区产城融合轴的交汇区域。
都市区中轴:北起泥屯北部山体,南到太谷南部山体,是联动太原迎泽、长风、汾东、迎新中心和潇河徐沟中心及太谷中心的都市区发展中轴。
新区产城融合轴:依托徐沟中心、修文中心、西谷组团、清徐中心,是潇河产业园区与清徐、榆次等生活区之间的“生产—生活”通勤轴和各组团之间的公共服务与产业协作轴。
潇河产业园区应依托都市区两条发展主轴,结合拟设潇河高铁站、拟建第二机场等重大交通枢纽布局,有效实现区域对接发展。
联动周边产业园区,打造产业链组团。
与唐槐产业园区、晋中汇通产业园区、山西科技创新城等形成良性互动发展。充分应用科技创新城的科研创新成果,依托研发中试功能,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变。围绕公共服务中心,打造产业组团链,将潇河产业园区的多个产业组团进行串联。依托组团链组织交通通勤与衔接、形成产业发展链条,组织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流动,形成产业区发展的“动力环”。
依托主要水系,串联生活服务组团。
依托潇河景观生态水系的良好资源条件,在产业组团之间有机布局生活居住组团,形成特色的服务节点,打造产业园区的生态服务带。汾河沿线布局生态居住组团,适当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服务和运动健康产业。依托规划梳理后的干渠所形成的水系廊道,结合现有乡镇,形成生活居住组团,打造生态住区。
4.2.2整体空间结构
潇河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将打造“一带、一轴、二心、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带”:太原都市区规划确定的潇河生态廊道和沿潇河两岸布局的配套研发、公共服务和生活居住带。
“一轴”:沿文源路打造产业发展轴,沿轴线布局研发、金融、专业市场等功能,形成东西向拓展、跨越太原、晋中两市的产业组团链。
“二心”:在太原、晋中范围内规划两个公共服务中心。在两个公共服务中心内相对集中布局为园区产业发展服务的行政、金融、商务、文化、体育、医疗、教育等配套公共设施,其中园区行政中心位于主中心内。
“多组团”:在潇河南、北两区,由铁路、高压线走廊和泄洪渠道等分隔成的多个工业、物流产业组团和生产、生活服务组团及村庄城镇化集中改造组团。
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潇河产业园区作为一个新兴的园区,从规划设计开始就应以经济转型发展作为前提。园区在规划时,除在产业类型上要以新兴产业作为主导发展的产业,弹性容纳、立体开发,同时与周边产业园区构建产业组团链,形成产业发展的动力环;同时将节能低碳、节约集约利用的理念融入园区建设中,打造绿色智慧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