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琴
(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13)
早期人们的住所非常简陋,只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在扩大的同时人们的居住、工作等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建筑单体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休息、工作的空间,人们对它赋予了更多层次的要求。人们对单体环境的要求逐步提高,对湿热、空气质量、水、电、光、声及信息环境做出具体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提高,以前单体设计时需要的范畴得到扩充。
建筑单体方案设计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期网络的兴起,人们的交通组织方式、单体各个功能间的相互协调等的要求都有了明显变化。逐步的包括了更多的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也悄然出现。
智能建筑的设计理念是由美国人率先提出。1984年美国人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化建筑,此建筑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单体内空调、给水、消防、安防及强弱电等系统设计时采用自动化统筹设计,并为单体内业主提供语音、文字、数据等各类技术信息。之后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智能建筑也相继发展,智能建筑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
对于“智能建筑”这个专属词汇,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对其有着截然不同的诠释。比如美国智能建筑学会诠释其为:“智能建筑”是指建筑单体对其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这四个基础要点实施优化配置,为业主创造一个高效率且具备经济效益的空间。日本智能建筑研究会诠释其为:“智能建筑”需满足包含商业辅助功效、通信辅助功效等在内的相关辅助功效作用,且能实现较高的自动化的单体管理系统保障、舒适的景观和安防系统保障,从而提升其原有的工作效率。欧盟智能建筑集团诠释其为:“智能建筑”是使得业主提高其效率,且又能达到相对低廉的维护资金、最合理的管控其自身的建筑物。该建筑物需要提供一个反应迅速、效率高效且有执行力的环境从而使得业主满足其相关要求。
在中国“智能建筑”设计开始于1990年,北京发展大厦为中国智能建筑的最初尝试者。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智能建筑”设计逐步开始推广。以当时的上海市浦东区为例,1997年一年该地区就设计出近百栋的“智能建筑”设计图纸,并在随后得以实施。随后在本世纪的开始之年的十月我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我国第一个“智能建筑”在设计方面的“蓝本”——GB/T 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该规范内确切的定义了智能建筑的含义——“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第一次以国家规范的形式定义了“智能建筑”的含义,同时也界定了“智能建筑”的内容和其所代表的含义。明确指出了“智能建筑”的定义。同时也明确了在设计伊始,每一个设计师对于项目为“智能建筑”的设计方向和相关的设计内容。规范了其在设计时所考虑的范畴和相关的标准化设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物单体的智能化要求也日趋完善和提高,这使得我们每一个设计的从业者都要去认真和细致的了解每一个业主及来访人员的需求,在设计的时候就要去尽可能的考虑进去,一个单体的智能化程度的高与低好与坏,不在于你设计时运用了更高技术含量的网络集成技术,而是在于每一个设计师尤其是建筑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以下是在设计时自己总结的一些“智能建筑”设计时的考虑范围。希望通过此文与大家相互学习借鉴。
在方案设计时要以“智能建筑”概念为基础,结合“高效·安全·舒适·便利”为主导设计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单体中各个部分的功能要求和其使用需求。在施工图纸的绘制过程中,各专业间需相互配合以达到单体或者整个项目的“智能最大及最合理”化,具体设计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基础部分、信息通信部分、服务部分、管理部分。以下就具体对这几个部分分开予以阐述。
基础部分是“智能建筑”最基础的部分起着奠基石的作用,这部分主要是建筑专业要协调电气专业以及结构专业,在单体的基础部分就开始布置和实施,为单体内部的下一步组织和分配奠定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为弱电线路基础布置,主要是指单体内部弱电管道和布线排布。其包含单体内主管道的水平及垂直走向,布线总线路走向及布置位置以及相关线路的接地系统。第二方面为单体建筑物的防雷接地,其内容包括有相关网控机房、消防和安防调度室、GPS接收系统、单体周边设备、楼内管线的防雷接地点和接地网的布置。这部分需要建筑专业统一协调,以达到各部分的相互统一。
信息通信部分是指单体内的弱电线缆的铺设和相关设备线路的走线。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综合布线系统。
其包含有小区内部计算机的相互连接以及与因特网连接的网络、可视电话的区域连接、视频监控系统、楼宇设备自控系统以及其他相关智能化系统的综合线缆布置等。以上通讯部分需要建筑专业人员与甲方沟通,确定其需要的部分,并指导相关专业配合,以达到统一布置,综合利用的总体效果。
2)计算机网络系统。
当前绝大多数项目均是接入万兆以太网能保证千兆到各层百兆到用户端。如果单体为综合体的话应考虑不用使用功能部分的信息通信在物理相互各自独立。
3)电话通信系统。
包含随着现在人们对这部分的要求越来越精细,电话通信系统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电话程控交换系统、带有无线基站的无绳电话、带有寻呼基站的寻呼系统、采用微蜂窝寻呼技术与程控电话交换机相对接,达到交换机分机寻呼、人工键盘寻呼或手持对讲机寻呼等功能。
4)相关机房系统。
包含网络中心的装修、强电配置、防雷接地、安防、专用区域的VRV空调系统等内容。同时为我国现行的三大移动信号商(联通、移动、网通)提供信号覆盖、增强及相关特定区域的屏蔽。建筑专业在施工图绘制过程中要考虑这些方面的空间预留,以及与相关专业间的配合走线,以到达布局合理,空间利用紧凑的效果。
此部分设计是为了便于整体管理而设置,以达到项目“管家式”管理的设计理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相关设备监测系统。
其包含热水、给水、中水、强弱电、防排烟、喷淋以及电梯扶梯等相关系统的控制和管理。同时还要对不用的使用功能进行独立分隔。同一使用功能部分的相互独立计费等要求。在综合管理的同时还要兼顾其分别使用的要求。
2)安防系统。
包含视频监控、入侵报警、保安巡逻、门禁控制、停车场管理、访客对讲等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小系统。
3)火灾报警控制系统。
该部分主要是要保证各个单体建筑物内部、各建筑物之间的火灾自动报警、消防联动与自动灭火等功能。这部分相对独立,但是在建筑专业绘制施工图工程中要考虑相关位置的预留,这部分最容易遗忘的就是预留空间不足或者无预留空间。
以上是作者对“智能建筑”的理解,智能建筑不是说是其他专业尤其是电气专业的专项。其实“智能建筑”是要求每一个专业都要专心及细心的去研究。尤其作为龙头专业的建筑专业,要起到承上启下,相互连接的作用。作为一个建筑专业的从业者在实际工程中感触颇深。一个“智能建筑”到底其智能化有多高的程度,取决于其开发者的开发定位。同时也取决于一个建筑师的经验和细心程度,只有这两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建筑”来。
对比国外“智能建筑”建筑的发展和趋势,我国的“智能建筑”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智能化的要求的提高,我国的“智能建筑”设计领域有着光明的前景,同时我们建筑设计师对“智能建筑”的理解和国外还有着不小的差距,通过这篇文章的撰写,希望与广大的建筑师们共同努力,使我国的“智能建筑”早日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