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帅
摘要:我国的传统戏曲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誉为“国粹”,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戏曲与各类音乐融合贯通形成新的时代产物——戏歌。本文从戏歌《梅兰芳》入手,进行音乐分析。
关键词:戏歌;背景;歌曲分析
为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发扬光大,艺术家尝试性的将戏曲元素与歌曲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的音乐类型称为“戏歌”。起初人们运用戏曲曲调创作歌曲,早期依附于民族歌剧,后期逐步脱离民族歌剧创作独立发展。在198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李谷一老师演唱的一首《故乡是北京》一炮而红,随后《说唱脸谱》、《前门思大碗茶》的问世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戏歌这样新型的艺术形式同样受到的艺术家们的青睐,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产生,像《梨花颂》﹑《千古绝唱》这些优秀的作品同样受到观众喜爱。
笔者通过对戏歌《梅兰芳》对传统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就以戏歌《梅兰芳》为例,做以下浅显的分析。
一、创作背景
歌曲《梅兰芳》是由词作家刘鹏春作词,作曲家吴小平谱曲。为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00周年所共同创作的富有中国传统戏曲韵味的现代音乐作品。在刘鹏春寥寥数句的歌词中道出了梅兰芳先生一生的艺术造诣及似梅似竹高尚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爱国情怀,表达了人们对梅先生深深的喜爱、敬重及无限的怀念之情。歌词的开始“如水明月”“柔美娇艳”就道出了梅兰芳先生在旦角扮演的纯熟技艺;“半是楚霸王半是虞姬”“浑似乌骓马”“迢迢求索路”等等通顺流畅的歌词将梅先生一生所扮演的经典形象一一道出,“飘飘须髯”,“劲竹气节”表现出梅先生心系国家,满腔的爱国情怀。曲作家吴小平在民族音乐,戏曲剧种方面有着深厚的音乐功底,在他的创作中,吸取传统京剧唱腔套曲形式,将中国传统京剧戏曲元素与现代民族音乐相结合,并将梅兰芳先生的代表作品《贵妃醉酒》中的经典旋律再现,先声夺人,一代国际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活灵活现的的艺术形象就呈现在世人面前,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油然而生,人们的思绪就跟着旋律回到梅兰芳先生的传奇时代,感人至深。
二、歌曲分析
歌曲为“一咏又三叹”复段式的曲式结构,全曲为A,B两个对比性的乐段,A段是由两个小乐段组成的主乐段,B段为副乐段。由引子—慢板—中板—快板四个部分组成的板腔体形式,旋律主要采用传统京剧代表剧目《贵妃醉酒》中的“四平调”调式。
引子部分采用恢弘的交响乐配器手法,圆号与管弦乐队形成传统京剧中“二簧”对答的手法,从前奏响起到进入唱的环节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从而引起人们对梅先生的敬重、怀念之情。A段部分使用经典唱段《贵妃醉酒》中的“海岛冰轮初转晴”的旋律,作为主要乐曲旋律发展的剧本素材,并运用梅派特有的声腔,将颤音、滑音、波音、小腔等贯穿到旋律中戏曲韵味十足,用柔情的慢板娓娓道来,使观众产生画面感。乐段反复一次,情绪相较之前有所变化。间奏部分就转至快板。B段部分采用戏剧中特有的板腔体结构,摇板与垛板结合的戏曲板式,人物形象也由温婉可人转至奔放热情,表达了对梅兰芳先生的高度赞扬之情。运用典型的板眼结构 ,2/4拍与3/4拍交替出现,更是凸显创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梅也是雪,兰也是雪…..” ,梅为6拍子,铁为7拍子,雪是8拍子……拉宽演唱篇幅的同时又有紧张的氛围,并在人声与器乐伴奏上形成对比。“一段芬芳倚绝壁,巅峰飘作大旗猎”采用垛板的手法,强音与顿音的使用,表现梅先生的刚烈品格和大义凛然。后采用戏曲重复的垛板手法,旋律采用模进的手法,并做减慢处理。两乐段在歌词曲调,速度变化方面体现了“和”之美,各个段落相对独立却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跌宕起伏的曲式结构。“一柔一刚” 的处理手法,使人们对于刚柔并济的“和”之美有所感悟。
三﹑当代戏歌创作的“和而不同”
《梅兰芳》与《梨花颂》的创作都是基于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经典唱段进行再现和升华,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梨花颂》是新编历史京剧《大唐贵妃》的主题曲,是由翁再思依据白居易的《长恨歌》作词,杨乃林作曲,A宫调式,曲式结构为四个不完整乐句构成的一部曲式,有着明显的复乐段特征,运用的板式为稳定的2/4拍,表现贵妃的雍容华贵,整首曲子以二黄为主调,旋律色调暗淡平静,歌词内容与曲调遥相呼应,使用典型的起承转合的陈述方式讲述唐明皇与杨贵妃凄美的爱情故事,加入细腻婉转的梅派唱腔,使人久久不能忘怀。新编历史京剧《大唐贵妃》里保留了将梅派经典作品《贵妃醉酒》与《太真外传》的经典唱段,并大量运用装饰音为旋律增添色彩用来体现主人公丰富细腻的情感变化,以《梨花颂》的第一句为例:
两乐句为同头换尾的平行结构,采用一扬一抑的写作手法,将西皮和二黄有机结合,后续做引申和发展丰富旋律线条,将女儿家的柔情蜜意表现的淋漓尽致,戏曲韵味愈发浓郁。这两首作品都是当代戏歌发展较为成熟阶段的产物,不同之处在于戏歌《梨花颂》倾向于“戏”,更需要细致的戏曲处理手法来展現贵妃华贵的气质,吸收传统戏曲的表演风格,凸显戏曲魅力,整体情绪控制较难;而《梅兰芳》更偏向于“歌曲”类型的戏歌作品,因此备受专业歌者的青睐,具备了一定的技巧难度,对演唱者的专业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有板有眼,节奏分明,两乐段对比明显,旋律起伏较大,在层出不穷的声乐作品中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四、结语
总而言之,《梅兰芳》作为新时期戏歌的翘楚之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深植传统音乐文化内涵,又符合时代发展方向,是传统音乐现代化的表现。因此研究价值极高。《梅兰芳》等一批戏歌作品的诞生,无论是对于戏曲的研究,民族音乐、通俗音乐的演唱和创作,都有着特殊的艺术价值。把握好对戏歌音乐创作、演唱方面的研究,将能更好的促进音乐多元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铭月.京歌《梨花颂》的演唱及思考[J].通俗歌曲,2017,(5):74.
[2]魏慧莉.京歌《梨花颂》的演唱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