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亲属称谓自称的泛化与使用

2018-03-22 02:17谢怡影
魅力中国 2018年33期

摘要: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人际交往的需要,尤其是网络语言的日常化,“哥、姐、爷、爸爸”等亲属称谓逐渐泛化为人们经常使用的自称。本文采用历时的研究方法,以泛化最为显著的几个亲属称谓为例,描述其自称用法的发展过程,并从语用的角度分析该现象的特征、产生的原因和交际效果。

关键词:亲属称谓;自稱;泛化;语用

称谓语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语言手段,具有重要的社会交际功能,不仅是单纯的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的反映。亲属称谓是称谓语重要的类别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际交往的需要,以及网络用语从电子平台向日常生活的转移,一些亲属称谓逐渐泛化为人们经常使用的自称,被赋予更为丰富的语义。国内学者已经对亲属称谓的自称用法做过研究,但都以最为原始和传统的用法为主,泛化后的新兴用法也局限于网络流行语中的“哥”和“姐”。本文通过描述泛化最为显著的“哥、姐、爷、爸爸”等汉语亲属称谓自称用法的发展过程,从语用的角度对该现象的特征、产生的原因和交际效果进行探究和分析。

亲属称谓是以血缘、婚姻、法律关系为划分依据,反映人们之间亲属关系的称谓语。刘大为先生认为,“所谓语义泛化,指的是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原有语义的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方式以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称范围。”[1]根据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将亲属称谓的泛化概括为亲属称谓的典型语义逐渐减少,使用范围逐渐扩大的现象。汉语的亲属称谓最初仅限于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是最为原始、传统的用法,至今仍作为主要功能延续使用。后来,随着社会交际的需要,为了拉近同说话人的距离,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许多亲属称谓逐渐泛化为一种礼貌性的称呼,如“叔叔”、“阿姨”、“张大爷”、“李大哥”等。在拟亲属称谓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的基础上,部分亲属称谓进一步泛化为对社会某行业工作者的称呼,如“的哥”、“空姐”、“打工妹”等。而随着“春哥”、“凤姐”、“奶茶妹妹”等词语爆红网络,“哥”、“姐”等亲属称谓又泛化为流行称谓,其构词理据发生变化,语用含义和效果也更加多元化。近几年,“爸爸”的用法也逐渐泛滥,被用来形容有钱有势或社会影响力极大的人或事物以示自嘲或崇拜,如“马云爸爸”、“漫威爸爸”、“星巴克爸爸”等。

一、亲属称谓自称用法的发展

现代汉语中说话人自称一般用第一人称代词“我”,但在实际语境中,尤其是对话语境中,人们也用“我”以外的词自称。

亲属称谓自称的传统用法多用于长辈对晚辈的发话中,说话人把自己放在晚辈的立场上,以便从心理上与其等同。如:

例1: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纤夫的爱》)

例2:小芳,告诉爷爷,愿意跟爷爷、东东住在一起吗?(《渴望》)

例3:姑娘!顺子!爸爸不是人,是畜生!(老舍《茶馆》)

拟亲属称谓的自称用法中,一种情况下说话人以晚辈自称表示自谦,如例4。另一种情况下说话人以“爷”自称表示自矜,如例5、6、7。

例4:贾珍方言道:“昨日承冯大爷示硌老先生人品学问,又兼深通医学,小弟不胜钦敬。”(曹雪芹《红楼梦》)

例5:胡孙,恁爷爷等你多时也。(《全元曲·杂剧》)

例6:妖魔,你孙爷爷又来了!可快出来,与你见个上下!(《西游记》)

例7: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老舍《骆驼祥子》)

泛化为社会称谓的亲属称谓同样可以作为自称使用,多在与孩子的对话中出现表示亲切。如:

例8:小朋友别怕,警察叔叔带你回家。(广州日报)

2009年,“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横扫各大网络论坛和贴吧,网友争相仿拟“哥、姐”的自称句式,一时间随处可见以“哥、姐”自居者。此时用作自称的“哥”和“姐”作为亲属称谓泛化后的流行称谓,在独特的语境和新颖的构造中产生了新的语义。

例9: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猫扑大杂烩)

例10: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百度贴吧)

例11:就算女人如衣服,姐也是你们穿不起的牌子。(现代快报)

随着“哥、姐”自称功能的扩散,“哥、姐”逐渐从网络语境转移到现实生活,此类的自称也不再局限于“哥”和“姐”,除了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爷”,“爸爸”也受到影响,开始作为自称使用。如:

例12:哥今天很不爽,后果很严重。

例13:谁偷了哥的菜?

例14:姐对你说的事情毫无兴趣。

例15:爷还不伺候了。

例16:儿子,叫爸爸。

例17:吓死爸爸了。

二、亲属称谓自称泛化的特征

(一)随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和交际需要不断变化。

从历时的角度看,亲属称谓自称的泛化体现出阶段性,是随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网络语言的日常化和人际交往的需要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这个过程中,它们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语义,被运用于更为广泛的日常交际中。

一般来讲,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主体是年龄介于10-39岁之间的学生和初入职场的上班族群体。[2]从交际对象来看,“哥、姐、爷、爸爸”的自称多用于年轻人之间,但随着其流行范围的扩大,作为自称的亲属称谓的年龄、性别等属性逐渐模糊,适用群体扩大。

从句法结构来看,“哥、姐、爷、爸爸”从网络特定框架中固定句式的套用(如例9、10、11)到可用作主语(如例12、14、15)、宾语(如例16、17)和定语(如例13)等多种句子成分,用法愈发灵活多变。

(二)作为泛化的自称用法使用的亲属称谓仍为少数。

汉语的亲属称谓是一个庞杂的系统,但作为泛化的自称用法使用的亲属称谓仅有少数几个,以“哥、姐、爷、爸爸”为主。不难发现,这些称谓都为同辈之间或晚辈对长辈的称谓,且以父系称谓居多。

(三)具有适用对象和场合的限制。

亲属称谓自称的泛化还具有条件性,它们都有适用的对象和场合。网络中“哥、姐”等自称者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知识水平和生活背景等因素都是未知的,其对象也是虚拟的、不确定的,甚至根本不存在。但生活中自称“哥、姐”等大多是关系较为亲密、感情较好的同辈之间,几乎不会出现与长辈和上级领导等的对话中。同时,“哥、姐、爷、爸爸”等自称多出现在网络交际或日常对话的口语中,不会在正式场合出现,其使用局限于特定关系的人群和语境。

三、亲属称谓自称泛化的成因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传播与普及既依托于社会外界条件的成熟,也归因于社会个体和群体心理因素的驱动。[3]

(一)虚拟网络环境的助推。

在交际环境方面,虚拟的交际环境助长了流行语的发展,“哥、姐”作为自称出现在网络上,通过网友集体无意识的不断模仿和传播流行起来,继而影响延伸到现实生活,网络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巨大推手的角色。

(二)从众与求异心理的驱使。

一方面,流行和时尚体现了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心理,人们在与周围人的共同喜好和习惯中获得归属感。当今社会高速发展,自由开放,某种新的生活方式一旦产生就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起社会上相当数量的人的注意、兴趣和追求,从而成为普遍的社会倾向。[4]

另一方面,流行和时尚也体现了求异的社会心理,新颖独特的语言形式极易吸引眼球。“哥、姐、爷、爸爸”的亲属称谓刚用作自称时无疑使人诧异不解,后来人们通过理解和运用这样的称谓满足好奇心、获得趣味,体现出年轻人反叛传统、彰显个性、崇尚新奇、追求时尚的生活态度。

(三)释放压力与宣泄情绪的需求。

由于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收入差距和精神空虚使人们喘不过气,于是在高压环境下选择抬高身价、虚拟自己高高在上的戏谑的态度和玩世不恭的口吻进行自我排解和宣泄,释放身体上的疲惫和心理上的压抑、不满、自嘲等情绪,体现出社会环境演变下人们心理状态的变迁。

(四)社会男权倾向的影响和女性地位提高的表现。

“哥、爷、爸爸”的自称体现了浓厚的男权色彩,但在女性群体中的使用情况同样十分广泛,某种程度上是社会中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反映。女性使用者可能在成长中遭受过性别歧视,或缺乏作为女性应得到的重视与关爱,借听起来更有权力性的称呼来营造气势,体现了女性独立要强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但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女性社会角色也实现了多元化,行业领域间的性别差异开始淡化。女性为得到更高地位和更多认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习得了独立、坚强、能干等性格特征,并自称“哥、爷、爸爸”予以显示,是男女平等过程中去性别化的产物。

此外,不论男性或女性,都可以借助这样的自称来隐藏自身自卑、胆小怯懦的弱势性格,给人以畏惧之感。

四、亲属称谓自称泛化的语用效果

如今无论是虚拟网络还是现实生活,以“哥、姐、爷、爸爸”等自居者十分常见,其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都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一)“哥”、“姐”。

最初流行于网络中的“哥、姐”自称体现了一种自嘲自怜的倾向,产生了有意将自身同受众拉开一定距离的意味,给人带来目空一切、淡漠世俗的印象。如例9。此外,在表达愤懑不满情绪、蔑视事物色彩时,其情感表达效果相较于“我”来说更为强烈,如例10。

当“哥、姐”从网络语境转移到现实生活的同时,其自称功能也更加成熟。一方面,说话人以“哥、姐”自称将自己放在了比听话者高的位置上,违逆了中国人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而遵循的中庸之道,凌驾于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所要求的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行为规范之上。但这种不合乎礼仪规范的抬高自我的现象,虽与自称“老子”、“老娘”、“姑奶奶”用法类似,却未被人冠以缺乏素质教养的不雅之称,既符合文明的要求,又满足了说话人的心理。另一方面,以“哥、姐”自称增加了谈话的幽默性和娱乐性,第二人称的视点给人轻松活泼、亲切易相处的愉悦感觉和不拘小节、心胸宽广的深刻印象,拉近同说话人的距离,增进感情。若是长时间未见的好友,见面来上一句会使人倍感亲切,所有的感情浓缩在一个可爱的称谓中,体现了两人间的亲密关系。

(二)“爷”。

“爷”的称呼在封建社会是尊贵地位和强势文化心理的象征。在元杂剧和小说中用作自称一方面将英雄人物肝胆侠义、豪爽粗犷和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显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底层民众对礼乐文化的否定,在语言中对社会秩序的颠覆即表明了这种反叛心理。现代汉语中延续了将“爷”作为自矜之称的用法,体现了说话人的自尊与自负。强势的表达营造了气壮山河的气势,给人留下不易侵犯的霸气印象。

(三)“爸爸”。

当今社会仍有父权思想残存,将爸爸视为地位与权威的象征。以“爸爸”自称实际是“老子”、“老娘”用法的延续,说话人都是为抬高自我、给人留下霸气印象。但与自称“哥、姐、爷”不同的是,自称“爸爸”带有一定的侮辱性,尤其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上造成的影响,是不适合在日常交际中使用的。

不论哪种自称,具体使用时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分清对象和场合。关系不够亲密时使用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适和反感,认为没有得到尊重,容易造成矛盾和误会;正式场合使用会给人留下态度轻浮、不严肃、缺乏素质和教养的印象;过于泛滥的使用可能会导致人们对语言使用的态度随意而猎奇。

在研究汉语特殊的语言现象时,要以发展的、动态的眼光揭示语言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哥、姐、爷、爸爸”作为亲属称谓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词汇,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亲属称谓自我指称功能逐渐泛化的新的语言现实的过程。通过梳理其语义泛化的脉络,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其自称用法的扩展和预测其他亲属称谓用作自称的发展趋势,对促进亲属称谓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大为.流行语中的语义泛化及其社会功能[C].语言文字学刊(第一辑),1998.

[2]陈一菲,张鹏.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与品牌再造[J].国际公关,2016(4).

[3]刘凯.社会心理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3.

[4]申欣.亲属称谓词语在网络环境下的新用[J].语文知识,2011(3).

作者简介:谢怡影(1997-),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河南大学文学院2015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本科生。